首页> 中文学位 >内蒙古地域藏传佛教建筑形态研究
【6h】

内蒙古地域藏传佛教建筑形态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与现状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的选题、内容及方法

1.4 论文的结构

1.5 研究的主要创新点与未尽事宜

第二章 内蒙古地域藏传佛教建筑概况及形态一般特征

2.1内蒙古概况

2.2内蒙古地域藏传佛教传播与发展的历史脉络

2.3内蒙古地域藏传佛教召庙建筑现状

2.4内蒙古藏传佛教建筑形态的一般特征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朝廷优礼与类型植入——政治因素影响下的形态分析

3.1明朝廷对蒙古地区的宗教优礼政策

3.2清朝廷对蒙古地区的宗教优礼政策 2

3.3自上而下的类型植入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藏、汉、蒙文化与空间原型——文化因素作用下的形态分析

4.1外层文化与近地域影响

4.2空间原型与蒙古化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佛、萨满教互融与形态演变——宗教仪轨影响下的形态分析

5.1萨满教与喇嘛教的斗争

5.2萨满教与喇嘛教仪轨的异同

5.3仪轨的融通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内蒙古地域的藏传佛教殿堂

6.1内蒙古地域藏传佛教殿堂演变的历史分期

6.2内蒙古地域藏传佛教殿堂的分类

6.3经堂与佛殿的分合形制

6.4内蒙古地域藏传佛教殿堂空间的构成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内蒙古地域藏传佛教典型召庙建筑案例分析

7.1乌素图召——群寺并辉

7.2美岱召——城寺合一

7.3库仑三大寺——三寺三制

7.4五当召——典型的藏式学问寺

7.5席力图召——形制成熟的崇祀寺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内蒙古地域藏传佛教建筑的发展、保护与当代地域性建筑创

8.1内蒙古地区的新建召庙

8.2内蒙古藏传佛教召庙建筑的保护原则

8.3新建召庙——“红召”的创作

8.4内蒙古藏传佛教建筑对本地域建筑创作的启示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附 录

致谢

展开▼

摘要

自十六世纪以来,伴随着藏传佛教在内蒙古地域的再度传播与发展,召庙建筑逐渐形成了鲜明的地域特色,并积淀成为一种独特的历史文化遗产。作为本地域深层文化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召庙建筑的创立、发展和消亡见证了一个民族在一段特定历史时期所走过的路程。如今,内蒙古地域藏传佛教建筑在经历了历史上数次的拆与毁之后,仅剩的百余座召庙又面临着旅游开发等新的考验与磨难,亟需进行整理和研究。
  目前,在国内外藏传佛教文化研究领域中,有关内蒙古地域藏传佛教建筑的研究屈指可数,且不成体系,而针对此类建筑形态的研究则接近空白。本论文希望成为迄今为止较全面、较系统地对该类建筑形态进行研究的学术专论。
  首先,基于调研和文献资料的系统立档,本论文归纳了内蒙古地域藏传佛教建筑形态的一般共性特征,揭示了其形态“是什么”的问题,成为论文研究的切入点;
  进而,论文在第三、四、五章分别以专题的形式分析了政治、文化、宗教三方面主要因素对内蒙古地域藏传佛教建筑形态的影响及其相应的形态表现,从而回答了形态“为什么”的问题,是论文的主体内容;
  同时,以上述内容为铺垫,并基于召庙的主体建筑——经堂、佛殿在该类建筑整体形态构成中的特殊地位,第六章专题总结了其发展分期和布局规律;
  此外,鉴于内蒙古地域召庙建筑形态的丰富性和特殊性,作为完整性研究的补充和以上观点的实证,第七章专门分析了典型召庙的个案形态;
  最后,论文着眼于研究成果的应用,在调研近年新建召庙的基础上,提出了内蒙古地域召庙保护的一般原则;介绍了个人的设计实践——“红召”及其设计思考过程;解析了内蒙古传统召庙建筑在当代的文化原型;提出了当下内蒙古的地域性建筑创作应继承的理念与精神。
  论文采用系统归纳法,并借鉴了类型学、人类学等理论,从建筑形态的表象中分析了多重影响因素,探究了建筑原型及其深层文化结构,因而对内蒙古地域藏传佛教建筑的静态保护与动态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同时,在发掘地域建筑文化和相关学术研究方面亦具有现实意义和学术意义。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