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真相
后真相的相关文献在2017年到2020年内共计263篇,主要集中在信息与知识传播、中国政治、政治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62篇、会议论文1篇、相关期刊105种,包括思想教育研究、传媒、东南传播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网络社会情绪传播高端论坛暨第二届新媒体与社会心理学术研讨会等;后真相的相关文献由298位作者贡献,包括喻国明、张爱军、吴笑雯等。
后真相
-研究学者
- 喻国明
- 张爱军
- 吴笑雯
- 李铁锤
- 纪楠
- 郭小安
- 陈宏欣
- 刘学蔚
- 刘沫潇
- 吴艳梅
- 庄锦炜
- 庞金友
- 彭兰
- 徐丽娟
- 方格格
- 施海泉
- 李希光
- 杜耀宗
- 汝绪华
- 游淳惠
- 王凤娇
- 王晨阳
- 甘馨月
- 秦小琪
- 蒋沐淋
- 裴珊珊
- 谢瑶
- 郑礼月
- 黄宇鑫
- 黄水昌
- Barend Venter
- CHEN Yao
- Elliot ODonnell
- Elliot O’Donnell
- QIAN Feifan
- XIU Lichao
- YANG Ya
- YU Guoming
- 丁亚男
- 丁诗佳
- 付凯迪
- 代金晶
- 任丽雪
- 任陇婵
- 何雅昕
- 余子奕
- 余惠颖
- 余红
- 俞宙聪
- 倪子建
-
-
庞金友
-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20年
-
摘要:
一件事情通常不止一种真实的表述方式.现实生活中,片面真相、主观真相、人造真相、未知真相等竞争性真相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真相本身具有复杂性,历史、背景、数字和故事是形成片面真相的主要因素.人们认识真相的过程具有局限性,尤其是个性化视角、镜框式认知和相对性理解的存在,道德观念、兴趣爱好、价值评估是主观真相的重要形式.在面对从无到有、主观创造、指向未来或超验世界的事物时,人们必然遭遇定义、社会建构、名字等人造真相和预测、信仰等未知真相.竞争性真相既可以被建设性地使用,以激发人们的兴趣、鼓励人们的行为,也可能被误导者利用,去实现不可告人的目的.在后真相时代,必须承认竞争性真相的真实性,重视竞争性真相的必然性,警惕误导性真相的破坏性,发挥竞争性真相的积极性,提高对竞争性真相的甄别力.
-
-
马立明
-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20年
-
摘要:
在spectacle一词的论述与使用中,在学术界存在着模糊地带:到底是沿用spectacle的使用者德波的“景观”概念,还是沿用凯尔纳的“奇观”概念.不同的理解导致了两种学术进路的出现,导致了概念混乱与认知偏差.在冷战结束的全球化时代中,建立于大众传播技术与美国文化研究的“奇观”概念由于贴近实际,一度更具解释力,它助推了现代主义传播理念及新闻专业主义的重构.但在社交媒体蓬勃发展的今天,面对“后真相”的挑战与全球民粹主义崛起带来的高度不确定性,又重新宣告着“景观”概念的回归.“后真相”成为关乎spectacle的终极追问,“德波—凯尔纳之辩”关系到“真相”是否存在.因此,这个问题有相当重要的学术意义,“真相”到底是否存在,或是它只是景观之一,关系到新闻的价值实现问题.
-
-
邵芳强;
吴云志
- 《思想教育研究》
| 2020年
-
摘要:
“后真相”已经从政治领域的特殊现象演化为新媒体时代不可忽视的认知规律和现实境域.当前,一些学者对“后真相”及其所引发的“症候”忧心忡忡.其实从本真来看,“后真相”只是网络环境下“真相”的别样呈现,是当代真理的表达方式.“后真相”境域下,价值观的形成呈现出有别于传统的新特点,并由此引发了价值观教育领域有关话语、教育权威等基本维度的隐忧.面对新情况,“后真相”时代的价值观教育需要有针对性地改进:教育目标上,要从教人以“知”到启人以“思”;教育原则上,要面向生活世界和现实的个人;教育内容上,要将以价值自觉为核心的媒介素养作为有益补充;教育方法上,要从强势“灌输”走向真诚“对话”.
-
-
刘一凡
- 《新闻爱好者》
| 2020年
-
摘要:
后真相时代是新媒体形态不断发展、演进下的产物,主要指情感煽动下的舆论能代替客观真相和逻辑.我们不难看出在这种舆论生态下客观事实变得不再那么重要,而对舆论事件的情绪能不能得到满足却成为受众最关注的焦点.因为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舆论变化难以有效掌控.所以,主流媒体想要保持舆论生态的稳定,掌握正确的舆论引导策略势在必行.
-
-
来永玲
- 《新闻界》
| 2020年
-
摘要:
“后真相”研究喧闹的当下,观照真相本身变得更加重要.真相在认识论、修辞学以及权力结构维度的争论表明真相领域仍有诸多问题有待研究,也具有一定学术价值.真相在认知、表达、呈现层面的诸多分歧,并不意味着真相失去了存在的意义,该文尝试探讨新闻学、公共关系学以及公众之间有关真相核心争论的内在张力,并与“后真相”现实相勾连,浅析分歧、争论背后的内在机制,端正“后真相”时代正确而真实谈论真相的态度.
-
-
-
-
-
-
-
郭小安
- 《网络社会情绪传播高端论坛暨第二届新媒体与社会心理学术研讨会》
| 2017年
-
摘要:
后真相所揭示的不是未来的一种社会趋势,也不是当下社会的一种病态,而是在历史的长河中,情感与理性相互较量后矫正和平衡的产物.西方国家“后真相”诞生的背景是理性过度发展,因此,打破制度束缚,消除精英民主的神话,释放公众的情感活力,成为内在和外在驱动力.中国的现实恰恰相反,公众激烈的情感表达源于转型社会结构紧张与制度性参与渠道不畅通,因此,优化社会结构,拓宽制度性参与渠道、增强政府的回应性和责任性、增强政府的包容力和治理弹性等,才是舒缓中国式情绪的治本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