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利科叙事视角下理雅各《左传》译本中的“三重具象”:以齐桓与晋文为个案
【6h】

利科叙事视角下理雅各《左传》译本中的“三重具象”:以齐桓与晋文为个案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文中图、表索引

第一章 绪论

1.1 题解与本章主要内容

1.2 研究背景

1.2.1 “朝觐东方”:理雅各生平及主要译著

1.2.2 理雅各知“人”论“世”的翻译思想

1.2.3 “叙事春秋”:理雅各《左传》英译的叙事化实践

1.3 研究视角

1.3.1 保罗·利科及其叙事思想

1.3.2 从叙事的“三重摹仿”到翻译的“三重塑形”

1.4 研究意义

1.4.1 “翻译叙事”——从达“意”到叙“事”

1.4.2 翻译叙事——从“抽象世界”到“生活世界”

1.5 文献综述

1.5.1 《左传》及《左传》外译活动研究

1.5.2 叙事学视角下的翻译研究

1.5.3 保罗·利科的叙事思想研究

1.6 研究重点与创新之处

1.6.1 研究重点

1.6.2 创新之处

1.7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1.7.1 总体研究思路

1.7.2 各章节具体研究思路及内容

第二章 翻译的“三重抽象’’与“三重塑形”(上篇)西方译论的“两条路径”与“三重抽象’’:转向“生活世界”的翻译研究的必要性

2.1 引子

2.2 西方翻译理论的发展阶段

2.3 质疑——隐匿于“语言工作层面的声音”

2.4 “如何译’’还是“何为译”——被“生活世界”悬置的翻译理论合法性

2.5 “抽象化”——现实世界在翻译中的遗忘与失落

2.5.1 三重抽象:语言学视角下的“科学”译论

2.5.2 三重抽象:哲学视角下的存在主义、阐释学译论

2.6 从“抽象”到“具体”:寻找翻译回归“生活世界”的“中介”

2.6.1 归于何处:“生活世界”的内涵和指向

2.6.2 回归之路:叙事作为翻译研究通往“生活世界”的通衢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翻译的“三重抽象”与“三重塑形”(下篇)“叙事”之中的翻译研究:保罗·利科叙事思想指导下的翻译的“三重塑形”

3.1 引子

3.2 叙事与“叙事学”

3.2.1 “叙事无处不在”

3.2.2 当代西方叙事学理论:从“单数叙事学”到“复数叙事学”

3.2.3 “叙事”:在“叙”与“事”之间

3.2.4 “缺席”的“人”与“生活”:在“叙”与“事”之外

3.2.5 “我们为什么要叙事?”

3.3 叙事——回归“生活世界”的中介:利科的叙事思想

3.3.1 从“人物”到“人”——利科的叙事思想的“生命化”指向

3.3.2 “事件”到“故事”:利科叙事学理论的“生活化”指向

3.4 “三重塑形”:翻译回归“生活世界”的“三重具象”

3.4.1 理论原型:叙事对“三个世界”的“三重模仿”(Three-fold mimesis)

3.4.2 基于叙事的“三重摹仿”的翻译方法论:“预塑”、“塑形”与“再塑形”

3.5 叙事与生活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预塑形’’:理雅各对齐桓、晋文所处时空的“叙事性’’构建

4.1 引子

4.2 理雅各《春秋左传·绪论》的内容编排

4.3 “时间性’’、“结构性”、“象征性”:理雅各对《春秋左传》的“时间’’、“空间”以及“文化”的“预塑’’

4.3.1 “时间性”:理雅各对齐、晋两国历史的时间谱系建构

4.3.2 “结构性”:理雅各齐、晋两国所处历史背景的还原

4.3.3 “象征性”:理雅各对春秋历史文化特征的强调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塑形”:理雅各对齐桓、晋文人生经历的“故事性’’再现

5.1 引子

5.2 “时序”与“天时”:一种“时间性”塑形模式

5.2.1 “情节化’’与“自然时序”

5.2.2 “四时”与“天道”

5.3 理雅各对齐桓公人生经历的“故事性”重现

5.3.1 “春”——庄公八年“公子小白”的登场

5.3.2 “夏”——庄公九年“齐侯小白”即位

5.3.3 “秋”——闵公元年“霸主桓公”的刻画

5.3.4 “冬”——僖公十七年“齐桓公小白卒”

5.4 理雅各对晋文公人生经历的“故事性”重现

5.4.1 “春”——僖公四年“重耳奔蒲”

5.4.2 “夏”——僖公二十三年“重耳及难”

5.4.3 “秋”——僖公二十五年“文公勤王”

5.4.4 “冬”——僖公三十二年“晋文公卒”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再塑形”:理雅各对齐桓、晋文形象的“具象化”重塑

6.1 引子

6.2 理雅各《左传》英译本中的“人”

6.2.1 “人”的分类:“人”还是“人物”?

6.2.2 “人”的观察立场:“述而不作”还是“以意逆志”?

6.2.3 “人”的刻画:“声”、“形”还是“神”?

6.3 理雅各《春秋左传》英译本对齐桓公与晋文公形象的“再塑形”

6.3.1 小白之“奔”与重耳之“奔”

6.3.2 小白“即位”与重耳“及难”

6.3.3 小白的“攘夷”与重耳的“尊王”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从“译’’到“叙’’:翻译的“绪”、“序”、“豫”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摘要

本文以保罗·利科(Paul Ricoeur)在《叙事与时间》(Time and Narrative,Temps et récit)中围绕“叙事”(narrative)所提出的洞见为依据,试图对理雅各(James Legge)《春秋左传》(The Ch’un Ts'ew with The Tso Chuen)英译本中以齐桓公小白(S(e)aou-pih,the DukeHwan of Ts'e)与晋文公重耳(Ch'ung-urh,the Duke of Tsin)为代表的、“人”的形象的“重塑”进行“叙事化”探索。在利科的理论框架中,叙事作为一种“自然而然的”人类经验交流方式,是回归“具象化”(configurative)“生活世界”(Lebenswelt,lifeworld)的通衢,也是实现自我(以及自我与他人相互)理解的必由之路。而对西方翻译理论历史的审视可以清楚地展示,翻译研究领域一向以“抽象化”为务,理论家鲜少关注翻译“具象化”的研究路径,以“叙事”为视角对“具象化”的讨论则更不多见。翻译,作为传递人类文明、实现民族间对话的实践性活动,产生于“具体而微”的日常生活,服务于身处“生活世界”之中的“你”“我”。因此,从叙事的角度对翻译进行“具象化”的探讨,其现实意义与研究价值显而易见。
  本文以7章篇幅展开论述:
  第一章“绪论”,首先对理雅各的生平及其主要译作进行介绍,突出其翻译思想与翻译策略中的“叙事性”倾向,并对选择利科的叙事思想为理论视角的原因以及探讨理雅各《春秋左传》译本的动机加以说明。在此基础上,提出“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叙事”的基本设想,突出翻译作为一种“叙事”的“具象化”特质和“人”学旨归,并以此作为本研究的方法论框架和基本思路。在回顾海内外相关文献,对前人的研究做出分析并尝试指出其中可能存在的缺陷之后,本章提出本文研究的焦点及其可能的创新之处。此外,本章也对论文的目标、研究方法、研究思路以及结构安排做出说明。
  第二章“翻译的‘三重抽象’与‘三重塑形’”(上篇)“西方译论的‘两条路径’与‘三重抽象’:转向‘生活世界’的翻译研究的必要性”,在沿语言学与存在主义、诠释学两条主线对西方翻译理论进行追溯中,揭示以奈达(Eugene A.Nida)和雅各布森(Roman Jakobson)为代表的“翻译语言学派”与以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德里达(Jacques Derrida)以及本雅明(Walter Benjamin)思想为主要理据的“存在主义、诠释学派”通过“科学化”、“工具化”和“本质化”手段,对语言、意义以及翻译本身所做的“抽象化”设定。将此三层“抽象化”阶段定义为“三重抽象”,本章最后探讨在“三重抽象”之下翻译与“生活社会”的脱节和翻译研究转向“生活世界”必要性。
  第三章“翻译的‘三重抽象’与‘三重塑形’”(下篇)“‘叙事’之中的翻译研究:保罗·利科叙事思想指导下的翻译的‘三重塑形’”,从对西方“叙事学”(Narratology)发展脉络的梳理入手,展现以“三重摹仿”(Three-fold Mimesis)为核心内容的利科叙事理论所具备的“具象化”理论品格和重返“生活世界”的理论指向。在此基础上,析出与叙事的“三重摹仿”相对应的、以“预塑形”(prefiguration)、“塑形”(configuration)以及“再塑形”(refiguration)为逐次递进层级的、翻译的“三重塑形”方法论框架。
  第四章“‘预塑形’:理雅各对齐桓、晋文所处时空的‘叙事性’构建”,选取春秋时代齐、晋两国为研究对象,分析理雅各在“时间性”(temporalité)、“结构性”(structure)以及“象征性”(symbolisme)三个层面,对即将展开的《春秋左传》英译工作所做的“预塑形”准备,凸显理雅各对齐、晋两国所处的时间、空间以及文化背景的构建。
  第五章“‘塑形’:理雅各对齐桓、晋文人生经历的‘故事性’再现”,着重展示理雅各是如何通过挑选、整合以及排列《左传》中对齐桓公小白与晋文公重耳参与事件的零星记录,译叙出情节完整、结构完备,且上下关联的“故事”的。围绕这一论题,本章分析“情节化”(emplotment,la mise-en-intrigue)塑形活动,在理雅各译本《庄公八年》、《庄公九年》、《闵公元年》、《僖公四年》、《僖公十七年》、《僖公二十三年》、《僖公二十五年》以及《僖公三十二年》8个章节中的具体体现,展现理雅各为达到译文“故事性”所作出的努力。
  第六章“‘再塑形’:理雅各对齐桓、晋文形象的‘具象化’重塑”,通过与现有文献中所记录的二人形象做横向比对,探讨理雅各借助“情节化”塑形对齐桓公小白与晋文公重耳形象的重塑,说明借助其对《左传》“叙事化”的翻译策略,理雅各最终实现了跨越文化的理解。
  第七章“从‘译’到‘叙’:翻译的‘绪’、‘序’、‘豫’”,总结本文的发现以及作者的主要观点,进而在中华文化背景下将“三重塑形”概括为以“绪”、“序”以及“豫”为主要特征的、翻译的三重阶段,并点出本研究存在的不足以及论题或能引出的进一步研究的可能性。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