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苦楝

苦楝

苦楝的相关文献在1985年到2022年内共计358篇,主要集中在林业、植物保护、植物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87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4224篇;相关期刊165种,包括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江西林业科技、林业科技开发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中国林学会林木遗传育种分会第七届全国林木遗传育种学术大会、中国林学会树木学分会第十三届学术研讨会、中国林学会林木遗传育种分会第七届全国林木遗传育种学术大会等;苦楝的相关文献由720位作者贡献,包括陈晓阳、廖柏勇、陈丽君等。

苦楝—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87 占比:6.36%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07%

专利文献>

论文:4224 占比:93.58%

总计:4514篇

苦楝—发文趋势图

苦楝

-研究学者

  • 陈晓阳
  • 廖柏勇
  • 陈丽君
  • 刘明骞
  • 教忠意
  • 欧斌
  • 王芳
  • 翟兴礼
  • 何霞
  • 惠文凯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蔡金峰; 郁万文; 汪贵斌; 曹福亮
    • 摘要: 苦楝在我国分布广泛,具有丰富的遗传变异性。为进一步做好苦楝种源筛选和良种选育工作,该文对不同产地苦楝实生苗生长性状和各阶段的生长特点进行了比较分析,初步揭示了苦楝苗期生长规律。以15个产地的1年生实生苗为试材,对苗高、地径、复叶生长及生物量积累等生长性状进行了观测分析,并用Logistics方程对生长节律进行了拟合。结果表明:(1)不同产地苦楝苗高、地径生长差异均达显著水平,根生物量、茎生物量及复叶相关性状差异均达极显著性水平;(2)苗高和地径生长均呈现慢-快-慢的S型生长规律,且均存在2次生长高峰,与苗高生长高峰出现时间相比,地径生长高峰出现时间较晚;(3)Logistic拟合方程的R^(2)为0.976~0.994,均达到极显著相关水平,说明可用Logistic方程拟合苦楝的生长节律;(4)总体上地径速生期较苗高速生期长20~30 d,北方产地苗高和地径进入速生期和结束速生期的时间均早于南方产地,速生期苗高和地径累积生长量均超过总生长量的60%;(5)各生长指标均与纬度负相关,苗高、生物量及复叶面积与经度正相关,其他指标与经度负相关。综上结果表明,苦楝为全期生长型树种,各生长性状在产地间达显著差异水平,生长受纬度和经度双重控制,以纬度控制为主。
    • 杜家铭; 刘畅; 郑凯
    • 摘要: 基于1983—2020年韶关曲江气象站物候和气象观测资料,采用线性回归、相关分析等方法研究了近37年来韶关地区木本植物(苦楝)春季展叶、开花的物候期变化及其对气温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韶关地区年平均气温上升趋势不显著,但冬季、春季平均气温上升显著,苦楝春季物候期总体呈现提前趋势,其展叶盛期、开花盛期平均每年提前0.3和0.5 d。冬季、春季、年平均气温以及前期≥10°C积温均与苦楝展叶始盛期、开花盛期呈负相关,其中2—3月平均气温对苦楝春季物候期的影响最为显著,平均气温上升1°C,苦楝展叶盛期、开花盛期则分别提前3.4和5.4 d。
    • 陈丽文; 时群; 杨利平; 吴红英; 李清香; 李芳菲; 杨琼
    • 摘要: 苦楝是一种多用途的优良乡土树种,其全株利用前景广阔,具有很大的的开发价值,但由于人们对其价值认识不够,没能得到充分开发利用。本文作者从优树选择、采种、播种、小苗移植、苗期管理等方面介绍了苦楝的采种育苗关键技术,并介绍了苦楝的应用价值,旨在选取优良的种源,以期为苦楝的无性快繁技术研究和苦楝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 张远兰; 胡鑫; 蔡金峰; 国靖; 郁万文; 曹福亮; 汪贵斌
    • 摘要: 为探索苦楝应对盐胁迫的响应机制,该文以1年生苦楝(Melia azedarach)实生苗为材料,在盆栽条件下设置中性盐Na2SO4和碱性盐Na2CO33个盐浓度(200、400、600 mmol·L-1)处理40 d,研究苦楝的抗盐碱水平及在不同程度盐碱胁迫条件下的生长及光合生理变化.结果表明:随着盐浓度的提高,苦楝的苗高、地径和生物量的增长量均呈现下降趋势,且碱性盐胁迫条件下降程度更大,盐胁迫提高苦楝的根冠比.处理10 d时,苦楝幼苗的所有光合指标随中性盐和碱性盐浓度的提高呈相似的下降特征,碱性盐胁迫条件下的降低幅度显著大于中性盐胁迫,且随处理时间的增加,中性盐和碱性盐处理下苦楝幼苗的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显著降低.随着盐浓度的提高,苦楝的叶绿素含量呈现下降趋势,200 mmol·L-1盐胁迫对叶绿素含量影响较小,400、600 mmol·L-1盐胁迫均对叶绿素含量有显著影响.600 mmol·L-1碱性盐胁迫条件下,苦楝叶片相对电导率和饱和水分亏缺最高,显著高于其余处理.同等浓度下,碱性盐胁迫的苦楝叶片相对电导率和饱和水分亏缺显著高于中性盐胁迫处理.综上结果认为,苦楝具有一定的耐盐碱能力,碱性盐比中性盐对苦楝幼苗的影响更大.
    • 张远兰; 胡鑫; 郁万文; 国靖; 蔡金峰; 曹福亮; 汪贵斌
    • 摘要: [目的]探究不同浓度中性盐或碱性盐处理对苦楝幼苗渗透调节特性和离子分配的影响,以了解苦楝在幼苗生长阶段对盐碱胁迫的响应.[方法]以1年生苦楝Melia azedarach实生苗为材料,通过设置中性盐Na2SO4和碱性盐Na2CO33个浓度(200、400和600 mmol·L-1)处理40 d,研究苦楝渗透调节物质含量、抗氧化酶活性及离子分布的差异.[结果]苦楝叶片游离脯氨酸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在低盐浓度(200 mmol·L-1)随时间延长呈递增趋势,在中、高盐浓度(400和600 mmol·L-1)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可溶性糖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酶活性和过氧化物酶(POD)酶活性在3种盐浓度均是随时间延长呈先升后降的趋势,且碱性盐对苦楝幼苗可溶性糖含量和酶活性的影响更大.盐胁迫下苦楝根、茎和叶中Na+含量均随盐浓度的升高而上升,Na+在各器官中的分布总体上呈叶>茎>根的趋势.200 mmol·L-1浓度中性盐处理促进了苦楝根和叶中K+的积累,在400和600 mmol·L-1浓度下,两种盐对根和叶中K+的积累均起到显著的抑制作用,碱性盐比中性盐的抑制作用更强.苦楝根、茎和叶中K+/Na+整体上随盐浓度的升高而呈下降的趋势,且盐浓度越高,下降程度越大.[结论]苦楝幼苗遭受盐胁迫时,渗透调节起重要作用,碱性盐对苦楝幼苗的影响大于中性盐,苦楝具有一定的耐盐碱能力,可作为低盐土壤环境改良树种引种栽培.
    • 马少伟; 刘志发; 林石狮
    • 摘要: 指出了在华南区的南岭保护地内,如利用优良的乡土引鸟植物苦楝(Melia azedarach)可在短期内构建有效吸引野生鸟类如红耳鹎(Pycnonotus jocosus)、白头鹎(Pycnonotus sinensis)、红嘴蓝鹊(Urocissa erythrorhyncha)、黑脸噪鹛(Garrulax perspicillatus)等的生态景观,定点观察和长期观察积累的数据显示该树种在果期特别是秋冬季的挂果期有良好的引鸟效果,花也具有良好的引蝶、招蜂效果.为此,进一步对苦楝的栽培管护技术、整体景观构建等提出了建议.
    • 欧斌; 朱江华; 韩璐; 李畅; 李远章; 徐晨; 郭庭铣; 崔子佳
    • 摘要: 在不同环境下的生态适应过程中,树种会受自然条件的影响,不同种源表现出不同的生长形态和生理特性.为了选择出适宜于江西省的苦楝优良种源,对40个苦楝种源的4年生幼林树高、胸径和材积生长进行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1)苦楝不同种源之间的树高、胸径和材积生长量均存在极显著性差异,苦楝种源群体树高、胸径、材积总均值分别为:3.38 m、3.66 cm、0.0028 m3;35号种源(广东增城种源)树高、胸径生长量最大,其树高平均生长量为4.00 m,大于群体总均值18.34%,胸径平均生长量为4.63 cm,大于群体总均值26.50%;7号种源(广西博白种源)的材积生长量最大,为0.0056 m3,大于群体总均值100%;2)对40个苦楝种源的树高和胸径指标进行聚类,将参试材料分为4类,其优劣顺序为:类群Ⅲ>类群Ⅳ>类群Ⅱ>类群Ⅰ;3)7号(广西博白)、9号(广西容县)、10号(赣州南康三江)、14号(广西北流)、29号(宜春袁州)、35号(广东增城)等6个苦楝种源,其种源试验林生长整体显著优于CK1(章贡蟠龙种源)和CK2(大余种源),具有明显的速生性,可初步作为优良种源,供江西地区及其种源所在地苦楝造林用种.
    • 买光; 李占臻; 安加俊; 贾红勋; 白波; 尚红梅
    • 摘要: 苦楝是我国传统的药用植物,其味苦、性寒、归肝、有毒,具有清热燥湿、杀虫止痒、行气止痛、疗癣的功效.以苦楝皮为材料,提取温度60°C,料液比(质量∶体积)1∶9,提取时间80 min,提取4次苦楝皮有效成分,测定其对奶畜乳房炎常见致病菌性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结果 显示,苦楝皮提取物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均有良好的抑菌、杀菌效果,其MIC、MBC分别是30 mg/ml、15 mg/ml.
    • 欧斌; 朱江华; 韩璐; 李畅; 李远章; 徐晨; 郭庭铣; 崔子佳
    • 摘要: 在不同环境下的生态适应过程中,树种会受自然条件的影响,不同种源表现出不同的生长形态和生理特性。为了选择出适宜于江西省的苦楝优良种源,对40个苦楝种源的4年生幼林树高、胸径和材积生长进行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1)苦楝不同种源之间的树高、胸径和材积生长量均存在极显著性差异,苦楝种源群体树高、胸径、材积总均值分别为:3.38 m、3.66 cm、0.0028 m3;35号种源(广东增城种源)树高、胸径生长量最大,其树高平均生长量为4.00 m,大于群体总均值18.34%,胸径平均生长量为4.63 cm,大于群体总均值26.50%;7号种源(广西博白种源)的材积生长量最大,为0.0056 m3,大于群体总均值100%;2)对40个苦楝种源的树高和胸径指标进行聚类,将参试材料分为4类,其优劣顺序为:类群Ⅲ>类群Ⅳ>类群Ⅱ>类群Ⅰ;3)7号(广西博白)、9号(广西容县)、10号(赣州南康三江)、14号(广西北流)、29号(宜春袁州)、35号(广东增城)等6个苦楝种源,其种源试验林生长整体显著优于CK1(章贡蟠龙种源)和CK2(大余种源),具有明显的速生性,可初步作为优良种源,供江西地区及其种源所在地苦楝造林用种。
    • 姜秀芹
    • 摘要: 苦楝作为优良乡土树种,发展前景十分广阔.本文从育苗、栽植、抚育管理和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对苦楝大苗培育技术做了详细介绍,以期为广大种植者提供技术参考.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