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学生-学校-家庭共同参与的干预对学校传染病防控效果的研究
【6h】

学生-学校-家庭共同参与的干预对学校传染病防控效果的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目录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一、背景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内容

四、技术路线图

1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3 调查工具

1.4 干预内容及形式

1.5 培训方法

1.6 质量控制

1.7 伦理学审查

1.8数据整理与分析

2 研究结果

2.1 一般情况

2.2基线情况

2.3干预效果分析

3讨论

3.1创新性及可行性分析

3.2重庆市中小学生传染病防控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3.3学生-学校-家庭的综合干预方法的干预效果分析

3.4本研究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3.5建议

4 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我国在校学生乙肝健康教育干预效果的Meta分析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展开▼

摘要

目的:
  调查了解重庆市中小学校传染病流行现况,学生对传染病的认知及学校的卫生设施配置情况,分析学生健康相关行为的影响因素。根据所发现的问题,开展学生-学校-家庭共同参与的综合性干预,并评价其干预效果,为加强学校和相关部门制定干预计划及开展落实学校传染病防治工作提供参考依据。对学校传染病流行进行监测,做到预防当先,早发现早控制。
  方法:
  采用队列研究和横断面研究相结合以及自身前后对照和外对照相结合的方法,以定量研究方法比较干预前后干预组、对照组的差别。按照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重庆市九龙坡区和南岸区共12所学校,分为干预组6所学校和对照组6所学校,调查对象包括学生、家长及学校教师、校医和领导等。首先对研究对象进行基线定量调查,了解其对传染病的认知及干预需求;随后对干预组进行为期6个月的学生、学校、家庭共同参与的综合干预,对照组不采取任何干预措施;干预后对干预组、对照组进行终期调查;干预前后数据采用EpiData3.0建立数据库,录入并核查,通过SPSS17.0和SAS9.2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比较干预组、对照组干预前后传染病发病率及传染病知识知晓率、态度正向转变率、健康行为形成得分、学校卫生政策/配置得分、家长传染病相关行为形成率,以评价干预效果。
  结果:
  1.一般情况
  干预前后,学校问卷回收率及有效问卷率均为100%;干预前,学生问卷回收率为94.39%,有效问卷率为98.54%;家长问卷回收率为86.91%,有效问卷率为86.36%。干预后,学生问卷回收率为96.85%,有效问卷率为87.47%;家长问卷回收率为87.47%,有效问卷率为87.76%。
  研究对象共11608人,其中干预组6099人,对照组4969人;干预组和对照组年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χ2=1.25,P=0.20);男女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61,P=0.20);郊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15.67,P=0.00);中小学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25,P=0.00)。
  2.基线情况
  (1)学生传染病相关行为得分
  重庆中小学生传染病相关行为得分为12.94±3.49,且城市与郊区、男生与女生、中学与小学均存在显著的统计学差异(T=4.24,P=0.00;T=-5.30,P=0.00;T=-11.76,P=0.00),而干预组和对照组传染病相关行为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9,P=0.32)。
  (2)法定传染病发病率
  2012年11月至2013年4月期间,重庆市中小学生法定传染病共17例,发病率为0.15%。城郊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43,P=0.00);中小学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8,P=0.03);干预组发病率为0.11%,对照组发病率为0.20%,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34, P=0.25)。
  (3)学生传染病相关行为影响因素
  学校类型、学生传染病相关知识得分、学校卫生政策得分、父亲的文化程度、学生传染病相关态度得分、家长传染病相关行为得分、城郊、性别这8个因素为学生健康行为形成的影响因素。
  3.干预效果评价
  (1)学生传染病相关知识、态度、行为
  关于人体正常温度的相关知识干预组正确率下降有统计学意义(χ2=4.48,P=0.03),而对照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χ2=0.44,P=0.51);关于结核病相关症状的知识干预组、对照组干预后正确率上升均有统计学意义(χ2=91.08,P=0.00;χ2=75.23,P=0.00)。
  关于同意不应与他人共用毛巾,干预组、对照组干预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9.55,P=0.00;χ2=40.70,P=0.00);关于同意洗手有助于预防流行性感冒,干预组干预后上升有统计学意义(χ2=7.81,P=0.01),而对照组干预后上升无统计学意义(χ2=0.28,P=0.60)。
  学生传染病相关行为总得分,干预组干预后升高有统计学意义(T=-1.00,P=0.00),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7,P=0.65);其中,生病及身体出现症状时的处理,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前后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T=-0.82,P=0.41;T=-1.39,P=0.16);关于洗手行为、不与他人共用毛巾行为及不到小摊购买零食等行为得分,干预组干预后升高均有统计学意义(T=-2.47,P=0.00;T=4.20,P=0.00;T=-2.29,P=0.02),而对照组均无统计学差异(T=-1.72,P=0.08;T=-1.39,P=0.16;T=-0.02,P=0.99);关于正确洗手行为形成率,干预组干预后无统计学差异(χ2=1.48,P=0.22),对照组则下降且有统计学意义(χ2=5.47,P=0.02);关于正确吐痰行为形成率,干预组干预后上升有统计学意义(χ2=38.36,P=0.00),对照组下降有统计学意义(χ2=22.34,P=0.00);关于正确咳嗽/打喷嚏行为形成率干预组干预后上升有统计学意义(χ2=7.42,P=0.01),而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χ2=2.61,P=0.11);关于提供复课证明行为形成率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后上升均有统计学意义(χ2=21.78,P=0.00;χ2=4.88,P=0.02)。
  (2)学校卫生政策环境及法定传染病发病率
  干预前卫生政策及卫生配置情况得分,干预组为13.67±1.03,对照组为13.83±1.20;干预后其得分分别为19.50±0.84,14.50±1.37;干预组干预前后卫生政策及卫生配置情况得分升高有统计学意义(T=-12.22,P=0.00),而对照组干预前后差别无统计学意义(T=-3.16, P=0.25)。
  干预期间,干预组法定传染病共发生13例,发病率为0.21%,但干预前后干预组法定传染病发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80,P=0.18);干预期间,对照组法定传染病共发生31例,发病率为0.63%,干预前后而对照组法定传染病发病率上升有统计学意义(χ2=10.80, P=0.00)。
  (3)家长传染病相关行为
  干预前后,关于返校后提供复课证明,干预组和对照组家长行为形成率上升均有统计学意义(χ2=31.26,P=0.00;χ2=10.32,P=0.00);关于是否让孩子带病上课,干预组家长行为形成率上升有统计学(χ2=9.04,P=0.00),而对照组选择率无统计学意义(χ2=3.50,P=0.06)。
  结论:
  学生-学校-家庭共同参与的综合干预方法对学校传染病的预防取得一定效果。
  ①使学生传染病相关知识的知晓率、相关态度的正向率得到一定提高,并改善了学生传染病预防相关行为;
  ②促进了学校卫生政策环境改善,并加强了学校对学生传染病症状的监测及管理,起到预防法定传染病暴发流行的作用;
  ③提高了家长传染病相关健康行为的形成率。故“学生-学校-家庭”共同参与的综合干预方法对预防控制学校传染病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适合推广使用,并不断总结完善。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