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接受美学视角下中国古典诗词英译意境的审美再现
【6h】

接受美学视角下中国古典诗词英译意境的审美再现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ACKNOWLEDGEMENT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CHAPTER TWO LITERATURE REVIEW RELATED TO THE PRESENT STUDY

CHAPTER THREE THE AESTHETIC REPRESENTATION OF THE ARTISTIC IDEOREALM OF CLASSICAL CHINESE POETRY IN ENGLISH

CHAPTER FOUR THE IMPLICATIONS OF RECEPTION AESTHETICS FOR THE AESTHETIC REPRESENTATION OF THE ARTISTIC IDEOREALM OF CLASSICAL CHINESE POETRY IN ENGLISH

CHAPTER FIVE CONCLUSION

Notes

BIBLIOGRAPHY

展开▼

摘要

意境在中国古典诗学中是重要而独特的概念,被认为是中国古典诗词的灵魂。然而多数关于意境翻译的讨论都是经验之谈,很不充分。美学是评价文学及其翻译价值的重要方法。没有美,诗歌也就不复存在。这篇论文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探讨了中国古典诗词英译意境的审美再现。 接受美学认为开放性和不确定性是所有文学文本的本质特征。读者是文学作品意义的建构者,是文学作品本身的一个组成部分。读者通过文本总是与内嵌于文本结构中的作者进行对话。在此文学交流中,创造性活动和接受活动组成了必不可少的二维活动,作者、文本和读者是基本要素。文本的意义产生于以文本为媒介读者和作者的对话。以接受美学为指导,文学翻译是在文本和读者,作者和读者间不断进行对话的双重交流过程。对话的目的是重新体会作者和文本的意图,满足读者的期待视野,与作者产生共鸣。 意境是情景交融的艺术形象和它所引发的想象的形象的总和。意境创造的实质并不仅仅在于情景交融,更在于创造“象外之象”,能够把读者带入一个广阔的遐想空间。因此,意境实际上是由作者和读者共同完成的。读者的主体性在意境创造过程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接受美学和意境理论之间有共同之处。首先,根据接受美学理论文学文本中有许多空白和未定性。意境实际上由实境和虚境两部分组成。文本中写出的部分是实境,空白即未写出的部分是虚境。其次,在这两种理论中读者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强调。在接受美学视角下,文本意义的实现要靠读者的积极参与。同样地,没有读者的主体性,意境也不能创造出来。最后格式塔质存在于这两种理论中。伊瑟尔用格式塔这个词来指目标语读者和译本互动中经验的形成。而意境实际上就是一个意象格式塔。 基于以上的理解,这篇论文对中国古典诗词英译意境审美再现中审美主体的作用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关于译者包括了审美能力、审美视角、主体创造性、审美判断力(尤其是想象力和移情)。考虑到目的语读者,译者应注意译本的接受性和为他们保留充分的想象空间。 从接受美学出发,在对大量古诗词译诗进行比较鉴别的基础上,本文从意象、情感、形式三方面分别讨论归纳了原诗英译意境审美再现的有效转换技巧和方法。从中得到的启示是译者要为目的语读者保留足够的想象空间,为目的语读者保持适当的审美距离,进行移情和在英译文中保持原诗的格式塔质。 最后,作者提出了一些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它们是有助于中国古典诗词意境形成的一些特殊的汉语语法特征的翻译,当前中国古典诗词英译的审美距离,中国古典诗词英译本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