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育成品种

育成品种

育成品种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185篇,主要集中在农作物、园艺、农学(农艺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80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29552篇;相关期刊114种,包括中国种业、种子科技、种子世界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中国玉米品种科技论坛、第二届中国苜蓿发展大会暨牧草种子、机械、产品展示会、全国作物遗传育种学术研讨会等;育成品种的相关文献由461位作者贡献,包括邱丽娟、常汝镇、熊冬金等。

育成品种—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80 占比:0.61%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29552 占比:99.38%

总计:29735篇

育成品种—发文趋势图

育成品种

-研究学者

  • 邱丽娟
  • 常汝镇
  • 熊冬金
  • 赵团结
  • 吕祝章
  • 盖钧镒
  • 关荣霞
  • 刘杰
  • 张博
  • 何虎翼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刘嘉霖; 谢慧敏; 张峥; 杨柏云; 罗火林; 龚贵如; 熊冬金
    • 摘要: 研究大豆育成品种遗传多样性及群体结构对大豆遗传改良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利用99个与大豆QTL性状相关的SSR标记,对黄淮海和南方产区的105份大豆育成品种进行遗传多样性和群体结构分析。结果表明:99个位点共检测出1142个等位标记,每个位点变异范围为5~24个,平均每个位点11.54个等位变异。按品种育成时期将群体划分为4个亚群,亚群内Nei’s基因多样性范围0.628~0.839,平均0.774。多态性信息含量范围0.562~0.820,平均0.742。亚群间Nei’s遗传距离范围0.387~0.197,平均0.297。分子方差分析表明大豆材料99%为亚群内变异,仅1%为亚群间变异,说明不同时期内大豆材料之间交流频繁。主坐标分析的三个主成分分别解释了4.12%、3.61%和2.90%的总变异。UPGMA聚类和群体遗传结构分析都将大豆材料划分为3个类群,且结果高度一致,而且与大豆育成品种在主要家族系谱中代数及各时期亚群的遗传基础相关。大豆育成品种遗传多样性水平具有一定的时期特征,其总体水平呈递增趋势。
    • 李春; 段迎辉; 琚铭; 苗红梅; 杜华; 张海洋
    • 摘要: 为了深入分析芝麻育成品种的多样性,挖掘优异等位基因位点,加快芝麻分子育种进程,以705份芝麻种质资源材料(95份我国育成芝麻品种、405份国内地方种、205份国外种质)基因组数据为基础,开展了芝麻育成品种和地方种间分子多样性的比较分析。通过分析,获得了12704个普遍存在的SNP/InDel变异位点,通过比较95份育成品种和405份地方种间的核苷酸多样性差异,发现育成品种的核苷酸多样性指数平均为0.158,较地方种(0.246)显著降低。进一步通过模拟置换检验发现,在95个育成品种中,共有2483个位点的遗传多样性较地方种显著降低,115个位点的多样性显著升高;同时,以遗传分化系数Fst为参数,筛选出在育成品种与地方种群体之间表现出显著分化的变异位点1290个。通过结果的交集分析,获得了在群体间显著分化且遗传多样性在育成品种内显著提升的变异位点80个,其中,具有强突变效应的变异位点14个。结合基因组信息分析发现,位点Chr2:8176782和Chr10:3441593分别位于2个抗病相关基因(C_2_2.176和C37.81)内,且在育成品种中的基因频率较地方种分别提高了12.93倍和3.44倍。上述研究结果表明,某些位点在芝麻育成品种与地方种间发生了显著的多样性变异,而这种改变可能与育成品种优良性状的形成有着密切关系。
    • 王斌; 赵利; 侯静静
    • 摘要: 本研究测定了我国亚麻育成品种的主要品质性状,通过对我国亚麻育成品种品质性状进行综合评价与分析,为我国亚麻品质育种提供参考。结果表明:127份亚麻育成品种粗脂肪质量分数在34.86%~42.19%之间,平均37.22%;亚麻酸质量分数在39.8%~59%之间,平均49.04%;木酚素含量在5.34~10.99 mg/g之间,平均8.84 mg/g。品质性状变异系数在3.62%~14.62%之间,其中变异系数最大的是硬脂酸和木酚素,变异系数大于10%;最小的是粗脂肪,为3.62%。相关分析表明,粗脂肪含量与木酚素、亚油酸极显著正相关,与棕榈酸极显著负相关,与油酸显著负相关,与亚麻酸和硬脂酸负相关;木酚素与棕榈酸、硬脂酸极显著正相关,与亚油酸极显著负相关,与亚麻酸、油酸负相关;亚麻酸与硬脂酸、油酸、棕榈酸极显著负相关。聚类分析把127份亚麻育成品种划分为4类,第Ⅰ类油酸含量最高,亚麻酸含量最低;第Ⅱ类木酚素含量最高,粗脂肪、亚油酸含量最低;第Ⅲ类粗脂肪、亚麻酸含量最高,油酸、棕榈酸含量最低;第Ⅳ类亚油酸含量最高,木酚素、硬脂酸含量最低。
    • 本刊通讯员
    • 摘要: 本刊讯四川大力推进种业振兴创新攻关,深入实施农作物及畜禽育种攻关计划。省农科院牵头承担的“十四五”油料育种攻关项目取得显著成效。一是品种选育取得新突破。育成油菜、花生、大豆12个新品种通过国、省审定(登记)。高产高油高抗等优良性状聚合的川油81、川油83油菜,较对照德油6号增产近20%;含油率近50%,较“十三五”育成品种高3-5%。高油酸、高含油量、高产聚合的天府36花生油酸含量达78.60%,较国家标准高3.6%,较对照天府22亩产提高6.7%。二是育种材料创制取得新成效。
    • 吴昊; 任宏达; 刘仲阳
    • 摘要: 分析2000-2020年山东省审定大豆品种特征特性和产量的演变,为高产、优质多抗、高蛋白大豆品种的选育提供理论参考。2000-2020年山东省共审定58个大豆品种,分析了育成品种的年度分布、育成品种的主体类型,并利用变异系数、相关性分析等方法,分析了株高、单株粒数、有效分枝数、主茎节数、百粒重、生育期、蛋白质含量和脂肪含量的演变以及与产量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2000-2020年山东省审定的大豆品种主要由科研院所和民营企业选育,产量呈现出稳步提高的趋势,单株粒数和百粒重呈上升趋势,而株高呈现降低趋势,但品质性状变化较小,产量与单株粒数和百粒重呈正相关。今后山东省大豆育种的目标应在追求高产的同时将品质性状协同改良。
    • 刘鑫颖; 冯策婷; 杨晨; 高金琰; 罗乐; 潘会堂; 张启翔; 于超
    • 摘要: 月季是重要的观赏花卉之一,全世界月季品种已超过35000个,而带花斑月季品种在近几年才在国内兴起,因此关于其育成品种的相关报道较少。带花斑月季的花朵中心有固定形态的色斑,且色斑区颜色深于非色斑区,具有花量多、花期长、色彩组合丰富、可重复盛开等优点,并且花色随时间的推进而逐渐发生由深到浅的改变。由此可见,带花斑月季作为一类新颖的种质资源,具有很高的开发研究价值。本文通过搜索国内外各大网站,统计目前世界范围内带花斑月季品种,共收集83个品种的育种信息,将收集的信息制作为图、表,绘制以主要品种为亲本的育成品种系谱图,并按照时间节点介绍国内外带花斑月季品种的育种历程,以全面总结带花斑月季品种的育种成果。此外,本文对带花斑月季育种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 摘要: 张家口市农业科学院园林花卉研究所从事花卉研究30余年,育成品种6个,获河北省山区创业三等奖2项,张家口市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培育大丽花、仙客来等盆花多次获得国内外园艺博览会金奖。现有各类大丽花资源220余份,努力打造地方特色鲜明、科研与服务并举的花卉研究机构。
    • 云锦凤
    • 摘要: 草原3号杂花苜蓿(Medicago varia Martin.cv.Caoyuan No.3)是由内蒙古农业大学与内蒙古乌拉特草籽场合作选育而成。2002年经全国牧草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登记为育成品种,品种登记号243。育种者为云锦凤、董志魁、米福贵、云岚、王桂花。该品种是从草原2号杂花苜蓿群体中采用集团选择结合分系隔离繁殖法育成的新品种。
    • 王章英; 唐朝臣; 江炳志; 张湘博; 房伯平
    • 摘要: [目的]了解广东甘薯育成品种遗传背景与品种间亲缘关系,为甘薯育种亲本选择和杂交组合有效配制提供参考.[方法]利用1978—2016年广东省育成的通过国家鉴(认)定或省审定的57个甘薯品种基本信息,分析广东省育成甘薯品种基本概况、亲本来源、系谱关系及衍生品种情况.[结果]广东甘薯育成品种主要利用品种间定向杂交(59.6%)或集团杂交(29.8%)选育而成,育成品种类型以鲜食型和鲜食兼用型为主、占86.0%;57个甘薯育成品种溯源直接亲本61个,原始亲本42个,其中禺北白、湛薯75-57、普薯3号和新竹头作为原始亲本,使用频数较高,衍生品种数14个以上;广东省甘薯育成品种系谱主要以地方品种或早期广东省本地育成种及其衍生品种为骨干组成,可划分为4个脉系:湛薯75-57脉系、广揭脉系、广普脉系和其他脉系;广东育成品种作为直接亲本已先后培育出50个甘薯新品种在生产上推广应用.[结论]广东甘薯育成品种所用亲本呈现明显的"广东特色",遗传基础较窄,为扩大甘薯品种遗传基础,在广泛引进收集国内外优异甘薯种质资源拓宽亲本的同时,亟需对甘薯种质资源尤其是地方品种资源进行精准鉴评以挖掘优异种质,培育优质亲本.
    • 摘要: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小麦基因资源发掘与利用创新团队揭示了过去70年我国小麦育成品种基因组重塑和优化的过程,发现小麦3个亚基因组间存在显著的育种选择非对称性,提出基于跨着丝粒区形成的大的单倍型区段优劣评估品种(品系)育种价值的策略。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分子植物》上。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