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银中杨

银中杨

银中杨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251篇,主要集中在林业、园艺、农业经济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41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577124篇;相关期刊93种,包括黑龙江科技信息、中国西部科技、防护林科技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中国园艺学会观赏园艺专业委员会2009年全国观赏园艺年会、中国林学会第六届全国杨树学术讨论会等;银中杨的相关文献由546位作者贡献,包括张剑斌、温宝阳、李晶等。

银中杨—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41 占比:0.04%

会议论文>

论文:4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577124 占比:99.96%

总计:577369篇

银中杨—发文趋势图

银中杨

-研究学者

  • 张剑斌
  • 温宝阳
  • 李晶
  • 王福森
  • 司海忠
  • 周丽君
  • 许成启
  • 严善春
  • 刘炳友
  • 姜礅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张伟溪; 王颜波; 丁昌俊; 朱文旭; 苏晓华
    • 摘要: 【目的】对成龄转JERF36基因银中杨——抗逆1号杨试验林进行连年生物安全性监测,评价抗逆1号杨可能引起的生态风险,为评估转基因杨树及转基因植物土壤环境安全性提供依据。【方法】以11年生抗逆1号杨、非转基因银中杨对照、林下杂草、林下土壤、试验林旁行道树下杨树实生苗叶片、土壤中筛选出的卡那霉素抗性菌株为材料,采用PCR扩增方法检测外源基因JERF36稳定性及水平转移潜在性,利用稀释平板法对9~11年生抗逆1号杨与非转基因杨对照林地的可培养微生物(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的种群数量进行分析。【结果】外源基因JERF36在抗逆1号杨中稳定存在,林下杂草、林下土壤、试验林旁行道树下杨树实生苗叶片、土壤中筛选出的卡那霉素抗性菌株的DNA样品中均未出现目的基因片段。9~11年生抗逆1号杨与非转基因对照间林下土壤中微生物总数量均无显著差异;不同年份间的抗逆1号杨和非转基因对照的林下土壤微生物数量均略有差异且趋势一致,其中6—8月土壤中微生物总量为9年生>10年生>11年生;9~11年生抗逆1号杨和非转基因对照林地土壤3大类微生物(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均无显著差异,各年变化趋势一致,在树木生长季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在杨树生长旺盛的7月和8月微生物总数量达到最高,显著高于其他月份,其中细菌和放线菌的数量均在每年8月达到最高,而真菌数量在8月(9~10年生)或7月(11年生)最高。各年抗逆1号杨和非转基因对照林地土壤3大类微生物比例相似,从高到底依次是细菌、放线菌和真菌;不同年份间3类微生物所占比例略有差异,但没有出现骤升或骤减现象,表明转基因银中杨并没有破坏主要微生物种类之间的平衡。环境变化如降雨差异可能是影响不同年份微生物数量差异的主要原因。【结论】11年生抗逆1号杨中外源基因稳定存在,未检测到向周边环境发生水平转移,也未发现对林地土壤微生物的数量和种类平衡造成显著影响,环境变化可能是影响微生物数量差异的主要原因,转基因林木与非转基因对照的林地微生物数量略微差异需要结合环境因素做进一步分析。
    • 周桐; 潘鹤; 张扬; 韩少杰; 鲍鸿君; 陈祥伟; 夏祥友
    • 摘要: 以2014年在黑龙江省拜泉县(125°30′~126°31′E,47°20′~47°55′N)建立的“银中杨(Populus alba×P.berolinensis)+东风菜(Aster scaber)”、“银中杨+大叶芹(Pimpinella brachycarpa)”、“银中杨+老山芹(Ostericum sieboldii)”、“银中杨+龙牙楤木(Aralia elata)”4种配置的多功能水土保持植被样地土壤为研究对象,以传统水土保持植被银中杨纯林林地土壤为对照,以表层(0~10 cm)土壤粒径大于1.0 mm水稳性团聚体质量分数、平均质量直径、分形维数、水稳性指数、抗冲系数为评价指标,分析配置的多功能水土保持植被对黑土土壤抗侵蚀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与银中杨纯林相比,配置的“银中杨+东风菜”、“银中杨+大叶芹”2种多功能水土保持植被,不仅显著增加了土壤粒径大于1.0 mm水稳性团聚体质量分数、平均质量直径、水稳性指数,而且显著降低了团聚体分形维数(P<0.05);配置的“银中杨+老山芹”多功能水土保持植被,显著增加了土壤粒径大于1.0 mm水稳性团聚体质量分数、平均质量直径、水稳性指数(P<0.05);配置的“银中杨+龙牙楤木”多功能水土保持植被,仅显著增加了土壤水稳性指数(P<0.05)。配置的4种多功能水土保持植被土壤的抗冲系数,虽然与银中杨纯林相比均有所增加,但仅“银中杨+东风菜”土壤的抗冲系数显著提高(P<0.05)。综合研究结果表明,土壤的抗蚀性,是多功能水土保持植被对土壤抗侵蚀特征影响的主要评价指标;配置的“银中杨+东风菜”多功能水土保持植被,同时提高了土壤抗蚀性、抗冲性,具有较强的增强土壤抗侵蚀的能力。
    • 李丹; 刘滨凡; 冯磊; 王文帆
    • 摘要: 采用不同浓度的Nacl、Na_(2)CO_(3)和NaHCO_(3)溶液对银白杨幼苗模拟盐胁迫环境,测定银白杨苗高和地径。试验结果表明:随着Nacl、Na_(2)CO_(3)和NaHCO_(3)溶液浓度的增加,银白杨的苗高和地径呈下降趋势,当浓度达到5%时,死亡率明显升高。由此可知:银白杨对低浓度的盐胁迫具有较强的适应性。
    • 张丰江
    • 摘要: 银中杨是自然保护区造林的重要树种之一,具备树形美观、耐旱耐瘠薄、抗性强、生长速度快等优势,适合于黑龙江地区的土壤种植环境。本文分析了银中杨扦插繁育技术要点,期望对提高自然保护区的造林工程质量有所帮助。
    • 武帅; 姜礅; 马庆辉; 谭明涛; 赵佳齐; 刘晓霞; 孟昭军; 严善春
    • 摘要: 【目的】探究两种丛枝菌根真菌摩西球囊霉(GM)和根内球囊霉(GI)对银中杨物质代谢及化学防御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采用孢子含量均为15个/g的GM、GI基质,分别称取20 g孢子基质与1.3 kg灭菌土混合均匀制成混合基质,将银中杨扦插苗移栽至混合基质中。在丛枝菌根真菌侵染率达到最高时(第90天),分析银中杨叶片内N、P元素、营养物质和次生代谢产物含量,以及防御蛋白活性。【结果】GM和GI处理组银中杨,叶片内N和P、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次生代谢产物木质素、黄酮、总酚和单宁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防御蛋白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多酚氧化酶(PPO)、胰蛋白酶抑制剂(TI)和胰凝乳蛋白酶抑制剂(CI)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GM和GI能促进银中杨物质代谢,叶片内营养元素N、P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升高,可溶性糖含量降低,改变叶片品质,改善其耐受性;增强叶部化学防御能力,次生代谢产物含量和防御蛋白活性增加,改变银中杨对叶部害虫的抗性。因此,丛枝菌根真菌最终能否增强银中杨的抗虫性还有待进一步生物测定试验继续研究。
    • 杨国日; 莫继申
    • 摘要: 文章从扦插和大苗培育方面介绍了银中杨繁育技术.剪取1年生枝,存于冷凉处并沙藏;扦插前需浸冷水3~4 d或用生根剂浸蘸24~48 h;按10~12 cm穗距扦插,顶芽高于垄表1 cm,插后覆黑膜和灌水,及时定梢除草;培育大苗先按75 cm株行距定植,2年后再按1.5 m株行距移植,剪除中心干下半部分枝,以形成光平独干.
    • 黄珊
    • 摘要: 从生产实际出发,研究银中杨育苗技术,明确提出了根蘖繁殖育苗技术操作流程.比较根蘖繁殖育苗技术与扦插繁殖育苗技术的苗木出苗率,每亩产苗量、生产成本费用、苗木质量等要素,得出根蘖繁殖育苗技术产苗量高、成本低,应在生产实践中推广应用,可带动银中杨育苗产业的发展.
    • 曲海军; 何畏; 李延强
    • 摘要: 文章对银中杨适宜营造水土保持林的速生性、抗逆性、萌蘖性等进行了论述,介绍了银中杨营造水土保持林的方法及抚育管理措施.
    • 王艳芳
    • 摘要: 银中杨是一种人工杂交的树种,它的形态比较优美,能够净化环境,适宜造林。为此,应当了解并掌握银中杨的育苗技术,并在具体栽植的过程中,采取有效的技术措施,对主要病虫害进行防治。基于此点,下面就银中杨的育苗栽培与病虫害防治技术展开分析探讨。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