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冲出生命的壁垒——生命的开放性之教育关注
【6h】

冲出生命的壁垒——生命的开放性之教育关注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关于学位论文独立完成和内容创新的声明及著作权使用授权书

引 言

一、开放:生命的存在方式

(一)识读“生命的开放性”

(二)“生命的开放性”的特征

1.发展多维性

2.自由创造性

3.批判否定性

(三)“生命的开放性”的维度

1.向自然界开放

2.向关系世界开放

3.向意义世界开放

二、历史:中西方对“生命的开放性”的关注

(一)中国历史上“生命的开放性”的思想

1.儒家的追求“内圣、外王”的开放性思想

2.道家的逃离“成心”的开放性思想

3.禅宗的“心物一体”的开放性思想

(二)西方历史上“生命的开放性”的思想

1.哲学人类学的“精神品格”的开放性思想

2.存在主义的“无”的开放性思想

3.关系哲学的走向他人的开放性思想

三、意蕴:开放对个体生命成长的价值

(一)逃离束缚——挖掘潜力

(二)超越当下——追求可能

(三)提升境界——涵养生命

四、困惑:“生命的开放性”在教育中的迷失及归因分析

(一)“生命的开放性”在教育中的迷失

1.个体生命生活空间的窄化

2.个体生命人格的异化

3.个体生命创造性的压抑

(二)教育中“生命的开放性”迷失之归因分析

1.传统文化中“注经传统”所形成的封闭的思维方式

2.“电子主义”所形成的人的自我封闭

3.简约化的“教育世界”异化了人的生存

4.程式化教育过程对生命的压抑

五、完善:教育对“生命的开放性”的关注

(一)呵护生命的关系性

1.引导生命对自然的敬畏

2.构建融洽的人际关系

3.审视自我生命

(二)激发生命的活力

1.创设开放的教学情境,鼓励学生精神“冒险”

2.引导生命本能的发挥,开发生命的创造潜能

3.引导学生理性解读教育文本,体验生命世界的伟岸

(三)重塑生命的自为性

1.教育由“灌输”走向“解放”

2.知识观由“技术主义取向”转向“生存论取向”

3.生命由“满足当下”走向“批判否定”

结 语

参考文献

后 记

展开▼

摘要

开放是人性中固有的诉求,开放是人的生命的存在方式,开放这一存在方式,促使人的生命异于动物,成为万物之灵长、宇宙之菁华。生命正是在开放中走向完满、解放、充盈和无限的境界。也正是生命的开放性,才使得教育有存在的必要,教育才有用武之地。关注生命的开放性也是教育的应有之义。教育作为直面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就应该关注生命的开放性。从而能够敞开个人的无知之域,引导人生向无限的知识开放;能够引领个人自由地徜徉在精神的海洋中,寻求心灵的宁静与安宁;能够获得变革生存方式、向更高存在状态跃迁的动力,最终引导学生发现生命的意义,创造生命的价值,展现生命的辉煌。 但如今人们在寄予教育美好期望的同时,却痛心地发现教育现在变得日益地封闭、日益地和人的心灵相疏离。处在现代性境遇下的学校教育,是功利性与唯科学性的教育。功利性“天然地具有排斥那些使人视界开阔、目光远大、灵魂丰满的东西的倾向,天然地排斥批判性、创造性思维、排斥与此密切相联的无私的好奇心、知识上的冒险意识和反独断的探险精神。”唯科学性易带来人、人性的迷失。它将人性的识读湮没于知识的传授之中,人生意义的追问遮蔽于技术的培养之中。加之电子技术发展尤其是网络的便利使得学生沉迷于虚拟世界,扩大了主体间的心理距离并使个体走向离群索居和封闭的趋势。而在上述综合影响下,学校教育最大的不足就是排除了对人的心灵、智慧的开发,对人性情的陶冶,教育逐渐失去了它涵养人性、关怀人生的本质,使得学生在得到教育的同时,似乎又套上了束缚“生命意志”的“绳索”,逐渐沦为教育支配下的工具人和机器人,失去了学习的快乐、创造的自由和内在生命的活力,产生了精神焦虑、心灵孤独、道德颓废、心理扭曲,失去精神家园状况的心灵空虚感。 鉴于此,我选择了“冲出生命的壁垒——生命的开放性之教育关注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