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汉语学龄前儿童隐喻理解研究
【6h】

汉语学龄前儿童隐喻理解研究

代理获取

摘要

最近20年掀起了一场对隐喻研究的热潮,特别是把隐喻作为人类语言和认知的核心方面进行研究。此项研究的兴起源于Lakoff 和Johnson最初在1980年提出的概念隐喻理论(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隐喻被定义为用来构建认知域和理解抽象概念的基本机制之一。在此框架中隐喻被视作是建立在源域、概念推理和靶域之间系统性的联系。源域是词汇和概念推理的源泉,靶域则是源域的词汇和推理的隐喻扩张。概念隐喻理论的中心假说是隐喻是从源域向靶域单向性的结构映射。较靶域而言源域与身体经历更加紧密相关,不同主体间对此更加容易达成共识。 在此框架中,本文研究目地是为了分析学龄前儿童理解以空间移动概念作为源域的概念隐喻,(比如:死亡来临了,靠近了;有一股爱在心里流动;话语在脑海里打转)。具体而言,主要研究学龄前儿童隐喻理解能力的发展变化特点,进一步探讨儿童隐喻理解是否因靶域,隐喻表达式惯用度的不同而不同,从而揭示出学龄前儿童在习得母语的过程中是怎样学习这一隐喻系统的。数据收集来源于对以母语为汉语的3,4和5岁儿童及成人各十人,在中性故事语境及高度预测语境中的广泛采访、交流。试验结果分析表明学龄前儿童隐喻理解呈三阶段发展的模式:三岁的儿童缺乏对隐喻理解的能力;4岁的儿童即能在中性的语境中理解隐喻句也能在高度预测的语境中对隐喻的映射做出言语性的抽象推理,此种能力在五岁阶段得到了突破性发展而达到成熟。 与先前的研究相比,首先本文更加系统地选择其他概念域如死亡、情感、听觉进行比较验证,从而为幼小儿童尤其是以汉语为母语的儿童隐喻能力的出现提供了更加完整的叙述。其次经过精心设计本文还测试了语境是否是影响儿童隐喻理解的重要因素之一:高度预测语境vs 有歧义的语境。一般情况下语境推理对儿童隐喻理解起促进作用,但也有一种情况,在中性语境中,由于其提供的推理信息与隐喻的意义有歧义从而阻碍儿童隐喻理解。再次理论上,把隐喻思维看作是建立不同概念域之间的结构联系,集中对以源域为空间移动的隐喻进行研究。因空间移动构成人类成长最基本的运动感觉经历,儿童从幼小时期不仅对此有亲身经历,而且对包括空间移动的各种意象图示有感知和认知上的接近。在以上研究背景下本文的中心假说是:在高度预测的语境中四岁儿童有对隐喻映射给出言语性解释的能力,从而比先前的研究发现即五岁儿童才具备此项能力,出现得更早了。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