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中文会议>天台山文化当代价值理论研讨会

会议信息

  • 会议名称:

    天台山文化当代价值理论研讨会

  • 召开年: 2015
  • 召开地: 浙江台州
  • 会议文集: 天台山文化当代价值理论研讨会论文集
  • 主办单位: 中华文化发展促进会;中国文化院
  • 出版时间: 2015-05
  • 排序:
  • 显示:
  • 每页:
全选(0
<4/4>
66条结果
    • 作者:张新民,
    • 会议名称:天台山文化当代价值理论研讨会
    • 2015年
    摘要:佛教传入东土以后,中国固有学术传统得其裨助,经过自唐迄宋的消化吸收,遂有儒家理学与心学别开生面的崭新发展,不仅儒家自身彻上彻下的形上哲学义理世界得以建成,即儒道释三家和合互动的良好学术生态格局亦逐渐形成,从而体现了中国文化妥善安顿人的精神生命的价值诉求与发展方向.两宋大儒多与宗门禅德往返,禅学实际已成为他们体道证道的入门初阶,不仅体现了"三教合一"的历史发展潮流,反映了华夏民族充分发挥高层次心灵或宗教性终极力量的巨大能力,而且也显示了文化调适的作用或功能,代表了人类体认宇宙人生真谛的最高智慧成就.文章细致地从唐宋时期的中国儒家哲学家的思想发展与佛教的互相交流、影响、融合的各个细节处分析了儒学佛化与佛教儒化在中国思想发展中留下的鲜活印记。
    • 作者:张风雷,
    • 会议名称:天台山文化当代价值理论研讨会
    • 2015年
    摘要:在一般人的眼里,佛教通常被视为一种以出世为追求目标的宗教.但是,作为一种社会历史文化现象,佛教从来也没有完全游离于现实的社会人生之外,它自有入世的一面存在.佛陀释迦牟尼在创立佛教时,最为关注的就是现实的人生问题.佛教"四圣谛"的根本教义,"八正道"的基本内涵,无不以对现实人生的深切关怀为基点.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佛教的精神内核乃是其人生哲学."佛"不是全智全能、具有无限威权的至上神灵,而是自觉觉他的人生导师.大乘佛教虽然有把佛、菩萨神化的一面,但是这种神化依然是以解救现实的人生苦难为基点的.佛教对所谓出世理想的追求,不是通过对现实社会人生的简单否定、一味逃避或故意轻忽,而是通过对它的热切关注、积极参与和努力改造来实现的.离开了积极的入世精神,超然的出世理想就缺少了根基,失去了意义.文章便以下面五个部分的说明了天台宗对世间诸法和现实人生的关注:“即事而真无非实相,一色一香莫非中道”的诸法实相论。空假中平等互具的“三谛圆融”说。生佛平等的“性具善恶”说。“自观己心”的“妄心观”。
    • 作者:杨维中,
    • 会议名称:天台山文化当代价值理论研讨会
    • 2015年
    摘要:作为严格意义上的宗教哲学,天台思想是紧紧围绕着止观学说而展开的.因此之故,作为论证世间万象与主体之心念互具不离的"一念三千"之说,是天台智顗大师晚年方才提出并给予较完整地论证的.而作为其立论基础的"三谛圆融"思想则系智顗吸收、继承其祖师慧文、慧思之"一心三观"而提炼出来的."性具实相"也是从"一心三观"的观法形态之下成立的.因此,"一心三观"、"三谛圆融"乃天台哲学成立其"一念三千"的本体论模式的方法论原则.文章详细论述了这些思想,并认为这一原则完全可以作为当代社会建立和谐社会的重要理论支撑.
    • 作者:胡可先,
    • 会议名称:天台山文化当代价值理论研讨会
    • 2015年
    摘要:文章指出《台州隋故智者大师修禅道场碑铭》是在述说智者大师之事迹,叙天台传教之大统,是保存于今的佛教天台宗的唐代著名碑刻.其所涉及的事实以及碑铭的文学价值,非常值得讨论.钩稽撰文者梁肃、书丹者高放、篆额者陈修古、建碑者行满的材料,能够清楚地呈现该碑的形成过程;考证智顗、湛然和梁肃的关系,是解读这一碑铭并了解佛教天台宗的关键所在;发掘碑铭的史实,论述碑铭的价值,不仅有助于梁肃研究的推进,也有助于中国文化史和文学史的深入研究。
    • 作者:罗安宪,
    • 会议名称:天台山文化当代价值理论研讨会
    • 2015年
    摘要:中国人对于和谐、和睦的追求由来已久,而和谐、和睦的哲学根基则是事物的共生、共在.共生、共在是中国哲学对于宇宙万物样态、状态及生存方式的基本观点与基本态度.文章指出,中国传统哲学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的存在都是共生、共在的,并因此也是并且应当是和处、和谐的.共生、共在是事物的本然,和处、和谐是事物的应然.本然是强调本来如此,应然是强调应当如此.并详细地从共生、共在、和处、和谐几个角度论述了其和合共生的合理性和必然性。
    • 作者:何善蒙,
    • 会议名称:天台山文化当代价值理论研讨会
    • 2015年
    摘要:寒山及其诗歌的相关研究,在学界来说,并不是一个热门的方向.但是,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在华文研究世界来说,也是受到了一定的关注,由于寒山研究的特殊性,到目前为止,对于寒山及其诗歌的研究并未形成一个非常好的态势,很多的研究存在着局限和重复的现象.本文尝试着对寒山及其诗歌研究的文化视角和跨文化角度进行探讨,期望能够对于推进寒山的整体研究有所推进.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