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Alice in Wonderland汉译比较研究——以赵元任和吴钧陶两译本为例
【6h】

Alice in Wonderland汉译比较研究——以赵元任和吴钧陶两译本为例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第1章 引 言

1.1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3 本论文主要内容和创新点

1.4 本文的篇章结构

第2章 原作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2.1 原作文化负载词的定义

2.2 原作文化负载词的分类

2.3 原作文化负载词翻译难点

2.4 两译本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比较

第3章 原作中对话的翻译

3.1 原作对话的功能

3.2 原作对话翻译的难点

3.3 两译本对话翻译比较

第4章 原作中儿歌的翻译

4.1 原作儿歌的特点

4.2 原作儿歌的功能

4.3 原作儿歌的翻译难点

4.4 赵译本和吴译本儿歌翻译比较

第5章 两译本翻译差异探究

5.1译本不同的社会语境和文化背景

5.2 译者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

5.3 译者不同的翻译美学视角

5.4 译者不同的翻译意图

第6章 结 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Alice in Wonderland是19世纪英国“儿童文学之父”刘易斯·卡罗尔最为著名的作品,被翻译成了多国语言。在中国,赵元任和吴钧陶是众多译者中较有代表性的两位。本文旨在以两中译本——1922年赵元任译本和2007年吴钧陶译本为例,从词(文化负载词)、句(对话)、篇(儿歌)三层面,用对比分析的方法探究不同时期两译本的翻译差异。全文共分六章。第一章明确了研究目的及意义、研究现状、主要内容和创新点、篇章结构。第二章首先对原作文化负载词进行定义,然后对文中涉及的文化负载词归纳分类,分为物质文化负载词、社会文化负载词、语言文化负载词三类,并指出这些文化负载词翻译时语言层面和文化层面的难点,继而对两译本中文化负载词的处理方法进行比较分析,并结合社会文化背景作出小结。第三章以原作对话为材料,首先对所探讨的原作对话进行界定和功能阐释,然后指出原作中对话翻译时表达口语化、情感色彩鲜明、符合交际语境三类难点,进而从个人语型、个人语域和话论衔接三方面,对两译本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小结。第四章结合原作儿歌的特点和功能,指出这些儿歌翻译时在音韵和语言风格两层面的难点,并对两译本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小结。第五章根据以上词、句、篇三层面的比较分析,探究两中译本差异的产生。第六章得出结论:两种不同译本的产生,是众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社会语境和文化背景的变迁是根本原因,归化和异化策略的选择是直接原因,译者不同的读者意识和翻译意图是重要原因。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AI论文写作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