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教师课程理解中的自我关怀
【6h】

教师课程理解中的自我关怀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导论

一、研究源起

二、研究现状

(一)超越实践,注重“沉思”的课程理解研究

(二)导向实践,指导手册式的课程理解研究

三、研究立场

四、研究意义

(一)对提升课程实施质量和教师生存质量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二)为有效推进课程改革提供理论和方法借鉴

(三)有助于课程理论的丰富完善和课程论学科的发展

五、研究方法

六、研究思路与框架

第一章自我关怀视野中的课程理解

一、理解是当代课程领域的主旋律之一

(一)今天的课程领域开始为理解所占有

(二)理解是我国课程改革与发展的重要路基

二、课程理解的概念界定

(一)认识课程

(二)解析理解

(三)把握课程理解

三、教师的课程理解是一种生命化理解

(一)课程理解是教师的一种生存方式

(二)教师理解课程是寻求在现有条件下获得最大化的自我实现

第二章教师课程理解中的自我存在

一、教师自我与课程理解

(一)自我及其意义

(二)教师自我与课程理解的关系

二、教师课程理解中的自我存在状态

(一)有意识的自我在场

(二)无意识的自我在场

(三)有意识的自我缺席

(四)无意识的自我缺席

三、在课程理解中理解自我

(一)基于反思的自我追寻

(二)基于理解的自我认同

第三章教师课程理解的基本机制

一、教师课程理解的基本取向分析

(一)自我生存为本的取向

(二)教学为本的取向

(三)自我实现为本的取向

二、教师课程理解的基本机制

(一)课程实践的困惑与冲突

(二)获得新观念的机遇

(三)改进课程理解并实现自我和谐

(四)课程理解中的新问题与困惑

(五)主动探究,深入理解

第四章教师课程理解的理想仰望

一、建构教师与课程的融合关系

(一)教师与课程离合关系的考察

(二)理解视域中教师与课程分离关系的重新审视

(三)生命化理解:作为教师与课程融合的纽带

二、积极自由下的自我实现

(一)洞察真实的自我

(二)获取积极的自由

第五章教师课程理解的评判

一、传统符合性评判及其标准的僭妄

二、动态复合性教师课程理解评判

(一)教师自我评判的优先性

(二)教师课程理解评判的动态复合性

三、教师课程理解的评判宗旨

第六章教师课程理解的促发

一、教师课程理解的实践困境

(一)传统课程文化无视教师自我的惯性影响

(二)当前课程领域存在的具体问题

二、教师课程理解的动力激发与赋权增能

(一)增加教师课程理解的内外动力

(二)对教师课程理解的赋权增能

三、教师课程理解的基本策略

(一)返回课程的设计初衷

(二)视域融合

(三)课程实践

(四)反思与交流

结束语:让教师课程理解的理想引领现实

注释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展开▼

摘要

理解是人存在的根本方式,个体通过理解确定生活的目的,选择发展的策略,建构人生的意义。在教师的世界中,课程占据着很大的时空,在课程的领域里,教师扮演着关键的角色。教师与课程犹如一对形影不离的伴侣,彼此依存,相辅相成。教师对课程的理解不仅影响着课程功能的发挥,也影响着教师自我的发展,教师课程理解问题已经成为课程研究关注的热点。然而,已有研究大都着眼于课程改革实践的需要,倾向于从教师之外寻找教师课程理解的意义和方略。本研究则努力彰显课程理解对教师自我提高和自我实现的价值,探讨教师如何通过对课程的理解,实现有效课程实施与充分自我发展的和谐统一,为课程改革的推进与教师生命意义的提升创造条件。 理解是人的一项基本心理活动,对教师课程理解进行研究,除了对基础理论的文献分析以外,还需采用观察、访谈和内省等方法,做到尽量全面真实地了解情况。通过对作者自我教师角色的自觉观察与反省,加之对数十位教师进行的实地观察、深度交流和访谈,同时参阅大量一线教师的教学日志、自我反思和教育叙事,发现课程理解不是教师对课程的单方面支配与利用,也不是教师对课程的简单服从与执行,而是教师与课程在特定时空中相互作用,彼此对话、交流,从而共生意义的活动,教师的课程理解是融合了教师自我生命体验与感悟的理解,是为了获得最大程度的自我实现的理解。 对于教师而言,课程理解不仅是他的工作,也是其生活与生命的组成部分,是教师自我存在的重要舞台。然而,在目前的教师课程理解中,还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是自我缺席的,或者自我在场仅仅处于一种无意识的自发状态。教师要理解自我,并通过自己的课程实践发展自我,就需要理解课程,并借助于对“自我课程理解”的反思来发现和认同自我。 教师处于不同的专业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自我意识状态,在课程理解时也存在着自我生存为本、教学为本和自我实现为本等不同的理解取向。前两种取向容易导致教师与课程的机械分离,而自我实现为本的课程理解则是融入了教师自我发展追求的生命化理解,是积极主动的、具有可持续性的理解。这种理解是一个没有终点的恒久过程,其基本机制包括五个在循环中螺旋上升的环节:课程实践的困惑与冲突、获得新观念的机遇、改进课程理解并实现自我和谐、课程理解中的新问题与困惑、主动探究,深入理解。 在实现的课程领域,由于制度化教育形态与技术理性等的消极影响,教师与课程的关系时常处于一种貌合神离的状态。但是,随着人们课程观、教师观的变化和课程实践的不断发展,教师与课程的融合成为必然。在这种融合关系中,教师与课程彼此渗透,教师是课程的代言人甚至课程本身,课程也成为教师生活与精神的反映。通过教师的理解,课程由静态的文本转化为活的经验,具有了现实意义,同时,课程也成为展现和延续教师生命价值和意义的载体。教师与课程的这种融合关系直接引导教师在争取积极自由的基础上获得最大程度的自我实现,而这正是教师课程理解有望达到的理想状态。 对教师的课程理解进行合理评判是促进和引领教师走向理想的重要措施。鉴于教师课程理解活动突出的自我内在体验性特点,在所有的评判中,教师的自我评判具有优先性。评判教师的课程理解最根本的是看教师是否在现有的课程条件下最大限度地促进了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同时,为了避免自我评判的偏差和兼顾教师课程理解的公共价值,在确定评判标准时应该坚持自在与他在统一、共性与个性统一和动态多样的基本原则。 怀抱理想,脚踏实地,促进和提高教师的课程理解需要一点点做起。针对传统课程文化的负面影响和现有课程环境中的具体问题,我们一方面要激发教师课程理解的内外动力,另一方面要切实为教师的课程理解赋权增能,使教师能够在自主、自律和充满创造的专业生活中,主动树立教育理想,深刻理解课程,在不断创新实践的过程中,充分体验成就感和生命的意义与自由,不断发掘自身潜能,实现自我。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