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谍罪
间谍罪的相关文献在1982年到2021年内共计103篇,主要集中在法律、中国政治、中国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3篇、专利文献22篇;相关期刊72种,包括党史纵横、国际展望、政法学刊等;
间谍罪的相关文献由76位作者贡献,包括于强、邢远、佚名等。
间谍罪
-研究学者
- 于强
- 邢远
- 佚名
- 冯学忠
- 晨铭
- Joyce Wadler
- 何南
- 刘桂玲
- 卡蒂·马顿
- 吴远亮
- 姜向红
- 子晴
- 孙立权
- 孙顺生
- 孟岳
- 宋巍
- 宿亮
- 席玉萍(译)
- 庄晓斌
- 康宁
- 康慨
- 弗雷德·杰罗姆
- 张冀同
- 张彭
- 徐冰川
- 方惠军
- 曹林
- 朱
- 李佑
- 李健
- 李春生
- 李永升
- 杜小雁
- 梅传强
- 毛俊杰
- 沈海潮
- 王洁明
- 王珠珊1
- 王磊
- 王继龙
- 王绪珍
- 祁时1
- 祁福林
- 秋塘
- 竺柏岳
- 笈芒
- 罗侃
- 翟中东
- 胡江
- 胡胜
-
-
高辰
-
-
摘要:
间谍罪是中法两国国家安全犯罪中重点打击的一类犯罪.根据《法国刑法典》中间谍罪有关条文的表述,按照法益侵害性和社会危险性的大小,间谍行为的既遂形态有严格等级划分.我国《反间谍法》规定的五项间谍行为划入《刑法》间谍罪的规制范围之内仅只有两项,因此司法实践中仍然存在间谍行为的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的认定问题.本文通过对比分析两国间谍行为既遂形态的差异,为中国间谍行为规制的立法和司法提供有益借鉴.
-
-
梅传强;
董为
-
-
摘要:
我国《刑法》中的间谍罪立法是基于传统国家安全观,且自现行《刑法》颁布以来未做任何修正.因对该罪名的研究需较强的专业性,我国刑法学界长期以来对其立法层面存在的问题研究较少,实际其立法已严重滞后于国际形势的发展和我国反间谍工作的需求,其规制范围过窄,构成要件中对"间谍组织"和"间谍组织代理人"过度强调,已基本无法应对我国在经济、科技等新领域面临的间谍威胁;其规制重点失偏,对于更为源头的"间谍组织或其代理人的渗透、策反行为"以及更容易取证的"交付""窃取"行为均缺乏规制;其规制衔接失当,与《反间谍法》《反间谍法实施细则》等多部法律及实施细则存在冲突.此外,单位无法成为间谍罪犯罪主体也并不合理.根据发展中的国际形势,基于我国面临的新型间谍威胁,应立足总体国家安全观,对我国间谍罪立法予以修订,合理扩大规制范围,调整规制重点,并以此为出发点,对我国危害国家安全犯罪体系予以优化.
-
-
祁时1
-
-
摘要:
我国《宪法》第二章不仅规定了多项公民的基本权利,还规定了公民的基本义务。权利的实现离不开义务的履行。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宪法中规定的那些公民的基本义务。宋某在某科技培训学校工作。2012年10月13日至14日,宋某在2012年成人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以下简称“成人高考”)期间,将试题答案通过手机短信的方式发给包括吴某在内的多名考生,吴某又将试题答案上传至其QQ空间及腾讯微博,后被公安机关查获。
-
-
马潇1
-
-
摘要:
也门地方政府逮捕了一只秃鹫“间谍”。据法新社4月25日报道,这只2岁的秃鹫名叫尼尔森,因脚上携带的卫星发射器具有全球定位追踪功能,被也门塔伊兹当地政府“拘留”。报道称,这只秃鹫是“野生动植物基金会”(FWFF)放飞的,2018年9月,它先后飞越保加利亚;土耳其、约旦和沙特阿拉伯,最后在也门境内失联。直到今年4月5日,基金会才收到关于尼尔森的消息。
-
-
-
-
-
李永升;
胡胜
-
-
摘要:
在危害国家安全犯罪中,间谍罪是最为常见、多发的犯罪.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间谍行为已经发生种种变化,传统立法已难以适应时代要求.间谍罪在本质上应当是与境外因素有关的,严重危及政治、经济、军事、科技安全等的国家安全犯罪.我国间谍罪的立法规制存在例举体制不当,"间谍组织"规定多余,与其他法律规定有冲突之处,导致刑法处罚有失公平,需要对间谍罪的构成要件理性重置,可以使我国的间谍罪立法更加符合司法实践的需要,以便更好地惩治该类犯罪,为维护国家的整体安全服务.
-
-
-
-
摘要:
【中国首条空中自行车道】2017年2月9日报道,图为2月9日航拍的厦门市湖里区云顶中路和仙岳路交叉口的空中自行车道。1月26日,全国首条空中自行车道——厦门云顶路自行车快速道示范段试运营,这条全程高架的空中自行车道全长7.6公里。
-
-
雅雯;
罗侃
-
-
摘要:
关于猴子的10条冷知识,爱吃香蕉并不是好事呀1.孙大圣的金箍棒实际上是黑洞制造器。当金箍棒无限变小时,其质量不变,密度就会无限变大,最后变成奇点,就是黑洞。2.《星球大战》里的尤达差一点就由猴子扮演了,因为原著里的设定就是一只猴子。不过扮演的猴子实在不喜欢那个头
-
-
-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八研究所
- 公开公告日期:2016.08.31
-
摘要:
本发明借鉴人体免疫系统中自然杀伤细胞(Natural Killer,NK)诱导潜伏病毒的原理,首次将其引入到计算机免疫系统(Artificial Immune System,AIS)中,提出了基于人工NK细胞的计算机免疫方法来自适应地发现潜伏的间谍软件。在该系统中,人工NK能通过学习和演化,自适应地发现未知间谍软件存在的蛛丝马迹,并释放一些间谍软件感兴趣的“诱饵(诱导因子)”,引诱其实施恶意活动。之后,通过感知和关联这些被激发的恶意活动,免疫系统可以实现间谍软件的最终识别,从而提高间谍软件的检测率。本发明提出的方法能够发现已知和未知的间谍软件,尤其对隐蔽性强的间谍软件具有良好的检测效果。
-
-
-
-
-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八研究所
- 公开公告日期:2014-02-19
-
摘要:
本发明借鉴人体免疫系统中自然杀伤细胞(NaturalKiller,NK)诱导潜伏病毒的原理,首次将其引入到计算机免疫系统(ArtificialImmuneSystem,AIS)中,提出了基于人工NK细胞的计算机免疫方法来自适应地发现潜伏的间谍软件。在该系统中,人工NK能通过学习和演化,自适应地发现未知间谍软件存在的蛛丝马迹,并释放一些间谍软件感兴趣的“诱饵(诱导因子)”,引诱其实施恶意活动。之后,通过感知和关联这些被激发的恶意活动,免疫系统可以实现间谍软件的最终识别,从而提高间谍软件的检测率。本发明提出的方法能够发现已知和未知的间谍软件,尤其对隐蔽性强的间谍软件具有良好的检测效果。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