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石英脉型

石英脉型

石英脉型的相关文献在1978年到2022年内共计255篇,主要集中在地质学、矿业工程、冶金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31篇、会议论文13篇、专利文献944323篇;相关期刊96种,包括中国地质、地球学报、矿床地质等; 相关会议12种,包括第十三届全国矿床会议、第五届全国应用地球化学学术会议、第三届全国应用地球化学学术会议等;石英脉型的相关文献由722位作者贡献,包括祝新友、王艳丽、程细音等。

石英脉型—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31 占比:0.02%

会议论文>

论文:13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944323 占比:99.97%

总计:944567篇

石英脉型—发文趋势图

石英脉型

-研究学者

  • 祝新友
  • 王艳丽
  • 程细音
  • 李顺庭
  • 王可勇
  • 傅其斌
  • 王京彬
  • 朱永峰
  • 佘宏全
  • 毛景文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曹月明; 郝悠酉; 张凯熙; 葛阳阳
    • 摘要: 河北承德某含黄铁矿石英脉型金矿石,金品位为10.4 g/t,黄铁矿是主要的载金矿物,金的嵌布粒度大小不等。经过探索试验确定该矿石适宜采用单一浮选工艺流程,选矿试验结果表明:在磨矿细度-0.074 mm含量占59.44%条件下,以碳酸钠为pH值调整剂、丁基黄药为捕收剂,经一次粗选、一次精选、两次扫选,可获得精矿金品位179.21 g/t、回收率96.47%,尾矿金品位0.39 g/t,实现了该金矿资源的高效利用。
    • 刘旭; 戢兴忠; 李源洪; 张石竹; 袁青松
    • 摘要: 平秋金矿为黔东南地区一个重要的石英脉型-蚀变岩型矿化共存的金矿床。其中,在石英脉型矿化阶段,早期为石英-金属硫化物脉体,晚期为纯净的石英脉体。流体包裹体研究结果显示,早期石英中富含气-液两相及富CO_(2)包裹体,晚期石英中富含气-液两相及纯液相包裹体。显微测温结果显示,早期流体具有中高温(280°C~340°C)、低盐度w(NaCleq)(4%~6%)、低密度流体(0.72~0.79 g/cm^(3))特征,且富含CO_(2);晚期流体具有中低温(160°C~200°C)、低盐度w(NaCleq)(1%~4%)、低密度(0.84~0.96 g/cm^(3))特征,且不含CO_(2)。结合前期的研究成果认为,在构造运动的作用下,温度的降低、CO_(2)的出溶是平秋金矿床石英脉型金矿成矿的主要原因。
    • 陈军; 吉彦冰; 杜丽娟; 陈健; 吴龙; 黄智龙; 杨瑞东; 吴涛; 向震中
    • 摘要: 黔东南金成矿区位于江南造山带金成矿省的西南端,成矿条件优越。坑头金矿床是黔东南金成矿区的一个中型矿床,在其深部找矿中,发现除石英脉型矿体外,还存在蚀变岩型矿体。然而,这种蚀变岩型矿体的构造形态、蚀变类型、与石英脉型矿体之间关系和金的赋存状态尚不清楚。本研究与当前的勘查工作紧密结合,围绕石英脉型矿体和新发现的蚀变岩型矿体为研究切入点,借助微区分析技术(扫描电镜和电子探针)进行系统的“流体-蚀变-成矿”研究。蚀变矿物金红石矿物化学显示为热液成因,具有典型造山型金矿床的金红石标型特征。围岩的沉积-成岩过程(包括低级变质作用过程),主要形成了草莓状黄铁矿和含铁碳酸盐岩,为后期含金硫化物(黄铁矿和毒砂)的形成提供物质基础(如Fe)。金的成矿富集过程主要经历了绢云母+毒砂+黄铁矿+石英(Ser+Apy+Py+Qtz)阶段、黄铁矿+毒砂+石英(Py+Apy+Qtz)阶段和自然金+石英(Au~0+Qtz)阶段。在Ser+Apy+Py+Qtz阶段,主要表现为含矿流体与围岩的初级交代,形成大量浸染状黄铁矿+毒砂的硫化带;Py+Apy+Qtz阶段主要为流体沿着剪切带再交代,形成蚀变岩型矿体;Au~0+Qtz阶段主要表现为含金石英大脉的形成。金的赋存状态研究显示,蚀变岩矿体中Au以他形显微-次显微自然金赋存在蚀变岩硫化物裂隙中,或以化学结合态方式赋存在黄铁矿和毒砂中(后者占主导)。在晚期Au~0+Qtz阶段,自然金呈自形、粗粒(~0.5 mm)赋存在石英脉中。综合研究认为,多期构造(流体)交代导致的溶解-再沉淀可能是坑头金富集成矿主要原因之一。
    • 崔春萌; 葛保京; 陈克成; 范国栋
    • 摘要: 沙沟—龙门银矿床位于华北克拉通南缘熊耳山地区。近年来找金取得新突破,通过总结沙沟—龙门银矿的矿床地质特征、新发现金矿体岩性特征,初步得出沙沟金矿类型为石英脉型,构造控矿,不受围岩岩性制约。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控矿构造的应变分析、矿石结构分析,认为沙沟金矿发育于挤压背景下的剪切带中,形成时间早于银铅锌矿,可划分为两个成矿阶段:石英-黄铁矿化-铬云母化阶段(含金)和石英-铁白云石(少量)阶段,分别对应于控矿剪切带由剪-压向剪-张的演化过程。银铅锌矿化形成于后期拉张充填,也可划分为两个成矿阶段:石英-铁白云石(大量)阶段和石英-铅锌银-黄铁矿矿化阶段,断裂性质表现为张性。龙门矿区新发现的缓倾斜金矿类型为构造蚀变岩型,对比同构造单元的槐树坪金矿(大型金矿),地质特征相似度高,构造产状特征吻合,矿化蚀变类型一致。可将典型的缓构造、钾化、黄铁绢英岩化、网脉状细小石英脉作为寻找该类型金矿的找矿标志。
    • 李世勇; 李杰; 宋明春; 丁正江; 周明岭; 范家盟; 解天赐; 刘向东; 王斌; 张亮亮; 杨真亮
    • 摘要: 位于华北克拉通东南缘的胶东地区深部找矿取得重大突破,已成为全球第三大金成矿区。玲珑金矿田是胶东石英脉型金矿的典型产地,也是我国最早勘查开发金矿的地区之一,近年来在该区深部探明的蚀变岩型金矿资源量已超过以往探明的石英脉型金矿。但对深部矿体的空间分布以及石英脉型与蚀变岩型金矿的关系还缺乏系统的认识。本文较详细分析了玲珑金矿田的矿床特征及深部变化,综述了矿床地球化学特征和成矿时代的研究成果,探讨了断裂与成矿的关系、石英脉型金矿与蚀变岩型金矿的关系和矿床成因机制。研究发现,蚀变岩型金矿受总体缓倾斜的主断裂控制,石英脉型金矿赋存于主断裂下盘的陡倾张裂隙中。以往认为的多个蚀变岩型矿床实际是同一个金资源量近600 t的巨型金矿床,矿床在垂向2500 m范围内形成3个矿化富集带。其Ⅰ-2号主矿体埋深44~2333 m,控制最大走向长4750 m,最大倾斜深2430 m,矿体平均厚度11.50 m,矿石平均品位3.15 g/t。综合前人研究结果认为:金矿化发生于约120 Ma。成矿流体为中—高温、低盐度、还原条件HO-CO-NaCl±CH体系热液,H-O同位素组成大部分投点于岩浆水与大气降水线之间,矿石的S、Pb同位素特征与赋矿围岩相似,成矿物质主要来自于下地壳,有少量幔源组分贡献。研究发现,大型蚀变岩型金矿体主要赋存于断裂倾角变化部位构成阶梯成矿模式,其原因是断裂倾角变化引起流体压力波动造成金质沉淀;石英脉型和蚀变岩型金矿的矿体特征有明显区别,后者矿体倾角缓、规模大,矿石平均品位低,矿石中金属硫化物含量少(平均S含量约是前者的1/3),金矿物粒度细,金矿物的赋存状态以晶隙金为主(前者主要为包体金);二者的地球化学特征略有差异,后者成矿期的流体包裹体类型较为单一、盐度和温度相对较低,石英脉型矿石的H-O同位素投点位置更接近于岩浆水,蚀变岩型金矿偏向于大气降水,石英脉型矿石的S同位素特征与胶东岩群相似,而蚀变岩型矿石的S同位素特征与晚中生代岩浆岩更接近。这些差异说明,石英脉型和蚀变岩型金矿是同一成矿事件不同成矿方式和不同构造位置的产物。综合分析认为,胶东地区的大规模壳幔混合源岩浆活动,为成矿流体活动提供了热动力条件、运移通道和部分流体来源;岩浆快速隆升引发地壳浅部产生拆离断层和相关张裂构造,为流体聚集、成矿提供了有利空间。
    • 裴进云; 刘飚; 宁建国; 宗琪; 谭富诚
    • 摘要: 山西省岩浆热液型矿床主要形成于中生代,与燕山期岩浆活动关系密切,在东部灵丘地区发育多个与次火山岩有关的铜铅锌银矿,近年来在吕梁山地区离石断裂东部也发现了多处钨铜多金属矿化,其中秦家崖钨铜矿床是工作程度最高、规模最大的矿床。本文在野外工作的基础上,对矿床地质、矿物组合、物化探异常体特征与成矿规律进行分析,研究认为:(1)钨矿体主要赋存于NE走向F_(1)断层破碎带中,矿体类型以石英脉型为主,另有少量蚀变岩型,矿物组合为黑钨矿+白钨矿+黄铜矿+黄铁矿,热液蚀变以硅化与绢云母化为主;(2)断裂破碎带中发育多条与矿体关系密切的长英质岩脉,激电测深剖面指示深部(~1000 m)存在隐伏的岩体;(3)秦家崖一带已发现的钨铜矿脉仍处于浅部细脉带,物探剖面揭示矿脉走向与延深位置均有高阻、中低极化的物探异常,指示矿体延深稳定,化探剖面与钻孔岩心元素组成证实矿体附近Cu、W异常明显,同时伴有Au、Mo异常,可作为找矿指标。综合分析认为,秦家崖钨铜矿床是与花岗岩类侵入有关的中、高温热液脉型矿床,进一步进行深边部勘查工作有望在研究区实现钨、铜、钼的找矿突破。
    • 张金学; 罗太旭; 罗应华; 杨艾坤; 史国彪; 杨从龙
    • 摘要: 矿集区矿(化)体主要赋存于总体向东倾斜的近南北向断裂破碎带或层间破碎带内,根据石英脉型钨矿化脉体的发现,以复合成矿系统理论为指导,探索与矽卡岩有关的中酸性岩体成矿系统。中三叠世随着古特提斯洋关闭,在东西向挤压的背景下形成与褶皱相伴的层间容矿断层系统和沟通深部导矿构造系统。早白垩世中特提斯洋壳俯冲→板片断离叠加于保山被动陆缘沉积建造之上,复合成矿作用形成保山–镇康与隐伏中酸性岩浆岩有关的远程矽卡岩–岩浆热液脉型Pb-Zn多金属矿床。矿集区具有“多层楼”式垂直分带性构造控矿特征,稳定同位素研究显示区内成矿流体起源于岩浆热液,新发现的产于核桃坪复背斜石英斑岩脉下接触带的石英脉型钨矿(化)脉体,为中–酸性岩体的远程前锋脉体引起,一定程度佐证矿集区存在寻找与隐伏中酸性岩体相关的岩浆热液型W-Sn多金属矿床(体)潜力。
    • 于少川
    • 摘要: 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及岩矿鉴定,结合多元素分析、物相分析、矿物组成测定、钨元素嵌布粒度测定、主矿物单体解离度测定等赋存状态及其分布规律,通过工艺矿物学研究可知,瑶岭周边矿区钨矿石属于石英脉型钨矿石。
    • 保广普; 张林; 张海龙
    • 摘要: 赛什腾金矿位于青海省海西州冷湖镇,是复合内生石英脉型金矿床.赛什腾金矿赋存于加里东期石英脉及其接触带和剪切蚀变带中,具有石英脉集中发育、矿化集中、金含量高、水系异常套合好的特征.处在同一构造单元(柴达木北缘结合带)和同一成矿亚带(赛什腾山-阿尔茨托山同-成矿亚带)中的滩涧山蚀变岩型金矿、野骆驼泉构造蚀变岩型-石英脉型金矿床、红柳沟石英脉型金矿床和赛什腾复合内生石英脉型金矿在不同成矿时代、不同位置形成不同类型的金矿床.通过对比研究该地区金矿床的特征,对总结成矿规律和综合找矿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 付海滨; 裴科; 黎升斌; 张祚竟
    • 摘要: 包金山金矿位于湘中成矿区的北东部,白马山-龙山东西向构造带和紫云山-沩山北西向复背斜带的重合位置.矿区内的矿体分布受一条近东西向构造控制,矿体多赋存于构造上盘的蚀变破碎带中.通过对于矿区的矿体地质规律进行深入的研究,认为浅部以石英脉型矿体为主,呈管柱状往深部侧伏,深部为破碎蚀变岩型金矿体.包金山矿床是一个多期次岩浆热液活动和构造活动叠加形成的矿床,构造控矿特征非常明显.文章对矿体地质特征进行分析研究,总结矿体成矿规律.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