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钵苗

钵苗

钵苗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1067篇,主要集中在农业工程、农作物、园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6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16677篇;相关期刊55种,包括南方农机、农机化研究、农业开发与装备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中国农机学会地面机器系统分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等;钵苗的相关文献由1438位作者贡献,包括赵匀、孙良、俞高红等。

钵苗—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6 占比:0.63%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16677 占比:99.36%

总计:16784篇

钵苗—发文趋势图

钵苗

-研究学者

  • 赵匀
  • 孙良
  • 俞高红
  • 赵雄
  • 陈建能
  • 张国凤
  • 武传宇
  • 胡建平
  • 肖名涛
  • 孙松林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玄冠涛; 韩军伟; 邵园园; 王公仆; 张涛; 高冲
    • 摘要: 由于自动分苗取苗技术的限制,全自动移栽机发展缓慢,现有机具造价高、通用性差,无法满足我国的实际需求,难以大规模推广应用。为此,首先,介绍了目前国内钵苗与裸苗自动分苗取苗技术发展状况,按照分苗取苗方式的不同,将钵苗自动取苗装置分为顶杆式、夹取式、气力式、组合式和链带式等,将裸苗自动分苗取苗装置分为链带式、外槽轮式、气力式、振动式和夹取式等;然后,分析了我国在自动分苗取苗技术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我国自动分苗取苗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
    • 郑毅; 陆进; 肖洁
    • 摘要: 研究贵州丘陵山区水稻全程机械化关键环节技术方法,在同一区域地块开展水稻宽窄行钵苗机械插秧与毯状苗机械插秧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在相同处理条件下,采取两种栽插及三种不同的施肥方式对比,宽窄行钵苗机插秧单产均高于毯状苗机插秧单产,探索水稻机械化关键环节技术,提高水稻产量,为贵州丘陵山区水稻种植大面积推广应用全程机械化技术提供参考。
    • 曾涛; 吴军; 陈永莲; 金明; 王沁; 凡迪
    • 摘要: 针对传统农膜育秧在生产过程中存在的秧苗徒长、高温烧苗、易发立枯病和青枯病、水稻育秧耗时费力、成本高等突出问题,通过引进先进的钵苗育秧技术与无纺布覆盖育秧技术结合,研究形成了无纺布钵苗育秧技术,该技术增产效果显著,具有发展潜力。
    • 蔡金平; 刘木华; 林金龙; 肖丽萍; 蔡翰; 梅宇; 邓方迁; 梁永安
    • 摘要: [目的]相较于毯状苗移栽,钵苗移栽能够提高水稻的产量和品质.移栽装置作为水稻钵苗移栽机的核心部件,其质量直接决定整机工作性能.结合钵苗移栽的特点,提出了一种新型的曲柄摇杆夹持式水稻钵苗移栽装置,为水稻钵苗移栽机的研制提供设计依据.[方法]设计了取秧机构、横向移箱机构和纵向送秧机构,通过SoildWorks建立了相应的虚拟模型,利用ADAMS软件对取秧机构的运动特性进行了仿真分析.试制了移栽装置样机,以漏拔率和伤秧率为指标进行了取秧性能试验.[结果]在ADAMS中对移栽装置进行运动学仿真,得出秧夹夹持点运动轨迹和位移曲线,且取秧机构在相应位置取放秧时,其左右秧夹夹持点之间距离分别为11.7 mm和0.5 mm.取秧性能试验,观测得到秧苗漏拔率(漏栽率)和伤秧率.随着取秧频率的增加略有增加,取秧频率为50次/min时取秧效果较好,移栽装置的伤秧率和漏拔率分别为2.14%和3.57%.[结论]曲柄摇杆夹持式水稻钵苗移栽装置各机构之间运动平稳,其取秧时伤秧率和漏拔率接近行业标准,基本满足移栽要求,后期将依照试验对机构进一步改进和完善,进而获得较好的移栽效果.
    • 胡显威; 尤佳; 韩长杰; 朱兴亮; 芮雪
    • 摘要: 针对全自动移栽机取苗易伤苗、转移钵苗时机构冲击大等问题,结合新疆育苗农艺要求,设计了一种摆杆式取苗机构;根据取苗作业要求,规划了钵苗转移路径和各运动副的运动姿态,并构建直角坐标系;利用位姿方程,求解出末端执行器参数方程;通过软件仿真计算出机构取苗轨迹,表明轨迹满足预期轨迹设计要求.样机试验表明:平均取苗成功率为97.1%,基质损伤苗率为2.9%,茎杆损伤率为1.3%,机构可靠性较高,对钵苗的损伤较小,可为开展移栽装备的全自动化研究提供参考.
    • 方芹; 肖名涛; 孙松林; 刘奇; 陈斌
    • 摘要: 人工送苗速度慢,不适应高速移栽.研发自动送苗装置是突破移栽速度技术瓶颈的关键环节.通过分析钵苗移栽机自动送苗装置的结构和类型并总结国内外具有代表性的钵苗移栽机自动送苗装置研究现状,阐述了各类自动送苗装置的工作原理和机构特征.针对现有自动送苗装置移栽效率低、智能化程度低等问题,提出了应对措施,并对钵苗移栽机自动送苗装置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为钵苗移栽自动送苗装置的选型与设计提供参考.
    • 吕腾飞; 谌洁; 代邹; 杨志远; 郑传刚; 马均
    • 摘要: [目的]为探索钵苗机插杂交籼稻在西南稻区高产的物质生产及产量特性.[方法]在2016—2017年,以杂交籼稻F优498为试验材料,采用两因素裂区设计,主区为2种机插方式:钵苗机插和毯苗机插;副区为4种氮肥管理方式:不施氮肥,缓释肥一次基施,缓释肥:尿素=7:3一次基施(缓速基施)和缓释肥:尿素=7:3,其中缓释肥当作基肥,尿素当作促花肥施用(缓基速追);总施氮量均为150 kg/hm2,随机排列,重复3次,研究杂交籼稻高产的物质生产特性、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结果]与毯苗机插相比,钵苗机插在拔节期、抽穗期和成熟期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分别提高了11.98%、13.26%和4.34%,抽穗期光合有效叶面积、高效叶面积和高效叶面积率以及抽穗后7 d的剑叶净光合速率分别提高了8.21%、14.13%、5.20%和12.39%,抽穗~成熟的茎叶干物质转运量和穗部干物质增加量,以及茎叶干物质转运率、干物质转运对穗部的贡献率、茎鞘物质转化率和茎叶表观输出率也均显著提高.相比缓释肥一次基施,缓基速追有效提升了机插杂交稻抽穗期光合有效面积和高效叶面积,并能够显著提高抽穗期和成熟期地上部及地上部各器官的干物质积累量以及抽穗~成熟阶段叶片干物质转运量和转运率.[结论]钵苗机插和氮肥缓基速追能够提高杂交籼稻拔节~抽穗和抽穗~成熟的干物质积累、增大抽穗后光合面积、提高光合物质生产和运转能力,进而使稻谷产量分别比毯苗机插和缓释肥一次基施提高了8.91%和4.67%.
    • 张仙平; 江立斌; 王琴霞; 王宏辉
    • 摘要: 研究嘉丰优2号在浙江省温岭市作为连作晚稻栽培时,不同播种期下钵苗抛秧、毯苗机插、钵苗机插对生育期、茎蘖动态和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2020年7月12日前播种,并提高落田苗数,有利于获得高产;晚于7月12日播种时,采用钵苗手工抛秧或钵苗机插,保证足够的落田苗数,可获得相对高的产量。
    • 王品隆; 颜华; 李鹏斌; 刘冲
    • 摘要: 根据挠性圆盘高速移栽机工作原理,选用西兰花、白菜花、辣椒3种蔬菜钵苗为试验对象,针对成排顶苗、垂直基质块夹持输送、圆盘茎秆夹持输送环节设计了力学特性试验,为顶苗杆顶出力、纵向输送带安装间距、栽植圆盘安装参数提供设计依据.采用质构仪分别进行钵体顶苗力试验、钵体柔性压缩试验、茎秆压缩特性试验,结果表明,西兰花、白菜花、辣椒的平均顶出力分别为10.8、13.57、9.97 N,取最大值13.57 N作为设计依据,每排顶出10棵苗,综合考虑导轨摩擦力等影响,选择顶出力约196 N的气缸规格.当夹板间距20 mm时,西兰花、白菜花、辣椒钵体基质平均损失率分别为6.13%、6.39%、11.82%,对栽后钵苗生长影响较小,确定输送带硬橡胶层间距为20 mm.西兰花、白菜花、辣椒钵苗茎秆U段的屈服强度分别为0.933、0.931、0.928 MPa,选取最小值0.928 MPa作为设计依据,以保证对不同钵苗茎秆都能适应.
    • 方芹; 肖名涛; 孙松林; 刘奇; 陈斌
    • 摘要: 人工送苗速度慢,不适应高速移栽。研发自动送苗装置是突破移栽速度技术瓶颈的关键环节。通过分析钵苗移栽机自动送苗装置的结构和类型并总结国内外具有代表性的钵苗移栽机自动送苗装置研究现状,阐述了各类自动送苗装置的工作原理和机构特征。针对现有自动送苗装置移栽效率低、智能化程度低等问题,提出了应对措施,并对钵苗移栽机自动送苗装置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为钵苗移栽自动送苗装置的选型与设计提供参考。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