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儿童道德习得的研究
【6h】

儿童道德习得的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引言

研究的缘起

研究的现状与反思

研究方法

研究结论

第一部分:道德习得的基本内涵及理论基础

一、道德习得的基本内涵

(一)“习得”的概念探源

(二)“道德习得”的基本内涵

二、道德习得的理论基础

(一)哲学纬度:道德习得与生活

(二)心理学纬度:心理与道德习得契合

(三)文化学纬度:文化具有先验性

(四)伦理学纬度:境遇决定了实情

(五)生态观纬度:人与环境的互动

(六)人学纬度:人是双重的存在

第二部分:儿童道德习得的基本机制

一、儿童道德习得的特征分析

(一)儿童道德习得的本质特征

(二)儿童道德习得的其他特征

二、儿童道德习得和道德学习辨析

(一)儿童道德习得和道德学习的区别

(二)儿童道德习得和道德学习的联系

三、儿童道德习得的影响因素解析

(一)法律的保障

(二)宗教的渗透

(三)习俗的沉淀

(四)家庭的熏陶

(五)同辈群体的效应

(六)大众传媒的发展

第三部分:儿童道德习得的基本方式

一、体验

(一)体验使儿童产生了相应的道德情感

(二)体验可以提高儿童的道德直觉

(三)体验使儿童对已有的道德规范产生真实的理解和领悟

二、移情

(一)通过移情理解他人的处境

(二)移情促进道德规范、原则等的内化

(三)移情是情感体验过渡到道德行为的关键

三、模仿

(一)同辈群体的影响作用

(二)父母的影响作用

四、强化

(一)有道德意义的仪式

(二)丰富的日常生活

(三)慈善的公益活动

五、熏陶

(一)家庭氛围的影响

(二)学校环境的影响

(三)社会环境的影响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摘要

道德习得是一种以“习得”作为核心概念的理论和实践模式,是儿童道德发展的途径之一,属于广义的学习的范畴,是指主体在生活中通过与外界能动而现实的交往实践,其道德的自我建构和自我完善,这是一个非正规、非系统、内隐的学习过程。 道德习得对儿童的道德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然而,目前学术界对道德习得的研究少之又少,实践中对儿童道德习得的重视不够,也缺乏一系列有效的措施促进儿童道德习得的发生。但这并不意味着道德习得是遥不可及的道德乌托邦,本文从哲学、心理学、文化学、伦理学、生态观和人学等纬度分别论证了道德习得的理论基础。 了解儿童道德习得的基本机制是有效促进儿童道德习得发生的前提。儿童道德习得的本质特征是无意识性和内隐性,同时还具备可迁移性、可理解性和独立性的特征。因此,儿童道德习得和道德学习(特指教育情境中的道德学习)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本文分别从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纬度进行了详细的论述。法律的保障、宗教的渗透、习俗的沉淀、家庭的熏陶、同辈群体的效应、大众传媒的发展对儿童的道德习得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通过分析儿童道德习得的基本方式促进道德习得的发生是本文的落脚点。本文主要论述了儿童道德习得的五种基本方式:体验、移情、模仿、强化和熏陶;同时,分析论述了国内外儿童道德习得的不同事例,以此来生动形象的说明五种基本方式在儿童道德习得中的作用和影响,希望对更好的促进儿童道德习得的发生具有启发作用。

著录项

  • 作者

    胡晓;

  • 作者单位

    南京师范大学;

  • 授予单位 南京师范大学;
  • 学科 教育学原理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朱曦;
  • 年度 2007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G621.0;
  • 关键词

    儿童; 道德习得; 无意识性; 内隐性;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