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两淮

两淮

两淮的相关文献在1959年到2022年内共计113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史、信息与知识传播、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3篇、专利文献129935篇;相关期刊72种,包括江淮论坛、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安徽史学等; 两淮的相关文献由109位作者贡献,包括方裕谨、倪玉平、吴海波等。

两淮—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13 占比:0.09%

专利文献>

论文:129935 占比:99.91%

总计:130048篇

两淮—发文趋势图

两淮

-研究学者

  • 方裕谨
  • 倪玉平
  • 吴海波
  • 陈锋
  • 刘坤新
  • 叶志如
  • 吕小琴
  • 曹爱生
  • 李传江
  • 李克毅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刘志青
    • 摘要: 1946年夏,国民党军占领淮南淮北之后,企图占领淮阴县淮安县(今属淮安市淮阴区、淮安区),进而占领整个苏北地区,切断华中野战军向北撤退之路。由于对国民党军作战企图判断不准确,山东野战军作战计划调整缓慢,失去战场主动权。危急之下,华中野战军主力仓促北上,也未能保住两淮
    • 颜萍
    • 摘要: 泰坝是明洪武年间分筑在泰州北门城外草河、稻河上的东坝与西坝,二坝相距不远,为阻挡江水灌涌、减少里下河水患之设,往来客货船只到此须翻坝换船前行。历史上,两淮地区一直是重要的海盐产地。清初两淮有三十处盐场,其中泰州辖富安、安丰、梁垛、东台、何垛、丁溪、草堰、小海、角斜、栟茶十场,是国家盐税的纳税大户。泰坝筑成后,泰州所产之盐往来运销均要经过此处,因而成为重要的盐运集散地,到清代更是盛极一时。中国古代盐、茶等物资的产销由官方控制,民间禁止私下买卖,但因为利益的诱惑,从盐场偷贩私盐现象屡禁不止。明朝初年,原驻泰州的两淮都转盐运使司迁往扬州,泰州盐引批验所也同时迁往仪征,这两处盐务机构的迁出,对泰州盐务的管理及秩序整顿实为不利。
    • 刘炜; 张韶华; 沈玮
    • 摘要: 安庆地处皖西南地区,属宋代两淮战区,是连接鄂、皖、赣、苏四地的重要节点,为水陆运输的咽喉之地.结合历史背景、地理区位、自然条件等因素分析,研究安庆古城布局选址、发展变迁、城镇空间格局、内部街巷空间构架、城内建筑的特点,探讨其空间形态特征,挖掘其文化历史价值.
    • 刘国章
    • 摘要: 两炮"惊亮"淮安城,这话像似天方夜谭。其实,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亊。1948年11月底,当淮海战役正在决战的时候,国民党第四军派兵增援至淮安,军部率两个团驻淮城。为了配合淮海战役,阻止运河沿线国民党军队的增援,我淮海独立旅奉命向"两淮"挺进。12月1日早晨,我独立旅越过沿河,向淮阴城外围的王营、西埧、杨二庄等地运动,并与国民党守城部队交了火。
    • 张星煜
    • 摘要: "两淮"作为一个地理概念在不同历史时期所指代的地区随着时代的变迁时大时小,且政治中心总体上由西向东转移.南宋时期为淮东、淮西两路,元至新中国初大致为地跨淮河南北的苏北沿海地区,解放战争期间又用来指代当时的淮阴和淮安两座城市.如今,安徽省仍用"两淮"来并称淮北市和淮南市及其辖域,而随着"三淮一体"战略的推进和城市的发展,江苏省在官方文件中已停用"两淮"这个名词,"两淮"这个地理概念也就逐渐走入了历史的尘埃之中.
    • 劉園生
    • 摘要: 吴長慶(1833—1884),字筱軒,安徽廬江人,淮軍將領。同治元年(1862)李鴻章初建淮軍。五月督師上海,以守備[1]吴長慶爲前鋒,破賊於新橋[2]。滬防肅清,保遊擊[1],領一營駐金山衛。七月,命吴長慶回皖增募新軍,收編两淮舊有團練,建"慶字兩營"。同年秋,翰林院編修劉秉璋奏調至軍"分任軍事".
    • 夏强
    • 摘要: 掣盐是食盐运销环节的核心,也是多方利益交汇所在.仪真掣盐起初只为控遏私盐,割没折银之后,开始兼有征税的功能.至嘉靖年间,仪真掣盐已经形成了一套复杂的体系,但因盐务官员的腐败而在执行过程中存有掣盐愆期和超掣迭出的弊端.淮南之盐在南京复掣被称为京掣,京掣是景泰年间为辅助仪真掣盐而设,但逐渐变为淮盐销售的瓶颈.万历年间,南北两京关于京掣进行了长期的角力,最终巡盐御史取代南台御史成为京掣的管理者.京掣的变革是明廷立足现实,多方博弈的结果.
    • 徐佩佩
    • 摘要: 清代,政府对食盐的产运销实行严格控制.两淮作为最重要的产盐区,其规费数额巨大,是政府管控的重点.盐规对于清代国家机关运转有着重要作用,用于应付庞杂的行政开支、各项用度、官员养廉银的支付及公共事业建设等.盐商组织和官方的关系基于利益博弈,彼此依赖却又相互牵制.
    • 刘成虎; 荆晓宇
    • 摘要: 明清两代盐税在国家税收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两淮盐税在全国盐课中一直占有很高的比重.因此,对两淮盐税制度的梳理和分析利于进一步廓清盐业史和财政史研究的相关问题.本文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从管理机构、税种变化、税负等方面对两淮盐税制度演变进行阐释,通过对比明清两朝盐税制度,进一步探讨这些变化产生的背景因素及其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等问题,以期为深入研究两淮盐税及其影响提供借鉴.
    • 陈锋
    • 摘要: 清代的湖广地区(湖北、湖南)是淮盐的最大销场,接近两淮食盐总销量的一半,盐课为淮盐的十分之六。而汉口又是转运食盐的重要集散地,从食盐产地运盐至汉口,再由汉口转运湖北、湖南各府州县,路程远,运费重,导致食盐价格高涨,由此出现邻私的侵灌和清廷对食盐成本的控制。承担湖广食盐转运的盐商称为汉口盐商或汉商,汉口盐商虽然没有扬州商人有名,但在淮盐的运销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其对"天下四聚"或"四大名镇"之一的汉口的成名和发展举足轻重。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