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新课标下的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和评价
【6h】

新课标下的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和评价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1.引言

1.1问题的提出

1.1.1新课标下的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和评价的含义

1.1.2新课标下的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和评价的意义

1.2国内外信息化教育发展状况介绍

1.2.1国外信息化教育发展状况介绍

1.2.2国内信息化教育发展状况介绍

1.3新课标下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和评价现状分析

1.3.1教学和评价的现状

1.3.2教学和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1.4本文研究的思路及研究工作

2理论基础

2.1建构主义理论

2.2人本主义理论

2.3现代传播学理论

2.4多元智能理论

3新课标下的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和评价

3.1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研究

3.1.1小学低年级阶段,课堂学习环境下的“问题探索,任务驱动”教学模式

3.1.2小学高年级阶段,开放学习环境下的“主题化课题探究、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

3.2教学评价的多元化

3.2.1多元化的教学评价

3.2.2道德评价的意义

4新课标下的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和评价的研究原则及方法

结论

注释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信息技术迅速兴起、蓬勃发展,其应用已遍及国民经济与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它必然会对教育、教学过程产生深刻的影响。这种深刻影响可以用—句话来概括:信息技术将会改变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最终导致整个教育思想、教学理论甚至教育体制的根本变革。面对这种形势,教育如何迎接现代科涟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的挑战;如何把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应用到教育教学中去,已经成为了现代教育发展和改革的主要内容。2002年,新的—轮课程改革全面铺开,新课程理念把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放在了重中之重的位置来考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第十—条明确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并对这种应用的立足点作了明确的阐述:“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为了更好的优化教学,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素养,实现学科整合,就必须优化和加强信息技术教学本身的质量,本文在介绍国内外信息化教育发展状况的基础上,阐释了新课标环境下实施信息技术教学和评价的含义和意义,详细分析了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和评价自身的发展趋势和存在的问题,在建构主义、人本主义、多元智能理论和传播学理论的指导下,研究探索了小学信息技术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教学评价的多样化(特色新环境下的道德评价),并对上述模式和评价方法的优势和实施原则进行了分析。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