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民族地区义务教育治理内卷化研究——基于勐海县的考察
【6h】

民族地区义务教育治理内卷化研究——基于勐海县的考察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导论

一、问题提出

(一)基于教育治理在民族地区教育优先发展中作用的认识

(二)基于民族地区义务教育治理现状的田野考察

二、研究目的

三、文献研究

(一)“内卷化”相关研究

(二)治理、教育治理相关研究

(三)勐海县教育问题研究

(四)民族地区教育政策执行困境研究

四、研究设计与方法

(一)研究个案的选择

(二)个案基本情况

(三)研究视角及理论基础

(四)研究方法

(五)研究思路与创新

(六)研究意义

第一章 义务教育治理内卷化的表现

一、多元参与的网络化治理与治理低效

(一)各级政府的权限划分

(二)国家介入教育

(三)县级政府的教育治理

(四)乡镇政府的教育治理

(五)村委会的教育治理

(六)缅寺参与教育治理

二、科层制下技术化治理与治理的形式化

(一)科层制的管理模式

(二)繁复的规章制度

(三)精细化的“数字”治理

三、压力型体制下行政化治理与治理目标错置

(一)压力型体制

(二)层层分解的目标责任制

(三)检查监督

(四)奖励与惩罚

四、学校内部治理实践与自主性的缺失

(一)虚设的校长负责制

(二)“千方百计请进来”与学生应对策略

(三)“不出事逻辑”与“安全第一”

(四)寻求支援与联合治理

(五)夹缝中的教师

(六)家长的应对策略

第二章 义务教育治理内卷化的归因分析及理论探讨

一、义务教育治理内卷化的归因分析

(一)社会转型与封闭的地理位置是教育治理内卷化的时空背景

(二)文化障碍是教育治理内卷化的内部根源

(三)教育治理的国家意志是教育治理内卷化的外部根源

(四)教育治理工具理性价值取向的偏误

(五)政策交互影响对义务教育治理的副作用

(六)制度定型导致了义务教育治理的渐进性变革与制度化

二、义务教育治理内卷化形成的理论探讨

(一)教育治理的结构与行动

(二)教育治理的合法性与合理性

第三章 走向教育善治

一、教育善治及其价值取向

(一)何为教育善治

(二)教育善治的价值取向

二、民族地区义务教育善治的路径选择

(一)统合协调各种治理工具

(二)尊重群众的教育需求

(三)加强学校与地方社会互动

(四)提升治理主体的专业化水平

(五)重视教育治理中的情感投入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参考文件汇总

附录二:访谈提纲

附录三:文中图表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展开▼

摘要

民族地区在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任务之后,巩固成了新的问题。为此,地方政府部门、学校、社会团体及基层组织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精力来解决巩固效果差的问题,而学生的厌学、短期流动、辍学现象依旧严重,学业成绩低下,教育治理面临着“有增长无发展、有维持无创新、有效率无公平”的困境。因此,本欲通过制定规章制度、配置教育资源、采取治理措施、联合各方力量促进教育发展的教育治理活动,却陷入了“内卷化”的困境。“内卷化”的教育治理阻碍了民族地区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实现以及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而现有关于教育治理的研究中,理论研究较多,实践研究较少,而涉及到民族地区教育治理的研究更少。因此,本研究欲采用质的研究方法,以云南省勐海县作为研究个案,深入其义务教育治理的实践过程,呈现出义务教育治理内卷化的表现,探讨其形成的原因,并提出去内卷化的对策。
  在研究设计上,本研究秉承“社会学的想象力”,利用社会学的分析视角探讨义务教育治理问题,认为民族地区义务教育治理内卷化是结构性因素和个体行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探讨隐含在民族地区义务教育治理背后的结构性因素。在义务教育治理实践的探讨中,把教育治理实践置于民族地区社会转型的背景之下进行探讨,注重民族地区现代化背景下的社会转型对民族地区生产生活、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及治理方式的影响。
  本研究尝试从一个县域的义务教育治理实践出发,提出教育治理的内卷化问题,描述民族地区义务教育治理内卷化的表现,探讨内卷化形成的原因,提出走出内卷化的策略。本研究主要探讨了三个问题:
  首先,通过实地调查研究,呈现民族地区义务教育治理内卷化的表现。第一,多元参与的网络化治理与治理低效,县级地方政府、乡镇政府、村委会、缅寺组成了多元化的治理主体;其次,科层制下技术化治理与治理的形式化,主要采取制定繁复的规章制度、精细化的“数字”治理等手段。再者,压力型体制下行政化治理与治理的目标错置,主要采取了层层分解的目标责任制,检查监督和评比奖惩等手段。最后,学校内部治理实践与自主性的缺失,学校采取了各种繁杂和精细化的治理手段进行内部治理,主要有软硬兼施——“千方百计请进来”、“不出事逻辑”与“安全第一”、寻求支援与联合治理等。教育治理的相关行动者在治理过程中,表现出或顺从或抵制的应对策略。
  其次,义务教育治理内卷化形成原因分析及理论探讨。社会转型与封闭的地理位置是教育治理内卷化的时空背景,文化障碍是教育治理内卷化的内部根源,教育治理的国家意志是教育治理内卷化的外部根源,工具理性是教育治理内卷化的价值取向,义务教育治理过程中各项政策的交互作用对教育治理产生的副作用和由制度定型带来的义务教育治理的渐进性变革与制度化促进义务教育治理陷入了内卷化困境。
  再者,义务教育治理去内卷化的建议,即走向教育善治。解决教育治理“内卷化”的策略即是走向教育善治。教育善治是对权力的合理运用,资源的均衡分配,参与主体积极主动的行动,将有助于教育政策的顺利实施,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提高教育效益。开放性,适切性,可持续发展性,公共性是教育善治的价值取向。因此,教育善治的实现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第一,根据实际情况,统合协调各种治理工具;第二,尊重群众的教育需求,引导其教育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第三,加强学校与地方社会互动和联系;第四,提升治理主体的专业化水平;最后,重视教育治理中的情感投入。
  本研究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首先,本研究提出了“教育治理内卷化”的理论命题,解释了社会转型期民族地区义务教育治理的性质和运作机制,有利于探索民族地区义务教育治理性质及其过程中问题,改善民族地区义务教育治理方式,实现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促进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和社会进步。其次,通过质的研究方法进行教育治理的研究,能够较深入地了解教育治理的具体运行,了解教育治理相关行动者对于教育政策、教育改革的认识和理解,倾听他们的意见,提高民族地区义务教育政策执行成效。理论意义方面,本研究利用社会学的视角分析民族地区义务教育治理内卷化问题,并尝试从“结构—行动”的维度去分析这一问题,不仅丰富了教育治理研究的学科视角,也丰富了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内容。把教育治理引入民族地区教育问题的研究,丰富了民族教育领域的研究。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提出了“教育治理内卷化”的命题,并将“善治”理念引入了民族地区的义务教育治理,作为指导民族地区义务教育治理的价值取向。其次,本研究秉承“社会学的想象力”,运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了民族地区的教育治理问题。再者,本研究在义务教育治理实践的探讨中,把教育治理实践置于民族地区社会转型的背景之下进行探讨,注重社会转型对民族地区教育治理的影响。
  由于民族地区教育治理的重要性和复杂性,有进一步研究的必要。因此,针对本研究的不足提出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首先,本研究缺少不同县域之间的比较研究,研究的结论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后续研究可以对比民族地区不同县域内的义务教育治理状况。其次,本研究未对历史上的教育治理经验做深入探讨,也是本研究的不足之处之一,后续研究可以做一进步的文献梳理,挖掘教育治理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再者,本研究较多的从政府部门机构的角度来阐述了教育治理的实践,而较少从政府官员个体行动者的角度来阐释其行为策略,而政府官员也是教育治理的主要执行者,其在具体教育治理实践活动中的行为方式和策略则也是今后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