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中文会议>天台山文化当代价值理论研讨会

会议信息

  • 会议名称:

    天台山文化当代价值理论研讨会

  • 召开年: 2015
  • 召开地: 浙江台州
  • 会议文集: 天台山文化当代价值理论研讨会论文集
  • 主办单位: 中华文化发展促进会;中国文化院
  • 出版时间: 2015-05
  • 排序:
  • 显示:
  • 每页:
全选(0
<2/4>
66条结果
    • 作者:郑为一,
    • 会议名称:天台山文化当代价值理论研讨会
    • 2015年
    摘要:"三教归一"是指儒释道三教在义理上的互相融汇调和.亦称三教合一、三教一理、三教同源等等.天台山文化是一种以儒释道为核心的地域性文化.纵观学术界五彩缤纷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出天台山文化发展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儒释道三教共棲一山,和谐相处,互相融合,共同发展.能够造成这种共栖共荣文化局面的内在原因,就在于儒释道"三教归一"的共同理念.也就是说,"三教归一"是天台山文化的精髓所在.文章介绍了佛教在此融合道教文化开创天台宗、道教在此融合佛教文化创南宗、儒教在此融合佛道文化创新儒学,此地为三教合一的圣地,是保证天台文化永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 作者:刘增光,
    • 会议名称:天台山文化当代价值理论研讨会
    • 2015年
    摘要:杨复所(1547-1599),祖籍广东归善,讳起元,字贞复,别号复所,为晚明泰州学派代表人物,作为岭南白沙学存化之地,复所初从家学,自幼便接触江门陈白沙之学.后拜罗汝芳为师,其学问之"稍有所见"和终有所悟正是在师从罗汝芳后.也许正因为其学源出白沙、阳明,这也影响到了他日后思想融合儒释道、以良知范围三教的倾向.其所宗白沙、阳明生时皆被时人讥为禅,而《明史·儒林传》将杨复所与周汝登并论,亦以二者皆学不讳禅故也.学佛而后知儒,复所对于佛、道思想之浸淫与吸收正是他能对阳明心学有所发展的基础.本文即以《诵孝经观》为例对杨复所心学所蕴含的宗教特质进行考察.从其内容来看,明显既包含了儒家的因素,也包含了佛教、道教的因素,三者紧密融合在一起,融合地看,《诵孝经观》的这一套诵《孝经》之威仪工夫,是儒释道杂揉的,并就其闭目观想与佛教的关系,闭目存想与道教的关系等进行了介绍,最后突出介绍了天台忏学与其《诵孝经观》的内在相似性, 复所的《诵孝经观》,从根本上来说,不仅仅在于凸显了身的积极意义,更是凸显了身的宗教意义,而这种宗教意义,又是从阳明学的万物一体论而来,更具体来说即是本于罗近溪的联属天下国家为一身的大身说。
    • 作者:张宏敏,
    • 会议名称:天台山文化当代价值理论研讨会
    • 2015年
    摘要:笔者主要从事"浙南台州阳明学"的文献整理与思想研究.主要学术发现有二:一是陆续从《王阳明全集》尤其从台州诸县市的地方志文献之中发掘出了一大批台州籍的王阳明弟子及其后学,除去《明儒学案·浙中王门学案》中的黄绾(1480-1554,字宗贤,号久庵,太平人、一作黄岩人)、王宗沐(1524-1592,字新甫,号敬所,临海人)之外,尚有林元叙(1477-1525,字典卿,号益庵,临海人)、林元伦(1487-1557,字彝卿,号颐卿,临海人)、叶良佩(1491-1570,字敬之,号海峰,一号旗峰,太平人)、应良(1480-1549,字原忠,号南洲,仙居人)、金克厚(生卒年待考,字宏藏,号竹峰,仙居人)、赵渊(1483-1537,字弘道,号竹江,临海人)、林应麒(1506-1583),字必仁,号介山,仙居人)、石简(?-1551,字廉伯,号玉溪,宁海人,一作临海人)等亲炙王阳明的弟子门人;二是从海内外图书馆之中查阅、发现了不少存世的台州籍阳明学弟子的文献典籍,诸如《知罪录》《石龙集》《久庵日缘》)(黄绾著)、《海峰堂稿》《叶海峰文集》《周易义丛》(叶良佩著)、《敬所王先生全集》《宋元资治通鉴》《江西大志》《漕抚奏疏》《海运详考》(王宗沐著)、《介山稿略》(林应麒著)等.rn 二、在进行《黄绾集》、《叶良佩集》、《王宗沐集》、《林应麒集》等“台州阳明学文献”的编校整理与“台州阳明学”的学术研究过程之中,笔者还发现黄给、应良、叶良佩等台州籍阳明弟子(包括王阳明本人)与“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的天台山文化”关系密切,而“阳明学”可以作为天台山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而成为“思想史意义上的天台山文化研究”的一个有益补充。本文主要围绕王阳明与天台山、黄绾与天台山之间的关联,进行阐述以期论证“台州阳明学”这一命题的成立。rn 文章通过对文献历史的考察发现:不仅王阳明本人,即便是应良、叶良佩等台州籍阳明弟子与“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的天台山文化”关系甚为密切,作为浙江、乃至中国思想史上重要版块的“阳明学”,完全可以称得上是“思想史意义上的天台山文化研究”的一个有益补充。故而开展“台州阳明学”的文献整理与系列研究,则是一件有意义的学术事情。
    • 作者:何勇强,
    • 会议名称:天台山文化当代价值理论研讨会
    • 2015年
    摘要:文章主要介绍了天台佛教寺院的研究情况;首先总体介绍了宋代台州佛教寺院且化统计,并对天台寺院建设的特殊性进行了评价和分析,对不同历史时期寺院建设情况进行了概括,并解释了吴越国与南宋建寺峰谷原因和南宋建寺低谷原因。
    • 作者:王超鹰,
    • 会议名称:天台山文化当代价值理论研讨会
    • 2015年
    摘要:众所周知,信息传达的核心部分就是视觉感应和接收,艺术、宗教、建筑、民俗,乃至企业和产品识别,无不都是以视觉信息的符号进行发信的产业化行为。尤其是作为先导前卫概念的视觉艺术所承担的信息传达责任,往往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但是,由于中国现代视觉传达类的作品大量模仿西方和日本,甚至韩国,决定了西方人对中国文化信息传达的内容不可能给与正确的评价;不自信地追随西方式的视觉符号充斥信息市场,不仅混乱了自己的文化符号体系,更误导了西方人用不平等的眼光和心态与我们进行文化交流的结果。而天台以佛宗道源、山神水秀、百物形制,以及表意图符等丰富的东方视觉信息传达内容而著称,这对于研究中国文化的现代信息传达系统如何重建等课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rn 现代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近于平等的对话才刚刚重新开始,而长期处于信息传达方式不平称的问题,是制约西方人对东方文化认知偏颇的主要因素.中国和东方世界需要与西方世界进行文化层面的对等交流,其前提就是如何将自己的信息传达模式系统化的重建起来,使之成为不简单受制于西方信息传达模式的排斥对象,这需要我们在自信于中国信息以表意模式为主的基础上,发掘那些曾经具有信息传达优势的艺术、宗教、建筑、民俗符号,包括传统的视觉表现艺术形式。凡此这些,曾经在佛道两宗文化信息传播上影响了大半个亚洲的天台,作为重建中国信息传达模式的视觉符号源头之一,应该受到深度地研究与重视,相信其学术价值不可估量。文章最后还给出了天台山当地的民间家具,佛教剪纸,文字书艺的图片。
    • 作者:林安梧,
    • 会议名称:天台山文化当代价值理论研讨会
    • 2015年
    摘要:本论文旨在经由儒道佛三教思想,通解之、熔铸之,进一步面对二十一世纪人类文明,而做之论述也.笔者依所作《道言论》之第八节「一本空明」而起论.「一本空明」此或可从佛教天台宗「从无住本立一切法」、道家所谓「天下万物生於有、有生於无」,儒家所谓「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通之而起论.「一本空明」,「一」是根源义、整体义,盖论其整体之根源皆「本」于「空」,而此「空」即为「明」也.「本」之为「本」,以「无住」为本,或即谓以「无本」为本,可也.此隐含一存有论的回溯与销毁,即其回溯及其销毁也,即其销毁而即其建立也.盖有无玄同、色空相即也.如此论之,实可导出一实践工夫论,盖全修在性、全性起修也.盖「空」者,存有学之追溯其源也.「明」者,贵践工夫谕之彰颞无遮也.空明不二.即此空无而明觉也.如此当下明白,一时了然,天地造化,万物曲成也.这是由存有的根源而(遇)向开头,此开头乃为无执着性之开头也.「明」之所以为「明」,是存有谕的「照明」,即此照明而为「销毁」,即此销毁而为「回溯」也.意诚之质碍性、隐蔽性、染执性、权体性皆得因之而销毁、瓦解,而回后意诚的明觉性、自由性、空无性与透明性,存有之根源因之得以回归,此即「同归于道」,[一本空明」亦因之而成.其於二十一世纪所面对人存在的异化之克服,或有益焉。
    • 作者:詹石窗,
    • 会议名称:天台山文化当代价值理论研讨会
    • 2015年
    摘要:金丹派南宗或名“紫阳派南宗”,这是由于该派乃祖述北宋道人张伯瑞紫阳真人内丹说的缘故。金丹派是历史上主内丹之学的一个很有影响的道教派别.其形成并非偶然.从渊源上看,该道派的思想可以追溯至上古时期的神仙理想,经过长时间的累计,到了五代北宋时期,逐步形成了以性命修养为旨归的丹道理论.其中,张伯端的《悟真篇》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此后代代相续,而形成了自己的文化传统.这个道派尤其善于借助诗词体裁来表征金丹大道,尤其是南宋时期的白玉蟾,留下了众多作品,堪为道教宗师第一文笔.白玉蟾之后,其门弟子及其再传弟子也都积极创作以金丹修炼、延年益寿、羽化登仙为主题的诗词作品,颇有道门风范。
    • 作者:陈坚,
    • 会议名称:天台山文化当代价值理论研讨会
    • 2015年
    摘要:明代思想家黄绾(1477-1551,一作1480-1554)出人意料地说,在《周易》的六十四卦中,"艮"卦最为重要,最能代表中国文化."艮"卦是《周易》六十四卦中最普通不过的一卦,与其他卦相比,除了是不同内容的卦外实在也没有什么特别之处,然而就是这不显山不露水"貌不惊人"的"艮"卦,居然却入了黄绾之"法眼",被他看作是中国文化之精髓所在或中国文化的命根子,中国文化的种子,从而使得在六十四卦中一直以"龙头老大"自居的"乾"、"坤"两卦黯然失色,无地自容.黄绾对"艮"卦从而整个六十四卦体系所作的这种颠覆性理解,既是对此前易学传统的一个冲击,同时也是对当时还如日中天的王阳明心学的一个反叛,因为黄绾正是从对"艮"卦含义的创造性解读出发来提出自己的心学主张并以此来反对和否定王阳明心学的,而且更为令人惊奇的是,黄绾基于"艮"卦新解读的心学路数居然还与天台佛学对"心"的理解合若符节。文章便从以下几个部分细细梳理了黄绾心学及对艮卦的创造性解读,以及其与天台宗佛学的合符:一、“立良止为学的”。二、“圣人传心之学”。三、对王阳明心学的批判。四、黄缩“民止”心学的天台佛学性格,并在结尾论述了黄绾的哲学思想未有受到公正和全面的判断和研究。
    • 作者:吴忠伟,
    • 会议名称:天台山文化当代价值理论研讨会
    • 2015年
    摘要:作为中国第一个民族化佛学宗派,天台宗以“教观双美”著称,其雄浑博大的思想体系向为世人所景仰、称赞。尤其是,智者大师以其别致的“判教”形式判别佛教不同系统,调停诸说,将佛教呈现为一有次第层级的庞大体系之学,其理论构建能力令人惊叹。不过在慨叹智者大师超逸群伦之智的同时,需要追问的是:台宗于陈隋之际自命“圆教”,峻拔独立而睥睨他教,此“意味”着自然,作为一理论表说,“圆教”乃确立于智者大师之手,故其与智者大师之主体“构造”意识有关;然“圆教”不惟是一理论表说,更是“佛教”之新型“运作样态”。在此意义上讲,天台“圆教”乃是一“广义”的“意识形态”,其之确立非只是个别思想家之“刻意”所能为,实乃思想家应时代之机而“无意识”成就。天台智者大师的贡献正在于,面对新的帝国时代之到来,自觉从理论上将“佛教”表述为“圆教”,使之成为超出传统世间法/出世间法之上的普遍“礼法”,以此承担帝国之广义“意识形态”的职能。rn 文章分四部分介绍:一、“宗派”佛学与“帝国”意识形态。二、作为“妙法”的“圆教”。三、世间法/出世间法的调停:一切不出“法性”。四、“圆教”之特殊化:“性恶”论与“礼忏”。综上所述,天台“圆教”之建设实是佛教应对新兴帝国政治格局之表现。在对传统佛教予以重新系统化的组织、诊释的基础上,天台宗将佛教由一特殊性之“出世间法”发展为一普遍之“礼法”,从而承担其帝国意识形态之角色,为隋唐制度文明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而伴随着唐宋社会变革,宋代天台“圆教”有一自我“权限化”,即由一普遍“礼法”特殊化为“礼忏”之法,虽然天台宗因此丧失了作为帝国主导意识形态之地位,然却以“制度”化的形式极大地开拓了佛教对社会生活的参与。
    • 作者:盖建民,
    • 会议名称:天台山文化当代价值理论研讨会
    • 2015年
    摘要:本文通过史料文献稽考和学术史梳理,认为道教史上的"南宗"至少有三种不同所指,有泛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南宗指宋代时期奉张伯端、石泰、薛道光、陈楠、白玉蟾为祖师,专以修炼金丹为务的道教宗派,又称金丹派南宗;广义的南宗指活动于中国南方地域的道教宗派,既包括张伯端、石泰、薛道光、陈楠、白玉蟾、彭耜、留元长一系的金丹派南宗,还包涵其前身钟吕金丹道,以及元明清以后金丹派南宗与全真道合流并宗后在南方形成的全真道南宗;而泛义上的南宗则更为宽泛,通指宋元明清时期在中国南方地域孕育发展的道教宗派。
    • 作者:黄玉顺,
    • 会议名称:天台山文化当代价值理论研讨会
    • 2015年
    摘要:文章从仁爱、信仰、教化及宗教的几个观点入手论述当今的关于儒教称谓问题的争论,表达了其对儒教是儒家的宗教或者是儒家的教化的理解。儒家的仁爱具有三个观念层级的显现样式:本源之仁、形下之仁、形上之仁.儒家不仅有对神性的、理性的形而上者的信仰,这是对"有"的信仰;而且有对仁爱情感的信仰、亦即源于良知的信仰,这是对"无"的信仰.因此,儒教(儒家的教化)具有三种形式:关于神性形而上者之信仰的神教,这是根据的初阶信仰;关于理性形而上者之信仰的理教,这是根据的中阶信仰;关于仁爱情感的情教,这是根据的高阶信仰。
    • 作者:关长龙,
    • 会议名称:天台山文化当代价值理论研讨会
    • 2015年
    摘要:笔者认为自"绝地天通"("失乐园")以后,通天人之际的"神圣"诉求就成了人们超越凡俗的一个持久愿景.这一愿景在先知圣贤、宗教经典、学术思想的多维努力下,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理论,当然,也不应忽视这些经验和理论赖以产生的"神圣空间"的功劳.天台山正是拥有众多"光环"的神圣空间之一,因此,对它的文化阐释和功能发掘,无疑会对华夏道统的赓续以及当代信仰的重建起到促进和示范作用.文章从三个部分介绍了遇仙、修道的偶然选择及其背后的区域地理。轴心时代的理性崛起及儒释道的道统建构。超越“俗谛”的心性诉求与圣地的当代使命。
    • 作者:刘鹿鸣,
    • 会议名称:天台山文化当代价值理论研讨会
    • 2015年
    摘要:现在人类文明又进入一个大变革期,科学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物质文明,但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与挑战,这个危机与挑战突出地表现于人类的社会文化、道德伦理及和平领域.科学文明本身没有能力确立作为人类文化最根本基础的总持智慧,也缺乏把身与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宗教文明体系融会、和谐、共生的圆融智慧,因此,现代科学文明遇到的危机,本质上属于缺乏总持智慧(中道)和圆融智慧(圆融)带来的根源性危机,而这恰恰是以佛教文化为代表的东方文明的优势所在.儒家文化由于社会形态的巨大变化,在外在的层面上已经甚为凋零,以前作为维护社会道德秩序主导力量的地位难以再复,只在人们的观念中潜在的发生作用.社会发展变化要求佛教承担更多的社会教化责任,成为维护社会道德秩序的主要力量.佛教文化主动介入社会,成为维护社会道德文化的重要力量已成为一个迫切的现实需要.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守护者和传承者,当代中国佛教承担起积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责任,可谓因缘具足,责无旁贷.佛教文化在化解科学文明的深层矛盾、建设和谐的人类文化方面,蕴含特别的智慧和潜能,足可开出契合真理、适应时代、化导社会的人类新文化.
    • 作者:杨曾文,
    • 会议名称:天台山文化当代价值理论研讨会
    • 2015年
    摘要:文章介绍了天台学的起源、主要是以佛教的天台宗为主题起源,后来发展成为包括天台县地区自然与人文的一种学说,并结合当下情况,对天台学、天台山文化的研究提出一些见解和建议,指出要明确天台宗和天台学的定位及概念范围,加强天台文化的研究,拓展研究深度,注重细化对天台文化的历史传说和相关人物的研究和解读,加大研究人才的培养,促进多方位多元化的宣传和研究途径等。
    • 作者:温玉成,
    • 会议名称:天台山文化当代价值理论研讨会
    • 2015年
    摘要:河南省临汝县(今汝州市)东北的"风穴寺"有一座雄伟的唐代方塔,九重,高约25公尺,人称"七祖塔".有学者谓"禅宗七祖"也.在寺院内"中佛殿",见到古碑一通,即《风穴七祖千峰白云禅院记》,立于五代后汉乾祐三年(公元950年).碑文指出:开元年间,有贞禅师,袭衡阳三昧.寂灭后,有崔相国、李使君及门人立塔,唐"玄宗諡为七祖塔"."贞禅师,袭衡阳三昧",显然不是禅宗而是天台宗祖师.本文主要介绍了天台宗北宗的发现过程,并对可能的传承脉络进行了分析,然后又简单回顾了少林寺与天台宗北宗的一些渊源,又简单引述了一段关于关公显圣的故事。
    • 作者:卢益民,
    • 会议名称:天台山文化当代价值理论研讨会
    • 2015年
    摘要:祠堂是人们祭祀祖先、先贤圣哲、烈士或者神灵的场所。从范围上说,祠堂和宗祠有所不同,后者从属于前者,因为宗祠仅仅是崇祀家族祖先的祠堂,而祠堂的范围更大。有的祠堂是崇祀先贤圣哲。天台祠堂多为宗祠,文中提到的祠堂,也是从狭义范围上理解,也就是指宗祠。文章主要就天台地区的宗祠进行了如下讲述:古代天台宗祠的主要功能。天台宗祠的当代价值体现,比如孝敬祖先、促进社会和谐、精神文明建设、寄托乡愁、文物价值、促进村民社会事务的解决。
    • 作者:洪显周,周琦,
    • 会议名称:天台山文化当代价值理论研讨会
    • 2015年
    摘要:文章从印度洋海啸的灾难引出,提出了自然界友善与似乎恐怖的两面,那么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的本质是统一体论还是内外分离观,人们对这个问题的讨论从未终止,文章从目前国内关于"敬畏自然"的讨论出发,结合天台山文化,尤其是宗教思想中天人合一的理念,提出佛法平等,无情有性,以及佛家论著中“一切的世界,吾内心之性灵也”等,结合缘起论和天人同构的思想,批判了某些学者过分强调人的中心性,并借用历史学家的预言,提出了天台山文化的当代价值的展望。
    • 作者:朱封鳌,
    • 会议名称:天台山文化当代价值理论研讨会
    • 2015年
    摘要:文章主要介绍了天台山位于浙江省东部、台州市区西北部.境内山峦重叠,溪流纵横,气候温和,特产丰富;既是人文荟萃的文物之邦,又是风景秀丽的旅游胜地.天台以佛宗道源、山水神秀著称.南朝陈太建七年(575),高僧智顗率徒入山,在佛陇山南建草庵说法,先后22年,创佛教天台宗,后传至日本、韩国.国清寺遂成为佛教天台宗的祖庭.唐、宋时,高道司马承祯和张伯端先后居山隐修,桐柏宫成为道教清修派和南宗祖庭.文章主题是关于佛教、道教、儒教三教在天台山的历史传说及对后世的精神价值。
    • 作者:林洁,
    • 会议名称:天台山文化当代价值理论研讨会
    • 2015年
    摘要:《长恨歌》下半篇寻仙情节是受道士招魂故事的影响而发挥创作.道士为唐玄宗求访贵妃魂魄的故事,见诸《仙传拾遗》、《三洞群仙录》、《历代真仙体道通鉴》等道教仙传以及《长恨歌传》、《杨太真外传》、《瑯嬛记》等篇,然情节有所不同.本文试从《长恨歌》寻仙情节与道士招魂故事、杨贵妃形象的仙化及尸解升仙、《长恨歌》篇末寄语七夕密誓的隐喻三个方面考察《长恨歌》与道教仙化故事的关联.这既有助于深入研究神仙信仰对唐代文人士大夫思想境界、生活方式以及文学创作的影响,又能打通文学史、宗教史以及宗教文学史研究之间的脉络,因而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
    • 作者:胡正武,
    • 会议名称:天台山文化当代价值理论研讨会
    • 2015年
    摘要:明朝天台人潘瑊编辑的《天台胜迹录》一书,是一部收集从三国迄明朝历代文人吟咏浙东名山天台山的诗歌选集,共收录诗人四百一十三家,作品九百四十三首,收罗宏富,其功甚伟.但流传力寡,影响不彰.所收作品有逸出于别集之外者,其中以李白《琼台》诗为代表,可为名山增色,亦可供文学史界展开研讨.此书所收诗歌,可以为天台山挖掘文化资源,建设天台山新形象新文化发挥持久的作用.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