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煤矿瓦斯

煤矿瓦斯

煤矿瓦斯的相关文献在1979年到2023年内共计2328篇,主要集中在矿业工程、工业经济、安全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03篇、会议论文171篇、专利文献48799篇;相关期刊383种,包括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煤矿安全、煤炭工程等; 相关会议82种,包括2015年安徽省煤炭学会通风安全专业委员会七届一次学术交流会、陕西省煤炭学会2014年学术年会、全国煤矿瓦斯抽采利用与通风安全技术现场会等;煤矿瓦斯的相关文献由4310位作者贡献,包括林柏泉、李云、其他发明人请求不公开姓名等。

煤矿瓦斯—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03 占比:2.01%

会议论文>

论文:171 占比:0.34%

专利文献>

论文:48799 占比:97.65%

总计:49973篇

煤矿瓦斯—发文趋势图

煤矿瓦斯

-研究学者

  • 林柏泉
  • 李云
  • 其他发明人请求不公开姓名
  • 刘延保
  • 张庆华
  • 杨利平
  • 赵旭生
  • 周厚权
  • 李子云
  • 杨峰峰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程磊; 张涛; 吴洪申; 王洪琦
    • 摘要: 煤矿日常工作的开展,离不开安全工作的有效保障。煤矿作业大多数以井下作业为主,如果无法保证通风系统的建设、运行质量,势必会影响煤矿工作的整体安全性。近几年来,我国煤矿挖掘工作频繁出现安全事故,煤矿瓦斯通风安全问题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而这需要就现实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找到针对性的解决策略,并通过防范工作的有效落实,规避不良问题的影响,有效保障煤矿作业的安全性。
    • 吕平洋; 毛善君; 侯立; 王双勇; 徐平安; 卯明松
    • 摘要: 针对煤矿瓦斯高效治理数据海量化、系统集成化、管理可视化的特点,提出了建立基于GIS的煤矿瓦斯大数据管理和分析系统的研发思路。在阐述煤矿瓦斯安全管理数据特征的基础上,设计了由基础设施层、业务数据层、服务平台层和应用平台层构成的系统总体框架,研究了时空数据管理、瓦斯风险预测预警、瓦斯安全管理1张图等技术,开发并实现了相应功能,为煤矿瓦斯安全管理提供了重要支撑。
    • 任世华; 谢亚辰; 焦小淼; 谢和平
    • 摘要: 理清煤炭开发过程碳排放特征,是推动煤炭开发过程碳达峰、碳中和的前提和基础。基于煤炭开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清单分析方法,重点从生产用能、瓦斯排放及矿后活动3个环节,建立煤炭开发过程碳排放计算模型,测算煤炭开发过程碳排放量,并分析不同环节碳排放特征,提出煤炭开发过程碳减排技术途径。研究表明:1)生产用能碳排放强度呈下降趋势,由2010年81.5 kg/t,先快速降低到2015年的66.5 kg/t,而后缓慢降低到2020年的65.4 kg/t;2)瓦斯排放(碳排放)强度呈快速下降趋势,由2010年的123.7 kg/t,降低到2020年的67.6 kg/t;3)矿后活动碳排放强度呈缓慢降低趋势,由2010年的21.5 kg/t,逐渐降至2020年的18.0 kg/t。基于碳排放量和排放特征分析,提出了煤炭开发过程实现碳中和的5大技术途径,即大力推广应用煤炭开发节能提效技术,减少煤炭开发过程能源消耗带来的碳排放;持续攻关煤矿瓦斯抽采利用技术,减少煤炭开发过程甲烷排放;加快探索煤炭开发新技术,从原理上改变碳排放特性;有序研发和示范煤矿区煤与新能源耦合利用技术,降低单位产品碳排放强度;尽早谋划煤矿区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固化、封存技术,形成煤炭行业独有的碳中和实现途径。
    • 李高健; 韦金龙; 杨竹军; 赵宝友
    • 摘要: 针对长平矿底抽巷变形大、服役期短和存在潜在冒顶风险等问题,提出了“型钢预应力注浆锚索网喷”综合控制技术。采用现场测试、室内实验方法,明确了底抽巷泥岩的结构特性和强度特性,揭示了裂隙化泥岩底抽巷的失稳机制,基于数值模拟和现场试验结果验证了所提围岩综合控制技术的有效性。结果表明:长平矿3号煤底抽巷泥岩具有结构裂隙化、强度低、易风化、浸水软化、蠕变特性显著的特征;以预应力注浆锚索为核心的“型钢预应力注浆锚索网喷”综合控制技术可较好地控制密集抽采钻孔和浸水软化蠕变耦合扰动下裂隙化泥岩底抽巷的围岩变形,使得底抽巷长期安全服役,有效解决了长平煤矿穿层瓦斯治理和采掘接续紧张问题,保障了工作面的安全高效回采。
    • 李国富; 李超; 霍春秀; 闫志铭; 张典坤; 王朝帅; 王争
    • 摘要: 山西重点煤矿区包括晋城、阳泉、西山、汾西、潞安等矿区,是“十三五”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山西重点煤矿区煤层气与煤炭协调开发示范工程”的主要实施地点。依托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项目资助,研发了煤矿瓦斯梯级利用系列技术,并进行工程示范,引导山西重点煤矿区瓦斯抽采量与利用量由2015年的60.2亿m~3和22.3亿m~3提高至2020年的64.03亿m~3和28.94亿m~3,利用率由37%提升至45%,在保障煤矿安全开采的前提下极大地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梯级利用主要是根据甲烷浓度高低分别加以综合利用,对于甲烷体积分数≥30%的高浓度煤矿瓦斯,可以进行集输后按照效益最大化原则进行发电、民用、工业利用等。对于甲烷体积分数<30%的低浓度瓦斯,依据不同浓度瓦斯利用技术差异性及适应性,将低浓度瓦斯的浓度利用区间划分为4级:甲烷体积分数介于16%~30%的低浓度瓦斯可采用变压吸附技术,提纯后可使甲烷体积分数达到30%以上满足后续民用及集输等要求,该项技术已在晋城矿区成庄矿建设了处理能力为12000 m^(3)/h的示范装置;在有高浓度煤矿瓦斯的矿区也可利用掺混技术直接将甲烷体积分数提高至30%以上进行集输利用。甲烷体积分数介于9%~16%的低浓度瓦斯可采用就地发电技术,转化为电能后可自用或上网,该技术已在晋城矿区赵庄矿、胡底矿、长平矿等建设了示范装置。甲烷体积分数介于6%~9%的低浓度瓦斯可采用直燃技术,转化为热能后进行电、热、冷三联供,该技术已在成庄矿建设了示范装置。甲烷体积分数介于1%~6%的低浓度瓦斯可采用蓄热氧化与掺混技术,同样转化为热能后进行电、热、冷三联供,该技术已在华阳新材料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原阳泉煤业集团)一矿及五矿建设了示范装置。低浓度瓦斯梯级利用技术虽然在山西重点煤矿区进行了成功示范,但目前仍存在很多技术经济难题,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亟需进行持续攻关并快速提高利用率。
    • 杨鹏飞; 赵迎春; 黄岚; 曾维刚
    • 摘要: 煤层气(煤矿瓦斯)计量是煤层气(煤矿瓦斯)抽采和通风瓦斯排放的重要环节,直接关系到甲烷的利用和排放。计量标准的完善与否决定了计量的准确度和精确度。本文对我国煤层气(煤矿瓦斯)计量标准体系现状进行研究,找出存在的问题,提出煤层气(煤矿瓦斯)抽采和通风瓦斯排放计量标准制定建议,有利于准确摸清我国煤炭领域甲烷排放量和利用量底数。
    • 史平洋; 华丰
    • 摘要: 阐述煤矿瓦斯的分类及其排放现状,低浓度瓦斯的综合利用模式和发电工艺流程,综合利用项目案例,探讨各种技术方案的优缺点,展望瓦斯综合利用的前景。
    • 金鹏; 李涛
    • 摘要: 文章分别对四类不同浓度的瓦斯利用现状进行相关的阐述和总结。然后针对浓度为39%-99%的低浓度瓦斯得不到有效利用而直接排放,造成温室效应等不良影响,提出相关建议。最后希望加大对低浓度煤矿瓦斯利用技术研究,以促进环境经济协调,缓解我国能源的需求。
    • 武海星
    • 摘要: 一直以来,中国都是产煤大国,每年煤矿开采量与需求量不断上升,但这一生产过程中存在较多风险,煤矿安全问题也是人们关注的重点。基于此,以瓦斯监控系统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无线传感网的分析,分别从硬件设计、软件设计两方面阐述瓦斯监控系统的相关设计,为煤矿瓦斯的监控与治理提供技术支持。
    • 黄炳; 李荣欣; 周松元
    • 摘要: 针对煤矿井下瓦斯抽排钻孔难以精确定位的问题,分析了目前井下常用的钻孔定位方法,讨论了这些方法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空间可视化钻孔投射定位技术;通过详细阐述空间可视化钻孔投射定位技术的技术原理、算法研究、技术特点和技术创新等内容分析了技术上的可行性,利用该技术可以解决不同区域防突措施瓦斯抽排钻孔的开孔位置、倾角和方位角的快速标定问题;通过在钻场空间投射红外可见光,可以实现对多个钻孔一次投射、全部标定,能有效避免传统钻孔标定方法因人工计算和放线带来的误差,大大节约钻场钻孔的开孔定位时间.研究结果表明:煤矿井下空间可视化钻孔投射定位技术标定1个钻场的时间一般不超过30 min,比传统方法在时效上提高80%以上.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