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放大器
光放大器的相关文献在1979年到2022年内共计1029篇,主要集中在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邮电经济、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34篇、会议论文18篇、专利文献313037篇;相关期刊153种,包括电信工程技术与标准化、电信科学、世界宽带网络等;
相关会议15种,包括第二十三届媒体融合技术研讨会、2008年云南电力技术论坛、中国通信学会通信理论与信号处理专业委员会2005年通信理论与信号处理年会等;光放大器的相关文献由1574位作者贡献,包括林悦子、菅谷靖、虞爱华等。
光放大器—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313037篇
占比:99.89%
总计:313389篇
光放大器
-研究学者
- 林悦子
- 菅谷靖
- 虞爱华
- 尾中美纪
- 余春平
- 王圩
- 于龙
- 朱晓宇
- 李定锡
- 渡边学
- 祝宁华
- 刘永智
- 吴重庆
- 宿南宣文
- 乔立杰
- 张星
- 李春雨
- 黄星泽
- 室真一郎
- 张华
- 木下进
- 朱洪亮
- 李东翰
- 王星翔
- 王磊
- 金性准
- 马亚辉
- 黄德修
- 黄必昌
- M·J·F·迪戈内
- M·M·费耶尔
- Y·G·费兰斯
- 中野博行
- 刘建国
- 刘德明
- 刘永
- 吴昊
- 李从奇
- 许钟
- 迟荣华
- 邹红兵
- 郑善太
- 酒井哲弥
- 金贤洙
- 陈亦凡
- 陈俊
- 乐孟辉
- 于丽娟
- 克里斯托弗·肖尔茨
- 刘涛
-
-
汤瑞;
吴冰冰;
赵文玉;
张海懿
-
-
摘要:
光波分复用(WDM)系统一直在高速率、长距离和大容量的方向上不断演进升级,400 Gbit/s传输系统已经规模商用,超400 Gbit/s的研究和应用进展迅速。文章在介绍单载波800 Gbit/s光传输关键技术的基础上,梳理相关标准化研究最新进展,进一步探讨了800 Gbit/s光传输技术的演进方向。
-
-
刘涛;
王平平;
房新新;
李佳佳;
邱佳;
王思佳;
刘舒宇;
张荣香
-
-
摘要:
为提升自由空间量子通信系统性能,以相敏放大器(PSA)和相位非敏感放大器(PIA)原理为基础,研究了在量子通信系统接收端分别加入PSA、PIA后的高斯调制连续变量量子密钥分发(CVQKD)模型,推导了相应的安全密钥率公式。当信号波长分别为810 nm、1550 nm和3800 nm时,仿真分析了系统受到集体攻击和个体攻击情况下接收端采用零差检测和外差检测时安全密钥率与距离的变化关系,对比了相同条件下PSA、PIA对系统性能的提升效果。仿真结果表明:当接收端分别采用零差检测、外差检测时,系统相应选择PSA、PIA时的性能更好。
-
-
-
刘晓兴
-
-
摘要:
为满足光通信系统对于目标数据的快速捕获需求,缩小各级通信设备间的动态跟踪误差,设计基于嵌入式技术的空间光通信系统的前馈补偿系统;以并串转换电路作为唯一的电能输出装置,在光通信信号发射模块、波分复用器件、嵌入式光放大器三个通信设备元件的共同调节作用下,确定PWM功率放大器的实时执行能力,达到对前馈型角编码器的调度与应用,实现空间光通信系统前馈补偿结构的搭建;配置Linux嵌入内核的移植协议,多次创建空间光环境下的通信数据根文件,以此为存储标准,计算补偿调制的基础传信率,实现对前馈脉冲波的调制与处理,完成嵌入式通信系统的前馈补偿原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应用前馈补偿系统后,在光通信参量等于5.0×1011 T、7.0×1011 T、9.0×1011 T的情况下,目标数据的捕获速率均超过7.0 T/mm,满足缩小通信设备间动态跟踪误差的实际应用需求。
-
-
刘晓兴
-
-
摘要:
为满足光通信系统对于目标数据的快速捕获需求,缩小各级通信设备间的动态跟踪误差,设计基于嵌入式技术的空间光通信系统的前馈补偿系统;以并串转换电路作为唯一的电能输出装置,在光通信信号发射模块、波分复用器件、嵌入式光放大器三个通信设备元件的共同调节作用下,确定PWM功率放大器的实时执行能力,达到对前馈型角编码器的调度与应用,实现空间光通信系统前馈补偿结构的搭建;配置Linux嵌入内核的移植协议,多次创建空间光环境下的通信数据根文件,以此为存储标准,计算补偿调制的基础传信率,实现对前馈脉冲波的调制与处理,完成嵌入式通信系统的前馈补偿原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应用前馈补偿系统后,在光通信参量等于5.0×1011T、7.0×1011T、9.0×1011T的情况下,目标数据的捕获速率均超过7.0 T/mm,满足缩小通信设备间动态跟踪误差的实际应用需求.
-
-
丁云;
龙振海;
姚启欣;
李海青;
唐玉春
-
-
摘要:
针对核电站场外应急通信数据传输的需求,开展了光纤长距离无中继传输技术的应用研究.首先,介绍了光纤长距离无中继传输的受限因素和安全因素,分别指出其解决措施;然后,提出一种未采用远程光泵放大器(ROPA)的光纤长距离无中继输方法,并进行了实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光纤链路无中继传输距离达252.15 km,满足核电站应急通信指挥专网的超长距离数据传输和安全的需求.
-
-
张宁;
林志文;
满石清
-
-
摘要:
采用传统的熔融法制备了Er3+掺杂的新型铋酸盐玻璃(Li2O-SrO-ZnO-Bi2O3,LSZB),并对其光谱性质进行了表征,分析了玻璃的拉曼光谱、吸收光谱、荧光光谱,利用Judd-Ofelt理论研究了其荧光特性.LSZB玻璃样品中Er3+的4I13/2→4I15/2跃迁发射峰位于1.53 μm处,半高宽约为78 nm.样品中Er3+的4I13/2能级寿命为2.848 ms,量子效率为99.93%,受激发射截面达到9.76×10-21 cm2.以上结果显示,Er3+掺杂LSZB玻璃有良好的光谱特性.
-
-
蒋正凤
-
-
摘要:
通过对DWDM系统在中继段引入备用路由,减少人工调度时限,实现系统及时恢复,减轻传输网维护压力及避免影响客户感知,介绍了OLP光保护的技术原理及工作方式,通过对每个系统段色散补偿说明,光功率补偿说明及方案分析等,对OLP光保护的具体应用中各部分细节展开详细论证.
-
-
肖永川;
王超;
张浩;
张亚标;
庾财斌;
瞿鹏飞;
孙力军
-
-
摘要:
针对现有微波光传输系统存在电光转换效率不足的问题,本文设计了一种基于调制器低偏与光放大器相结合的光发射结构,通过充分利用链路增益与光功率水平之间的平方关系以及低偏链路传输效率与光功率呈近似线性变化的特点,实现了光载微波信号传输效率的有效提升.经过测试可知,本方案较常规正交点传输方式在射频增益方面提高了13.5 dB,同时不会使噪声系数产生明显恶化,并且本方案可以采用现成产品以实现低成本制作,在电子信息装备中具有广泛的应用潜力.
-
-
崔文超;
郭瑞民;
王德发;
董贺伟
-
-
摘要:
为了精密控制分布反馈激光器的温度与电流,采用数字信号处理芯片,设计了分布反馈激光器驱动装置.通过该装置设定激光器温度和电流的参考电压,经数模转换,再通过温度和电流驱动模块,馈入并驱动分布反馈激光器,进行了实验验证.结果表明,40min内温度变化极差与标准差分别不超过5mK和0.7mK,电流变化极差与标准差不超过40μA和6μA;驱动半导体光放大器,关断时间小于1μs,具有良好的瞬间响应特性;该装置具有较高的温度和电流稳定性,流控模块具有良好的瞬态特性,能够精密控制分布反馈激光器的温度和电流.该控制装置可用于光腔衰荡光谱研究,控制分布反馈激光器并驱动光放大器来关断激光.
-
-
-
Lu Xiaodan;
陆晓丹;
Wang Bin;
王斌;
Pan Hongyi;
潘宏毅
- 《第二十三届媒体融合技术研讨会》
| 2015年
-
摘要:
在SDH光传输网络中,当单块光板的传输距离受限于发送光功率或者接收灵敏度时,便需要使用光放大器来对发送光功率进行放大或对接收光功率进行预放,从而解决光信号在传输过程中线路衰耗受限的难题,提高光信号的有效传输距离。论述了利用SDH广播数据接口的透明辅助通道,在T2000网管上实现多个盒式光放大器COA的远程监控的方法,以及该监控方法的工作原理与优势,有效排除了光信号质量劣化导致信号中断的隐患.远程监控COA的方法,能够节省设备的子架槽位资源,减小设备SCC主控板F&f接口的通信压力,加强了整个传输网络的安全性,避免了因COA脱管出现无法实时监控性能的现象,排除了光信号质量劣化导致信号中断而影响安全播出的隐患,从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广播电视传输网络的稳定性,确保了电视信号的安全播出。
-
-
-
-
徐时清;
胡丽丽;
姜中宏
- 《上海先进无机材料研究与应用论坛》
| 2003年
-
摘要:
研究了重金属氧氟硅铋酸盐玻璃(50-x)SiO-xBiO-50PbF(x=0,3,5,8,10,13,15 mol%)中Er离子的荧光光谱荧光半高宽荧光寿命和热稳定性能应用McCumber计算了能级I→I跃迁的受激发射截面对Er离子在不同玻璃基质中增益带宽特性的比较发现,Er掺杂45SiO-5BiO-50PbF玻璃的增益带宽特性与碲酸盐和铋酸盐玻璃相当,大于磷酸盐,锗酸盐和硅酸盐玻璃,表明掺Er重金属氧氟硅铋酸盐玻璃可作为宽带光纤放大器的基质材料.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