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释性报道
解释性报道的相关文献在1982年到2022年内共计151篇,主要集中在信息与知识传播、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常用外国语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51篇、专利文献437201篇;相关期刊82种,包括中国地市报人、新闻世界、青年记者等;
解释性报道的相关文献由155位作者贡献,包括俞旭、邓涛、付文雅等。
解释性报道—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437201篇
占比:99.97%
总计:437352篇
解释性报道
-研究学者
- 俞旭
- 邓涛
- 付文雅
- 刘惠文
- 周胜林
- 娄艳阁
- 张岳庚
- 李丹
- 李晓林
- 欧阳明
- 江卉
- 祁晨
- 阚倩
- 高钢
- 乔云霞
- 伍蔚然
- 何婕
- 何文光
- 余可
- 党芳莉
- 冯瑞珍
- 冯铃1
- 刘世生
- 刘和平
- 刘学
- 刘学芬
- 刘峥
- 刘征
- 刘波
- 刘鑫
- 刘锟锋
- 向小薇
- 吕响亮
- 吴志远
- 周刚
- 周双
- 周国和
- 周致
- 和丽刚
- 孔繁群
- 孙伟
- 孙凤毅
- 孙彤
- 孙淼
- 孙珊珊
- 孙笑怡
- 孙藜
- 宋煜
- 尹连根
- 展江
-
-
金君俐;
孙淼
-
-
摘要:
深度报道概念的出现,至今还不足百年。而深度报道的实践,始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揭丑”报道,以及发端于20世纪20年代的解释性报道。以此算来,深度报道已经走过了百年历程。本文结合19世纪以来世界新闻理念和实践的整体演进,审视深度报道的百年发展历程,尤其是希望厘清传统客观报道理论和深度报道理论之间的关系,同时也研究网络时代给深度报道理论与实践带来的挑战,以及它将怎样驱动深度报道理论的丰富和创新。
-
-
欧阳明;
桥美幸
-
-
摘要:
解释性报道是深度报道的中坚,在我国的新闻工作中具有突出的地位与作用。解释性报道对新闻五要素不应平均用力,而是要将"何因"新闻要素作为写作重点。解释性报道在解读"何因"上,应该抓取新闻事实的主要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全方位、多维度考察,多问几个为什么,由浅入深把握"何因"的逻辑链条。解释性报道还要避免记者的先天不足,巧借专家智慧及其社会能力解读"何因"。
-
-
-
梁玮珊;
刘世生
-
-
摘要:
在后真相时代,新闻不再以追求唯一确切真相为目标,而将情感和感觉置于首位。新媒体的发展,同时使新闻逐渐碎片化。而解释性报道则是应对碎片化危机的一味良药。2016年普利策解释性报道奖获奖作品《一桩难以置信的强奸案》("An Unbelievable Story of Rape")为如何平衡诉诸情感的文学叙事方式与新闻真实性、客观性及其对公共价值、理性思考的追求提供了一种新思路。本文从Genette(1980)的叙事三分法出发,阐释了该报道的叙事特征及效果。研究发现:两位作者在合作的基础上,展开大规模调查,吸收文学叙事的手法,在没有牺牲新闻的真实性和客观性的基础上,增强了报道的可读性、生动性和深刻性,让故事完整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他们还通过网络向读者提供相关的背景资料,与读者进行互动,最大程度上实现了新闻的公共价值。这既得益于作者所属机构的非营利性,也为后真相时代新闻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
-
-
-
李珂
-
-
摘要:
20世纪初期的美国民主社会面临重构,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需要新闻机构作出反应,在提供客观信息的同时对新闻事件加以解释,帮助民众更好的理解社会现实.解释性报道在社会需要下应运而生,修正补充了新闻界一贯信奉的客观性报道理念,推动着新闻业专业化的发展.
-
-
王延芳
-
-
摘要:
解释性报道起源于美国,经过发展,解释性报道已经被新闻界广泛接受并使用,是深度报道的一种重要报道形式.本文从美国当时的社会环境、新闻业理念、受众需求三个方面,探寻解释性报道产生的原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