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民俗文化对城市形象的构建与传播研究——以佛山“行通济”民俗为例
【6h】

民俗文化对城市形象的构建与传播研究——以佛山“行通济”民俗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一、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四、创新点与难点

第一章 城市形象与民俗文化概述

第一节 城市形象概述

一、城市形象的内涵

第二节 民俗文化概述

一、民俗文化的定义

二、民俗文化的特点

三、民俗文化的分类

四、民俗文化在构建城市形象位置

第二章 “行通济”的历史与发展

第一节 通济桥的前世今生

第二节 行通济民俗的概述

一、“行通济,无闭翳”民俗的由来

二、“行通济”民俗的发展现状

三、行通济的“吉祥三宝”

第三章 “行通济”在城市形象中的构建方式

第一节 从草根活动转变为政府主导的大型文化活动

第二节 从传统的祈福活动到赋予“慈善”的主题

第三节 从线下活动上升为线上的媒体事件

一、媒体的议程设置提升公众关注度

二、从议程设置上升为“媒介仪式”增强凝聚力

三、适应媒体融合环境 进行全媒体报道

第四章 “行通济”中城市形象的诉求和意义

第一节 形象诉求

一、展现政通人和的佛山社会形象

二、展现历史底蕴和现代发展并重的佛山

三、展现乐善好施、温暖有爱的佛山

第二节 “行通济”对佛山城市形象塑造的意义

一、打造城市名片

二、塑造城市文化软实力

三、民众对于历史的自我审视

第五章 “行通济”民俗文化活动在构建城市形象当中的不足以及对城市形象构建的路径启示

二、内容单调,缺少与受众的互动

第二节 民俗文化对城市形象构建路径启示

一、构建城市怀旧文化空间

二、媒体的积极介入与全媒体报道

三、树立品牌文化意识

四、民俗文化与时代主价值和主流价值的结合

五、深挖内在文化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随着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加快,一些城市在建设中面临着本土文化日渐消融的局面,一些具有城市特色的传统文化得不到重视。
  民俗文化作为城市文化资本之一,展现城市在历史发展和现代建设中积累的点滴,体现了地方特色、城市的精神面貌和历史底蕴。民俗文化因其地方特色,是最为容易被人辨别,因而构建城市形象,应该与民俗文化相结合。城市的建设,应当在一定程度上与传统文化相适应,使之于城市相对接、同步发展。
  佛山自古有“行通济,无闭翳”的说法,意思是农历正月十六走过通济桥,以祈求在来年顺顺利利,万事如意,作为一项有着300余年历史的民俗活动,“行通济”已成为佛山人一年一度的盛事,其人气甚至已经得到省级和国家级媒体的关注。经过多年发展,“行通济”以逐渐被包装成佛山的特色文化品牌,对构建和塑造佛山的城市形象、加强和谐社会和精神文明建设,增强了佛山对外的文化交流和传播。
  本文重点解析当下民俗文化和城市形象的关系,以佛山市“行通济”为例,解析佛山的政府部门、媒体等是通过哪些方式构建城市形象,以及通过“行通济”这一民俗要展现何种城市形象,说明“行通济”构建城市形象的意义,同时指出“行通济”在塑造城市形象过程的不足以及得出“行通济”构建城市形象和传播城市形象的启示和建议,为后面的城市构建城市形象以及如何保护本地民俗文化提供一些参考。

著录项

  • 作者

    刘志斌;

  • 作者单位

    华中师范大学;

  • 授予单位 华中师范大学;
  • 学科 新闻与传播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江作苏;
  • 年度 2018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中国风俗习惯;
  • 关键词

    民俗文化; 城市形象; 传播策略;

  • 入库时间 2022-08-17 10:45:23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