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从霍译《红楼梦》中典故的翻译看译者对文本的“重写”
【6h】

从霍译《红楼梦》中典故的翻译看译者对文本的“重写”

代理获取

摘要

《红楼梦》是我国一部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古典名著,文中丰富的典故体现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学传统,增强了作品的趣味性,但也给不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西方读者造成了理解困难。 典故作为一种文化“速记”,具有丰富的内涵、鲜明的形象和简洁的形式,体现了一个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是该民族文学作品魅力的一种体现。在文学作品中,典故的文化意义是作为隐性信息预先存在于原文文本之中,原文读者能够通过联想积极参与原文的语义生成过程,从而体会到典故的魅力。而译文读者则缺乏与原文作者类似的文化认知,从而需要译者为其扫除阅读障碍、展示原作魅力。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很难在译出原文典故内容的同时保持其形式,不可避免的要对其做一定的调整或“重写”。 作为一种文化转向的理论,André Lefevere的“重写”理论对研究典故翻译现象有着一定的指导意义。André Lefevere一再重申翻译不仅仅是语言层面上的转换,更是译者对原作所进行的文化层面上的“重写”。翻译不是在真空中进行的,译者周旋于两种文学传统之间,心中有一定的目的,按自己的主张进行翻译,不可能是中立的,客观的。译者受他们所处的时代,所要周旋的两种文学传统以及语言的影响。André Lefevere主要从意识形态、诗学、赞助人、文化万象四个方面对制约译者的因素进行研究和分析。 本研究首先详细探讨了《红楼梦》中典故的来源及功能,然后根据爱尔兰学者RitvaLeppihalm提出的典故分类及翻译策略制定出本文的研究模式。根据这一模式,本研究从André Lefevere关于翻译即为“重写”理论视角,采用文献法,数理统计法和对比分析法对霍译《红楼梦》中典故的翻译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分析。意在探求霍译《红楼梦》中典故翻译的策略和方法,以及意识形态、诗学、赞助人、文化万象如何影响译者的翻译目的及翻译策略。 研究表明,与杨译《红楼梦》相比较,霍译《红楼梦》的两位译者出于为西方读者考虑,对原语文本中的典故做了更多的调整和“重写”,从而使典故译文更符合西方读者所能接受的意识形态,诗学,和文化万象。霍译《红楼梦》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是译者对原语系统和译语系统进行调和的结果。译者对原文典故的调整和“重写”是在时代条件下西方译者向西方读者介绍中国文化和中国文学所采用的一种过渡性策略。最后,根据对霍译《红楼梦》中典故翻译策略的统计与分析,本文作者提出了一些关于典故翻译的翻译方法和策略。谨希望本研究能对《红楼梦》翻译研究特别是对其典故翻译研究有一定的意义。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