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赤芝中麦角甾醇酯的色谱分离和检测方法研究
【6h】

赤芝中麦角甾醇酯的色谱分离和检测方法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第一章前言

1.1麦角甾醇及其酯的研究进展

1.2赤芝中麦角甾醇及其酯的研究现状

1.3本文的研究方法及拟解决的科学问题

第二章研究方法的建立

2.1分离麦角甾醇酯的快速柱层析方法

2.2麦角甾醇酯及脂肪的衍生化方法分析

第三章赤芝中麦角甾醇酯的分离和纯化

3.1引言

3.2材料与方法

3.3分离和纯化效果

第四章样品的仪器分析

4.1 GC-MS分析

4.2同位素分析

第五章结果与讨论

5.1研究结果

5.2讨论

第六章结语

6.1结论

6.2创新点

6.3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HPLC色谱图

硕士生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展开▼

摘要

甾醇类化合物,特别是真菌的标志化合物麦角甾醇及其酯,作为真菌细胞膜的重要组成成分及其与真菌生物量之间的相关性,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同时,因麦角甾醇酯在真菌中的多样性,使其有望成为真菌化学分类的标志化合物之一。因此,建立一种能快速、准确、高效的分离纯化麦角甾醇酯,并对其酯链脂肪酸的组成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方法显得十分重要。本文以赤芝为例,采用薄层色谱和柱色谱方法,分离并纯化出目标化合物麦角甾醇酯;而后比较了不同催化方式的衍生化处理效果,确定了最适宜的衍生化方式;最后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和气相色谱—同位素比值质谱(GC—IRMS)对赤芝中麦角甾醇酯和三酰甘油的酯键脂肪酸化学和稳定碳同位素组成进行了测定,获得了如下创新性认识: 1、本文建立了一种准确、快速分离纯化真菌中麦角甾醇酯,并对其酯键脂肪酸组成进行定性和定量测定的方法;该新方法适用于研究真菌中麦角甾醇酯的化学组成,并可为真菌的化学分类提供强有力的分析技术支撑。此方法的实验步骤和条件为:将赤芝子实体菌管部分切碎、干燥,碾碎约60目和120目粉末;以二氯甲烷:甲醇(8:1)为溶剂,用索氏法连续抽提72 h;将提取物中的石油醚可部部分用20%二氯甲烷+80%石油醚作初始洗脱液,分离麦角甾醇酯和三酰甘油;在麦角甾醇酯中加入甲苯助溶,再加入1%硫酸甲醇溶液,于80℃下加热回流5 h;取石油醚层进行GC—MS和GC—IRMS分析。 2、作者从赤芝的麦角甾醇酯中识别出16种酯键脂肪酸,其中棕榈酸(C16:0)含量最高(56.42%),其次为油酸(C18:1△9c)(19.80%)和亚油酸(C18:2△9c,12c)(4.42%);从赤芝的三酰甘油中识别出15种酯键脂肪酸,其中油酸(C18:1△9c)含量最多(61.26%),棕榈酸(15.81%)和亚油酸(C18:2△9c,12c)(13.69%)次之;在麦角甾醇酯的酯键脂肪酸中,以饱和脂肪酸为主(∑sat=73.61%),而在三酰甘油酯的键脂肪酸中,以不饱和脂肪酸为主(∑unsat=77.71%)。赤芝中麦角甾醇酯的含量为0.45 mg/g. 3、赤芝子实体全粉的δ13C值为—23.8‰~—23.6‰,指示其培养基为C3植物;赤芝中麦角甾醇酯和三酰甘油的主要酯键脂肪酸内部分别存在如下稳定碳同位素分馏规律:C18:0=C18:1△9c> C16:0≈C18:2△9c,12c及C18:0> C16:0= C18:1△9c= C18:2△9c,12c;而麦角甾醇酯与三酰甘油中对应的主要酯键脂肪酸C16:0、C18:0和C18:2△9c,12c之间δ13C值明显不同,但它们C18:1△9c的δ13C值基本一致。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