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红楼梦》中的感官隐喻研究及翻译
【6h】

《红楼梦》中的感官隐喻研究及翻译

代理获取

摘要

近来,国内外的认知隐喻研究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并已占据了认知理论领域的主导地位。认知语言学是基于我们对世界的体验而做的语言研究。它主要探索人们如何感知世界并将其概念化,重点研究语言作为一种工具如何组织、加工、传递信息。如今,隐喻在哲学、认知科学、语言学等领域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Lakoff和Johnson的“概念隐喻理论”从认知的角度拓宽了隐喻的研究范围。该理论认为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认知现象,是我们认知和理解世界的工具。人类赖以生存的许多基本概念系统以及人类思维方式乃至行为方式本质上都是隐喻性的。并且提出,隐喻应该为理解为不同概念域之间的投射——从原域到目标域。投射就是两域之间有方向性的相互作用。基于概念隐喻理论,本文将试图在感官隐喻领域进行最基础性的研究,以《红楼梦》为研究对象,并试图对汉英两种语言中出现的感官隐喻作一简单对比。 研究发现,由于人类认知的基础相同(生理构造相同),人类五种感官对世界的认知基本是一致的,在五种感官之中,汉英隐喻表达相似程度呈现由视觉域最强,听觉域次之,嗅、味、触三种感觉域最弱逐步递减的规律。还从认知的角度对通感这一特别的隐喻进行研究,发现了汉语和英语中不同感观域之间投射的规律基本相同,这进一步说明了人类认知的相似性。然而汉语的感官隐喻受中国文化及不同思维方式的影响,表现出在嗅觉(香与臭)、味觉(苦、酸和醋)、触觉(寒)等概念域和英语存在较大的差别。 本文以中文英文两种语言的对比为基础,更进一步拓展了概念隐喻理论和当代隐喻认知的研究,发现感官隐喻既有认知的普遍性,也有不同语言中文化的独特性。并以认知隐喻理论对翻译进行探索,翻译过程同时也是一个认知过程,对对象域的认知在翻译中十分重要;语言基本上是隐喻的,翻译中对概念隐喻的把握能使译文更稳妥和精确。此外,本论文也有助于英语和汉语的词汇教学。 第一章简要介绍了国内外隐喻研究的现状、感官隐喻的研究的进展。第二章是对西方历史上有影响力的隐喻理论简要介绍。第三章对概念隐喻理论及其哲学基础、运作机制以及感官产生的心理生理学理论进行了阐述。 第四章是论文主体部分,介绍了感官域向非感官域投射的几种情况及感官之间(通感)的投射,并结合Sweetser的“以身喻心理论”重点举例介绍由具体到抽象的投射规律。第五章是认知隐喻对翻译的启示,为翻译提供了新的视角。第六章是总结。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