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反思文化视野中的冯骥才、林希小说研究
【6h】

反思文化视野中的冯骥才、林希小说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绪论

一 论文选题缘由

二 研究现状

三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第一章 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反思意识

第一节 反思意识的概念

第二节 20世纪中国文学中反思意识的产生

第三节 新时期以来中国文学中反思意识的特点

第二章 冯骥才、林希小说反思意识的向度

第一节 政治视角:冯骥才、林希对“历史”的记录

第二节 文化视角:冯骥才、林希对“文化”的审视

第三节 审美视角:冯骥才、林希对“语言”的建构

第三章 冯骥才、林希小说反思意识的成因

第一节 “体验”与“想象”

第二节 传统文化的滋养与西方现代意识的渗透

第三节 转型期的文学自觉与身份定位

第四章 冯骥才、林希小说反思意识的意义

第一节 民间生存的立体描绘

第二节 过去、现在及未来

第三节 与反思同行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答辩决议书

展开▼

摘要

反思是人类一种普遍的思维意识,也是永恒的文学母题,从古到今以及未来,反思会一直存在着且永远不会消失和灭亡。然而,人们在看待“反思”这个词时,总是会不由自主地将其与20世纪七、八十年代继“伤痕文学”之后的“反思文学”画等号。“反思文学”是中国20世纪七、八十年代出现的一种文学思潮,它有着自己独特的历史价值和文学意义。然而,若我们不仅仅把它当作一种文学思潮而是把它看作是人类的一种普遍意识的话,就会发现反思意识很早就已出现在人类的历史之中了。但是,时间进入20世纪之后,中国文学中的反思意识开始呈现出与中国古代文学不同的特点,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对传统文化的重新认识、审视及批判成为20世纪以来一代又一代作家书写的重要主题,在他们的书写中,反思意识又因为不同的反思主体,不同的反思对象,不同的历史语境和不同的反思目的等呈现出各异的面貌和特征。本论文试图运用个案研究和对比研究,从反思文化视野的角度,来谈冯骥才、林希小说中的反思意识及其在文学中的意义。
  首先,本文在绪论中对本论文的选题缘由、研究现状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进行简要的论述。
  第一章主要是对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反思意识作出简要论述,分别从反思意识的概念,20世纪中国文学中反思意识的产生以及新时期以来中国文学中反思意识的特点等三个方面来探讨。反思是人类一种基本的永恒的思维意识。反思是人类对自己的家族、民族、生长环境、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历史文化和自身经历与遭遇的一种回顾和反省意识。反思不只是存在于过去和现在,还存在于未来的一种悠久且长远的内省意识。反思意识已经融入到作家们的作品中,充分展示了作家对中国现状的剖析和反思,本论文以冯骥才和林希为例,探讨反思意识在中国当代文学中精彩的丰富呈现。
  第二章主要是对冯骥才、林希小说反思意识向度的阐释。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儿子和天津传统文化的赤子,冯骥才和林希具有继承者和反叛者的双重身份,他基于“清末民初的天津卫故事”进行小说创作,以理性的眼光和炽热的感情对古老的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深入地审视和批判。在政治反思层面,冯骥才和林希都认为“文革”不应被忘记,但是冯骥才和林希对其的书写角度并不相同,冯骥才笔下是对“创伤”的记录,而林希笔下却是对“爱的祭奠”。在文化反思层面,冯骥才更多是对传统文化的劣根进行审视和批判,而林希更多的是对过去经历的缅怀和对个人记忆的书写,是个拾荒者。在审美反思层面,二者致力于“津味”小说的语言、叙事等的构建,建构了独具天津地域特色的美学境界。
  第三章主要论述冯骥才、林希小说反思意识产生的原因,通过“体验”与“想象”、传统文化的滋养与西方现代意识的渗透、转型期的文学自觉与身份定位等三方面,展开对二者的人生经历、文学素养和身份定位的论述来分析二者小说中反思意识产生的原因。冯骥才和林希都经历过左倾思潮等带来的迫害,二人对于清末民初的天津卫又比较熟悉,二者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与想象来书写传统文化中的传统人物。二者都出身在比较富裕的家庭,有较好的学习环境,受到传统文化的滋养和西方现代意识的影响,在新时期创作的大潮中有他们大量的小说创作,审视过去,也是着眼于现在和未来。
  第四章则简要论述冯骥才、林希小说反思意识的价值,从民间生存的立体描绘,过去、现在及未来和与反思同行等三个方面来论述二者小说反思意识的价值。探索冯骥才和林希的笔下多是清末民初天津故事的原因。他们为何都走向了民间写作的“边缘”,他们笔下的过去与当下的社会环境以及未来有何关系,还要分析冯骥才和林希从政治反思走向文化反思进而走向审美反思的创作是文坛的一种普遍现象,反思不会消失,所以作家及其创作一直是与反思同行的。
  结语是对进入新世纪以来反思意识的新表现进行概述,在中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显著提高以及全球化进程快速发展的今日,国人的关注重心转移到经济物质方面,而人们的精神又出现了相对贫瘠的状况,信仰的匮乏,价值的失落、紊乱等导致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和心理问题。在作家们具体的反思过程中,一方面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追寻,另一方是对当下“纸醉金迷”现状的不满和忧虑,表达了作家寻找生命价值的思考。只要人们还处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和日新月异的全球化语境中,还在继续思考民族命运和人类终极发展目标的问题,反思就不会消失,反思意识也会一直流淌在源源不断的优秀文本之中。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