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规水稻
常规水稻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2年内共计166篇,主要集中在农作物、农学(农艺学)、农业经济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55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30168篇;相关期刊83种,包括种子、种子科技、种子世界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第八届全国青年土壤暨第三届全国青年植物营养与肥料科学工作者学术讨论会等;常规水稻的相关文献由279位作者贡献,包括刘勇、刘广林、刘歆等。
常规水稻—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30168篇
占比:99.49%
总计:30324篇
常规水稻
-研究学者
- 刘勇
- 刘广林
- 刘歆
- 刘立新
- 刘章勇
- 刘艳芳
- 唐新庆
- 夏俊辉
- 姚海根
- 康水英
- 张建华
- 张志科
- 张惠
- 张鹏
- 施涛
- 曾跃华
- 朱容
- 朱波
- 李建彬
- 李彦刚
- 李忠金
- 李智谋
- 李虎
- 杨仕华
- 杨晓洪
- 杨梅
- 杨百战
- 林荔辉
- 王凯荣
- 王江民
- 白建明
- 程本义
- 程祖锌
- 管俊娇
- 管恩相
- 练格林
- 罗群昌
- 蒋云林
- 蔡华镇
- 谭旭生
- 郭文高
- 陈传华
- 黄昕颖
- 黄清梅
- 龚惠群
- Kazuhiko Kobayashi
- 丁艳锋
- 万吉丽
- 万崇翠
- 万正煌
-
-
赵小甫
-
-
摘要:
随着我国科研资金投入量不断加大,水稻新品种不断增加,这些新品种的出现为水稻种植提供了新的机遇,同时为农民提供了更多选择性.但受水稻种子特性及其他因素的影响,水稻新品种推广工作面临瓶颈,需要农业部门积极发展宏观调控作用,为水稻推广提供有力支持.
-
-
-
-
摘要:
多年生稻是种植一次可连续收获2年(2季)及以上的水稻。多年生稻栽培技术特点为:第一季与常规水稻生产一样,从第二季(或第二年)开始,只需进行田间管理和收获两个生产环节,不需要再购买种子、育秧、犁田耙田、插秧等环节,是一项绿色轻简化水稻生产技术。从产量表现看,一季稻区亩产均超过500千克,产量与当地常规水稻产量相当;两季稻产量,亩产达950~1000千克。云南多年生稻粳稻型适宜海拔1600米以下的稻区、籼稻型适宜海拔1400米以下的稻区种植。
-
-
-
-
摘要:
1技术概述1.1技术基本情况多年生稻技术是种植1次可连续收获多年(季)的稻作生产技术,包括多年生稻品种及耕作栽培技术。其技术特点为:第一季与常规水稻生产一样,从第二季(或第二年)开始,生产只需要田间管理和收获2个生产环节,不需要再买种子、育秧、犁田耙田、栽秧等环节,是一项绿色轻简化水稻生产技术。育成的多年生稻品种是利用长雄野生稻地下茎上的休眠芽实现多年生性,越年稻桩地下茎上休眠芽萌发成苗与种子成苗田间表现相比并无差异,且产量在年度间(季节间)表现基本稳定。
-
-
曾维宾
-
-
摘要:
为了突出水稻无人机水直播机械化生产的经济效益,本文对不同播期水稻发育情况进行分析,研究石墨烯浆料处理对直播水稻产量的影响,分析不同播种方式下的水稻产量。研究表明,中期种植水稻发育较好,成秧率为五优金丝苗成秧率>五优华占>常规稻“三澳占”,杂交水稻抵御气候变化的能力较常规水稻强。株高情况为清水(CK)>10A浆料>10C浆料>10B浆料,直播水稻产量低于机插和抛秧,可能是直播水稻分布不均匀,对其进行改进可促进水稻无人机水直播机械化技术运用及推广。
-
-
杨经良;
罗永明;
李梅;
曾吉珍;
何丽群;
黄金艳
-
-
摘要:
万香红为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和广西万禾种业有限公司选育的香型优质常规稻新品种,2021年通过了广西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1.特征特性。该品种属感温型常规水稻品种,在广西种植,早稻全生育期119天,晚稻全生育期112天。株型适中,长势繁茂,分菜力中等。叶姿直立,剑叶不卷或微卷、后期直立。叶片、叶鞘绿色,柱头白色。小穗无芒。谷粒浅棕色,谷粒长11.1毫米,长宽比为3.9:1。
-
-
-
-
摘要:
本公司为先正达集团旗下中国种子集团有限公司全资分公司,立足于苏、皖,主要从事稻、麦、油等农作物品种的选育、推广工作。中种香糯简介育种者:连云港市农业科学院、中国种子集团有限公司品种来源:连粳05-45/H401特征特性:粳型常规水稻品种。全生育期155.1 d,比对照徐稻3号早熟0.4 d。株高100.6 cm,穗长16 cm,每亩有效穗数22.7万穗,每穗总粒数141.7粒,结实率85.1%,千粒重25.3 g。
-
-
-
-
摘要:
八组数据了解袁隆平的丰功伟绩一袁隆平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科学家。杂交水稻使水稻的单产大幅度提高,多年来的生产实践表明,杂交水稻一般可比常规水稻增长20%左右。二目前我国杂交水稻年种植面积超过2.4亿亩,占水稻总种植面积的57%,产量占水稻总产量的65%。三据统计,杂交水稻每年增产的稻谷,可为中国多养活8000万人口。四2018年9月,袁隆平团队选育的超级杂交水稻,实现了百亩片平均亩产1152.3公斤,刷新了水稻大面积种植产量的世界纪录。
-
-
-
-
摘要:
同学们如果在丰收时节路过水稻田,见到的水稻植株并不会太高,人站在稻田里,水稻的高度通常都在人的腰部以下。现在,我们能看到高度超过2米的巨型水稻了!2021年9月24日,重庆市大足区拾万镇长虹村的15亩巨型稻试验田迎来了第一个收获季。这种巨型稻成熟时的植株平均高度为2米,最高甚至能达到2.25米,是常规水稻高度的两倍!它不但长得高,产量也高,每亩能达到500千克。巨型稻还可用于稻鱼混养、稻虾混养,所以,它的经济价值也比普通水稻高。
-
-
何秀英;
周少川;
刘志霞;
刘传光
-
-
摘要:
常规水稻是广东省水稻的优势和特色,有着辉煌的发展历史,1959年矮化育种的成功引领了农业发展史上的第一次绿色革命.广东省农业科学院率先在全国开展优质稻、超级稻育种,常规水稻育种技术水平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先后育成了广场矮、珍珠矮、广陆矮4号、广解9号、双竹占、青二矮、窄叶青8号、桂朝2号、双桂1号、双桂36、特青2号、珍桂矮1号、七山占、特三矮2号、粤香占、黄华占等23个种植面积超千万亩的常规水稻品种;建立了水稻生态育种理论科学体系,以株型塑造为核心,提出丛化育种、半矮秆早长超高产育种、组群筛选法等育种技术,并取得了丰硕成果,为广东乃至全国粮食生产作出了突出贡献.未来将开展以保障粮食安全、改良食味品质及以满足多元化消费需求为目标的高产稳产、香型丝苗、功能营养及绿色高效的水稻新品种选育研究,发展现代水稻育种理论,应用新技术提高品种选育效率.广东水稻科研在老一辈科学家创造辉煌历史的基础上,当代水稻科研工作者对常规水稻育种肩负着传承与发展的历史使命.
-
-
冯斌;
仇璇;
唐懿莹
-
-
摘要:
浦东新区作为上海市水稻种植大区,在水稻种植面积、技术推广水平、产量等方面均居全市前列.目前,浦东新区的水稻生产正朝着土地集中化、种植规模化的方向发展,但杂交水稻品种亟需进行更新或改良,常规水稻品种的种植需求也正在日益提高,故打响稻米品牌是浦东新区水稻产业化发展的当务之急.同时,为进一步推进浦东新区水稻生产,需顺应市场的变化,及时构建相应的政策和服务体系.
-
-
刘芳;
樊小林;
李天安;
汪强
- 《第八届全国青年土壤暨第三届全国青年植物营养与肥料科学工作者学术讨论会》
| 2002年
-
摘要:
田间条件下通过与常规水稻对比研究了地膜覆盖、稻草覆盖与裸地等旱作处理对水稻生长发育及氮肥利用率的效应.结果表明,常规水稻、地膜覆盖水稻的最大生物量出现在收获期前15天,裸地处理的出现在收获前30天,而地表覆盖稻草处理的出现在收获期.收获期各处理的生物量大小顺序为,地膜覆盖>稻草覆盖>常规水稻>裸地.水稻一生,各个生育期植株含氮量的大小依次为产规水稻>地膜覆盖水稻>稻草覆盖水稻>裸地.地膜覆盖旱作水稻(T12)的分蘖数在整个生育期均明显大于常规水稻其他旱作处理,覆盖旱作水稻的最大分蘖数可高达达24.625,而水田处理仅为18.375.常规水稻前期LAI明显大于旱作,旱作中后期的LAI不仅大于常规水稻的LAI,而且从孕穗到灌浆期,可维持较高的LAI.结果还表明,无论何种处理,对水稻经济产量贡献贡献最大的是有效穗数.覆膜旱作水稻减产的直接原因是经济系数低,而不是生物量小.覆盖旱作处理能明显提高水稻的氮效率比(NER),和氮素利用率(NUE),然而,水田的氮肥利用率却显著大于旱作水稻的氮肥利用率.但是在旱作中,地表覆盖处理能明显增加水稻的氮肥利用率,T12和T13的氮肥利用率分别是T14的的2.65和1.76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