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任务驱动教学实验研究
【6h】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任务驱动教学实验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引言

1研究概述

1.1问题的提出

1.1.1国外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研究现状

1.1.2国内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研究现状

1.1.3提出研究的问题

1.2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相关概念界定

1.3.1关于“任务”

1.3.2关于“任务驱动教学法”

2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理论基础

2.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2学习动机理论

2.3多元智能理论

3高中信息技术课堂任务驱动教学实验的实施

3.1实验假设

3.2实验设计

3.2.1实验对象

3.2.2实验变量

3.2.3实验及统计分析方法

3.2.4测量工具

3.3实验的实施

3.3.1对被试实施前测

3.3.2准备工作

3.3.3课堂实施

3.3.4课后反思

3.3.5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教学设计案例

4实验结果与分析

4.1实验结果

4.1.1任务驱动教学法对学生信息技术知识的影响

4.1.2任务驱动教学法对学生信息技术技能的影响

4.1.3任务驱动教学法对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影响

4.1.4任务驱动教学法对学生创造力的影响

4.2结果分析及讨论

4.2.1任务驱动教学法对学生信息技术知识的影响

4.2.2任务驱动教学法对学生信息技术技能的影响

4.2.3任务驱动教学法对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影响

4.2.4任务驱动教学法对学生创造力的影响

5任务驱动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与建议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展开▼

摘要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中必备的基本技能。面对全球教育信息化提出的挑战,教育部提出用5到10年的时间在全国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在2001年年底普通高级中学已全部开设信息技术课程。任务驱动教学法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法,随着信息技术教育的开展,正被广泛应用,但还存在很多问题。 本研究旨在探索一种适合普通高中信息技术学科特点及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探讨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具体实施策略,验证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实施的可行性,为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改革提供可操作性的经验:同时对研究者所提出的任务驱动教学法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大面积提高学生学业成绩,提高学生自我效能感、创造能力的基本结论进行实验探索,并将任务驱动教学法对学生创造力和自我效能感的影响作为探讨的重要内容。 本实验研究在探讨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实施策略过程中采用了行动研究、文献检索等方法,总结出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实施的策略,包括课前准备工作和课堂实施环节两方面。课前准备工作,包括:分析教材,确定目标;分析学习者;设计任务。课堂实施环节,包括:①创设情境,明确任务;体验情境,领会任务;②提供帮助,指导解决:自主协作,完成任务;③任务完成情况的评价、反馈、交流、总结。在此基础上,笔者还给出了具体的教学案例。 本实验研究在实验具体实施过程中采用实验教学与测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河北赞皇中学高一的14个班级中随机选取了实验班和控制班,分别采取任务驱动教学法和传统教学法进行了为期四个月(2007年9月--2008年1月)的实验研究。两个班分别在实验开始和结束时,用自我效能感综合量表(SEIS)和威廉姆斯创造力测量调查问卷(cAP),进行了自我效能感和创造力的测量;用根据河北省信息技术会考题目自编的试题进行了信息技术理论知识、操作技能的测试。此外,对测量数据进行了不同成绩组、不同性别的比较研究。 最后本文在详细分析了任务驱动教学法对学生的信息技术理论知识、操作技能,自我效能感以及创造能力的影响的基础上,得出如下结论:任务驱动教学法适合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是大面积提高学生信息技术理论知识及操作技能的有效途径;同时可以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提升创造能力。尤其对中等信息技术知识水平的学生的信息技术知识成绩的提高;操作技能较差的学生的信息技术技能的加强;高、中、低自我效能感水平的学生的自我效能感的提升;以及中、低创造力水平的学生创造能力的改善:均有显著效果。并且,任务驱动教学法对男、女生自我效能感、创造力均有显著影响:但对男、女生信息技术知识、技能学习均没有显著影响。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