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面对历史与文化的反思——冯骥才小说研究
【6h】

面对历史与文化的反思——冯骥才小说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绪论

一、冯骥才及其小说创作介绍

二、冯骥才小说研究概述

(一)对“文革”题材小说的研究

(二)对文化反思小说的研究

三、本文研究意义及思路

第一章 感性认知到理性反思:面对“文革”的反思

一、激情满怀的直接控诉

(一)“文革”期间的“秘密写作”

(二)伤痕小说的最初尝试

二、渐趋成熟的创作思索

(一)呼应社会洪流的声音

(二)对生活的冷静审视

三、反思背后的独特与局限

(一)“新启蒙主义”思潮影响下的反思

(二)不曾间断的深沉叩问

(三)“文革”经历者的心灵实录

第二章 历史思辨与文化寻根:面对传统文化的反思

一、另辟蹊径的文化反思

(一)“文化热”催生的“文化反思小说”

(二)思辨“文革”历史,审视传统文化

二、形式与内容的全新尝试

(一)具有革新精神的写作形式探索

(二)立足传统、走向民间的叙事

三、历史观照现实,于批判中反思

(一)反思传统文化的“根”

(二)反思传统文化的“自我束缚力”

(三)反思传统文化的“封闭性”

第三章 忧患意识和民间情怀:面对现实文化境遇的反思

一、冯骥才眼中的文化困境

(一)城市文化记忆消失和面貌趋同化

(二)民间传统文化消亡

二、敏锐的现代文明忧患意识

(一)迥异的写作策略

(二)凝重的忧虑与绝望的呼喊

三、地域情结与民间情怀

(一)书写天津独有的地域文化

(二)塑造“天津人集体性格”

(三)彰显底层意识与民间精神的津味方言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展开▼

摘要

“文革”中的亲身经历是冯骥才小说创作的源泉。因为除了“文革”题材小说,在其作品里最具代表性和探讨价值的“文化反思小说”同样是基于作者对“文革”的不断反思而产生。这两类小说创作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中期,这一时期是其小说创作的旺盛时期。然而进入九十年代以后,由于我国文化的发展与传承面临诸多困境,敏锐的文化眼光和文化先觉意识使冯骥才迅速捕捉到这些文化问题。近二十年来,他多以一个民间文化保护者的身份出现在公众视野当中,其小说创作的步伐明显放慢。由作家向民间社会活动家这一社会身份的转变,缘于他在对历史和文化持续不断的反思与追问中逐渐发展成熟的文化思想。值得注意的是,他的文化思想始终贯穿于自身的小说创作,并对其创作产生深远影响。因此,结合作者文化思想的演变分析其小说很有必要,这也正是以往对其小说研究常常忽视的一点。
  冯骥才善于反思,他的小说正是在对历史和文化的不断反思中创作完成的。因而论文结合冯骥才的文化思想,从“面对历史与文化的反思”这一角度切入,分别从其小说“面对‘文革’的反思”、“面对传统文化的反思”和“面对现实文化境遇的反思”三个方面进行分析,试图对冯骥才小说的内涵和意义做出全新而深入的探索。
  本论文首先分析他的“文革”题材小说对“文革”这一历史事件的反思。这一部分着眼于小说内容上从对“文革”的直接控诉到对生活的冷静审视,所体现出的作家对“文革”的思考从感性认知到理性反思的变化。此外探讨由于作者这代作家受到“新启蒙主义思潮”的影响,对“文革”的反思存在的历史局限性,以及冯骥才本人反思的独特性。其次,论文分析冯骥才最引人关注和争议的“文化反思小说”——《怪世奇谈》系列对传统文化的反思。既探究作者在创作形式和内容上进行的新的尝试,揭示其小说创作走向通俗化,具有传奇因素,内容立足传统,走向民间的变化;又论述这些小说用历史观照现实,对传统文化的“根”、“自我束缚力”和“封闭性”的揭示和批判。最后,论文分析其小说《末日夏娃》和《俗世奇人》系列对我国现实文化境遇的反思。这部分结合其文化散文和九十年代以来的民间文化遗产保护行动,解读作者眼中我国目前的文化困境,分析小说中饱含的现代文明忧患意识以及浓厚的地域情结与民间情怀。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