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城市群

城市群

城市群的相关文献在1980年到2022年内共计6565篇,主要集中在经济计划与管理、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建筑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142篇、会议论文336篇、专利文献68791篇;相关期刊2066种,包括领导决策信息、城市问题、地理科学进展等; 相关会议202种,包括第六届城市社会论坛——中国人口地理格局与城市化未来学术研讨会暨纪念胡焕庸线发现80周年学术研讨会、2015中国城市规划年会、2014中国城市规划年会等;城市群的相关文献由7670位作者贡献,包括方创琳、刘士林、本刊编辑部等。

城市群—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6142 占比:8.16%

会议论文>

论文:336 占比:0.45%

专利文献>

论文:68791 占比:91.39%

总计:75269篇

城市群—发文趋势图

城市群

-研究学者

  • 方创琳
  • 刘士林
  • 本刊编辑部
  • 姚士谋
  • 肖金成
  • 曾鹏
  • 秦尊文
  • 苗长虹
  • 王玉明
  • 朱英明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健; 武敏
    • 摘要: 文章基于2003—2019年中国长江经济带三大城市群面板数据,构建动态空间滞后模型和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模型,实证分析了双重环境规制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机制及FDI对该机制的调节效应.研究表明:整体上看,正式环境规制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呈"U"型关系,非正式环境规制尚未凸显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正式环境规制与非正式环境规制的协调配合有助于提高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分区域看,FDI对双重环境规制的调节作用存在区域异质性,长三角和中三角存在正式环境规制与FDI的良性互动,非正式环境规制在长三角和中三角存在技术创新诱导的"回弹效应";进一步研究发现,长三角产业结构升级化和高级化均表现出部分中介效应,中三角不存在产业结构合理化的中介效应.
    • 陆靖
    • 摘要: 随着物流产业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以城市群为代表的区域单位不断推进物流产业集聚,助推物流效率提升.本文基于2011-2019年10个国家级城市群的面板数据,借助空间计量模型探讨城市群物流产业集聚度对物流效率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表明,城市群物流产业集聚度对物流效率具有显著空间溢出效应,城市群物流产业集聚度每提升1%,对应物流效率将提高0.2813%;城市群经济发展水平、物流资源配置水平将会加强城市群物流产业集聚度对物流效率的空间溢出效应;物流行业技术资源投入与城市群物流产业集聚度存在联动关系,且此联动关系对物流效率的空间溢出效应更为显著.
    • 冯月
    • 摘要: 本文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县级行政区为样本,运用空间联立方程模型,考察人口与经济集聚的空间效应.研究发现,现阶段成渝地区人口与经济集聚存在双向促进作用,即当地人口集聚可以推动经济快速集聚,当地经济的集聚又吸引大量劳动力,促进人口集聚.不同于中国、长三角城市群经济发展存在扩散效应的研究结论,成渝地区空间溢出效应主要表现为虹吸效应,即周边区域人口、经济集聚会抑制本地区经济集聚,周边区域经济集聚亦对本地区人口集聚有阻碍作用;然而周边区域人口集聚会促进本地区人口集聚.门槛模型估计结果表明,仅产业结构优化、公共服务完善的少数中心城市才能充分发挥经济集聚对人口集聚的促进效应.最后,基于研究结论,提出从强化中心城市、构建区域经济副中心等方面促进成渝地区协同发展.
    • 张映芹; 陈文静
    • 摘要: 依靠政府的着重支持和推动,我国城市群快速发展起来.同时,农业现代化发展也越来越受到重视,而走向农业现代化的重点在于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本文以关中平原城市群为例,在掌握相关数据的基础上,通过测算其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及其构成以及城市群发展水平,研究城市群的发展同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农业技术进步以及农业技术效率的关系.结果发现:城市群的发展确实能正向促进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以及农业技术的进步.
    • 常淼; 曹海青
    • 摘要: 以北京市、天津市以及河北省11个地级市所组成的京津冀城市群为研究对象,以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为指导,在高效、公平、可持续的协同发展准则指导下,构建由13个末级指标构成的京津冀城市群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应用京津冀城市群实际数据进行研究计算,研究结果表明:在时间维度上,京津冀城市群协同发展水平呈非线性螺旋式波动上升趋势;在空间维度上,京津冀城市群协同发展重心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当前京津冀城市群协同发展程度较低,未来有关方面应进一步凸显京津两市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定位,促进京津冀协同高效优质发展.
    • 杨金海; 杨木壮; 陈川; 肖寻亮
    • 摘要: 快速城市化导致了大面积的城市扩张和大规模的生态破坏,随着城镇化发展到以城市群为主体的阶段,探讨城市群国土开发活动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对于指导区域开发战略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为研究区,从投入、产出以及土地联系三个角度构建国土开发强度模型,通过测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反映国土开发活动的生态效益,运用双变量空间自相关模型、普通最小二乘法以及空间回归模型对二者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测度.结果表明,(1)在研究期内,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国土开发强度呈现显著提升,土地开发活动的生态效益有略微下滑;(2)国土开发强度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之间呈现负相关关系,并且具有空间依赖性.国土开发活动与生态系统之间是一个相互影响的复杂系统,未来要加强城市群生态系统的统筹管理.
    • 李梅; 毛维娜; 毛卫南
    • 摘要: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城市创新模式开始由“单打独斗”向“协同创新网络”转化,城市群内部呈现出网络化发展态势.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以来,三地加快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依靠科技协同创新深化区域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落地,推动了各类创新资源和要素的合理流动,形成以北京为核心向外辐射和延伸的协同创新网络框架,同时也进入了提升协同创新网络治理能力和成效的关键阶段.文章梳理了近年来京津冀城市群协同创新网络构建现状,剖析现阶段面临的关键问题,从创新资源整合、跟踪监测与评估、加强合作关系、强化市场作用、完善协作机制和营造文化环境等方面提出进一步提升协同网络治理能力的对策建议.
    • 张海涛
    • 摘要: 区域规划作为一种宏观规划干预力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城市从自身短期利益出发做出的城市规划所面临的局限性。本文以长株潭城市群为例,从用地布局、生态网络、区域交通、产业发展四个方面分析了《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2003-2020)》公布以来城市群的发展情况,研究发现长株潭城市群建设用地增长较快、生态用地比例略有下降、经济增长迅速且第三产业发展强劲、与周边城市交通联系增强。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区域规划在区域经济发展和区域振兴中的作用机制,从用地优化、产业结构发展、保护并打造生态优势三个方面提出城市群优化发展策略。
    • 王军锋; 裴子璇
    • 摘要: 城市群不但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新发展阶段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点。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不但涉及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还关系到城市化和城市群发展。城市群的碳达峰、碳中和行动对于我国按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要深刻把握城市群发展融入碳达峰、碳中和的长期趋势与战略作用,高度重视并正确认识城市群在脱碳转型过程中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要坚持站在国家发展战略全局,科学谋划好重点城市群碳达峰、碳中和行动,协调好城市群与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的互促、互通关系;要坚持站在城市群发展全局,科学谋划城市自身的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和路线,尊重城市发展规律与差异;要坚持先立后破的原则,平衡好城市群高碳产业脱碳改造与零碳、低碳产业的培育;要高度重视城市群零碳、低碳能源系统对城市群碳达峰、碳中和行动的先锋引领作用;要坚持城市协同、优势互补的原则,平衡好城市群中心城市和周边中小城市的关系。
    • 王伟; 邹伟; 张国彪; 王瑞莹
    • 摘要: 随着中国城镇化发展进入中后期,以城市群为主体推动城乡融合、区域协调成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牛鼻子”。在碳达峰、碳中和(以下简称“双碳”)目标指引下,为统筹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国土空间规划与治理成为重塑区域发展秩序与提升区域发展绩效的重要政策工具。对此,本文以谋求实现“双碳”目标下区域均衡、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提出面向中国城市群国土空间治理的战略、多层次规划路径与多维度治理机制,以期为新发展时期的中国城市群治理提供发展思路与政策参考建议,进而带动国土全域有序实现碳中和的长期战略目标。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