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一种治疗胃食管反流病肝胃郁热证的中药贴敷剂

一种治疗胃食管反流病肝胃郁热证的中药贴敷剂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治疗胃食管反流病肝胃郁热证的中药贴敷剂,由以下重量份数的原料制成:青皮、栀子、枳实、半夏、黄连、生大黄、乳香、没药、降香、沉香、吴茱萸和冰片,方中青皮疏肝理气,栀子苦寒,擅清肝、胃郁热,二者共为君药;枳实疏肝理气,半夏和胃降逆,黄连清胃郁热,大黄导热下行,四者共为臣药;乳香、没药活血止痛,降香、沉香行气止痛,吴茱萸和胃制酸,五药共为佐药;冰片辛香走窜,引药入经,为使药。全方合用共凑疏肝清热、和胃降逆、理气止痛作用。本发明的中药贴敷剂疗效显著,应用方便,安全可靠,患者易于接受,便于临床推广,对于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辨证属于肝胃郁热证的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价值。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12353886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21-02-12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号CN202011407747.0

  • 申请日2020-12-03

  • 分类号A61K36/8888(20060101);A61K9/70(20060101);A61P1/04(20060101);A61K31/045(20060101);

  • 代理机构41137 郑州博派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 代理人荣永辉

  • 地址 450003 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东风路6号

  • 入库时间 2023-06-19 09:54:18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治疗胃食管反流病肝胃郁热证的中药药物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治疗胃食管反流病肝胃郁热证的中药贴敷剂。

背景技术

胃食管反流病以烧心、反酸、胃胀、胃痛为主要表现,是一种临床常见病,是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不适症状和(或)并发症的一种疾病,目前尚无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理想药物,部分重症患者临床常需采用手术等综合治疗措施;同时,还存在现有胃食管反流病的治疗药物费用高、疗程长、部分患者因消化道症状较重口服药物困难、疗效不满意等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治疗胃食管反流病肝胃郁热证的中药贴敷剂,该中药贴敷剂具有疏肝清热、和胃降逆功效,临床有效率在90%以上。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治疗胃食管反流病肝胃郁热证的中药贴敷剂,由以下原料制成:青皮、栀子、枳实、半夏、黄连、生大黄、乳香、没药、降香、沉香、吴茱萸和冰片。

进一步地,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制成:青皮1.5-2.5份、栀子1.5-2.5份、枳实1.5-2.5份、半夏1.0-2.0份、黄连0.5-1.5份、生大黄0.5-1.5份、乳香0.5-1.5份、没药0.5-1.5份、降香0.5-1.5份、沉香0.2-0.8份、吴茱萸0.2-0.8份和冰片0.2-0.8份。

进一步地,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制成:青皮2.0份、栀子2.0份、枳实2.0份、半夏1.5份、黄连1.0份、生大黄1.0份、乳香1.0份、没药1.0份、降香1.0份、沉香0.5份、吴茱萸0.5份和冰片0.5份。

所述治疗胃食管反流病肝胃郁热证的中药贴敷剂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称取所述重量份的原料药,将药材净选,干燥粉碎,过100目筛获得混合药粉;

(2)取用面积为6cm×6cm、厚度为0.3cm的滤纸袋,在每个袋内装入上述的混合粉30g,并经常规消毒后用铝塑复合膜袋密封包装成贴剂;

(3)在步骤(2)所述的贴剂表面加入湿润贴剂的透皮促进剂,即得贴敷剂。

进一步地,步骤(3)中所述的透皮促进剂是0.5%月桂氮卓酮溶液。

本发明的贴敷剂经贴敷给药,所述原料重量每剂每份为10g。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组方依据:针对现有胃食管反流病的治疗药物存在费用高、疗程长、部分患者因消化道症状较重口服药物困难、疗效不满意等问题,发明人根据多年临床经验,并参考大量循证医学资料,研制成中药贴敷剂,经临床研究观察发现该中药贴敷剂具有较好的疏肝泄热、和胃降逆作用。给药途径之所以选择贴敷,正如清代名医吴师机在《理瀹骈文》中所述“外治之理,亦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主要是说外治与内治的道理是相同的,内服的药物也可以通过外用贴敷吸收而发挥作用。

组方分析:方中青皮疏肝理气,栀子苦寒,擅清肝、胃郁热,二者共为君药;枳实疏肝理气,半夏和胃降逆,黄连清胃郁热,大黄导热下行,四者共为臣药;乳香、没药活血止痛,降香、沉香行气止痛,吴茱萸和胃制酸,五药共为佐药;冰片辛香走窜,引药入经,为使药。全方合用共凑疏肝清热、和胃降逆、理气止痛作用。

实验研究证明,中药贴敷剂贴敷膈俞、肝俞、胃俞及神阙穴在胃食管反流病的治疗中具有独特疗效,经过贴敷相应俞穴,一方面药物从皮肤透入吸收发挥疏肝清热、和胃降逆、理气止痛作用,另一方面通过刺激穴位,并从经络作用于肝胆、脾胃,从而起到调整脏腑功能,发挥和胃降逆作用的功效。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中药贴敷剂贴敷膈俞、肝俞、胃俞及神阙穴经皮肤吸收后可直接进入血液,促进血液循环,增强消化功能,有和胃降逆作用,能够促进食管下段及贲门括约肌收缩,加速胃食管反流病康复,克服了部分患者因长期口服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弊端。同时,由于该贴敷剂药源充足,加工制作容易,应用方便,无耐药性及不良反应发生,因而更有利于临床药效的发挥,降低了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用药风险。可见,本发明中药贴敷剂疗效显著,操作简便,安全可靠,患者易于接受,便于临床推广,对于胃食管反流病的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价值。

本发明的中药贴敷剂具有疏肝清热、和胃降逆功效,临床有效率在90%以上。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一种治疗胃食管反流病肝胃郁热证的中药贴敷剂,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制成:青皮1.5份、栀子1.5份、枳实1.5份、半夏1.0份、黄连0.5份、生大黄0.5份、乳香0.5份、没药0.5份、降香0.5份、沉香0.2份、吴茱萸0.2份和冰片0.2份;

其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称取所述重量份的原料药,将药材净选,干燥粉碎,过100目筛;

(2)取用面积为6cm×6cm、厚度为0.3cm的滤纸袋,在每个袋内装入上述的混合粉30g,并经常规消毒后用铝塑复合膜袋密封包装成贴剂;

(3)在步骤(2)所述的贴剂表面加入湿润贴剂的透皮促进剂,即得贴敷剂。

其中,所述的透皮促进剂是0.5%月桂氮卓酮溶液。

本发明的贴敷剂经贴敷给药,所述原料重量每剂每份为10g。

实施例2

一种治疗胃食管反流病肝胃郁热证的中药贴敷剂,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制成:青皮2.0份、栀子2.0份、枳实2.0份、半夏1.5份、黄连1.0份、生大黄1.0份、乳香1.0份、没药1.0份、降香1.0份、沉香0.5份、吴茱萸0.5份和冰片0.5份;

其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称取所述重量份的原料药,将药材净选,干燥粉碎,过100目筛;

(2)取用面积为6cm×6cm、厚度为0.3cm的滤纸袋,在每个袋内装入上述的混合粉30g,并经常规消毒后用铝塑复合膜袋密封包装成贴剂;

(3)在步骤(2)所述的贴剂表面加入湿润贴剂的透皮促进剂,即得贴敷剂。

其中,所述的透皮促进剂是0.5%月桂氮卓酮溶液。

本发明的贴敷剂经贴敷给药,所述原料重量每剂每份为10g。

实施例3

一种治疗胃食管反流病肝胃郁热证的中药贴敷剂,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制成:青皮2.5份、栀子2.5份、枳实2.5份、半夏2.0份、黄连1.5份、生大黄1.5份、乳香1.5份、没药1.5份、降香1.5份、沉香0.8份、吴茱萸0.8份和冰片0.8份。

其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称取所述重量份的原料药,将药材净选,干燥粉碎,过100目筛;

(2)取用面积为6cm×6cm、厚度为0.3cm的滤纸袋,在每个袋内装入上述的混合粉30g,并经常规消毒后用铝塑复合膜袋密封包装成贴剂;

(3)在步骤(2)所述的贴剂表面加入湿润贴剂的透皮促进剂,即得贴敷剂。

其中,所述的透皮促进剂是0.5%月桂氮卓酮溶液。

本发明的贴敷剂经贴敷给药,所述原料重量每剂每份为10g。

实施例4

一种治疗胃食管反流病肝胃郁热证的中药贴敷剂,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制成:青皮1.6份、栀子1.7份、枳实2.5份、半夏1.2份、黄连0.6份、生大黄0.5份、乳香0.6份、没药0.8份、降香1.1份、沉香0.3份、吴茱萸0.6份和冰片0.3份。

其制备方法,同实施例3。

实施例5

一种治疗胃食管反流病肝胃郁热证的中药贴敷剂,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制成:青皮1.8份、栀子2.1份、枳实2.3份、半夏1.3份、黄连0.5份、生大黄0.8份、乳香0.8份、没药1.1份、降香0.8份、沉香0.2份、吴茱萸0.4份和冰片0.4份。

其制备方法,同实施例3。

实施例6

一种治疗胃食管反流病肝胃郁热证的中药贴敷剂,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制成:青皮2.0份、栀子2.4份、枳实2.3份、半夏1.7份、黄连0.9份、生大黄1.2份、乳香1.0份、没药1.1份、降香1.2份、沉香0.4份、吴茱萸0.7份和冰片0.7份。

其制备方法,同实施例3。

实施例7

一种治疗胃食管反流病肝胃郁热证的中药贴敷剂,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制成:青皮2.5份、栀子2.3份、枳实2.4份、半夏1.9份、黄连1.4份、生大黄1.3份、乳香1.5份、没药1.4份、降香0.7份、沉香0.6份、吴茱萸0.8份和冰片0.6份。

其制备方法,同实施例3。

以下是按上述制法制成的中药贴敷剂的临床疗效观察:

1.一般资料

(1)纳入标准:西医诊断参照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分会中国胃食管反流病共识意见专家组制定的《中国胃食管反流病专家共识意见》(2014年)诊断标准且最近1年内肝功能、肾功、血、尿、便常规检查无明显异常者。中医辨证属于肝胃郁热证,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制定的《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7年)。

(2)排除标准:①有严重消化性溃疡、消化道手术病史、消化道占位性病变及其他严重并发症者;②妊娠或哺乳期妇女;③有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患恶性肿瘤,以及经麻醉师评估不能耐受全麻的疾病者;④心脑血管疾病者;⑤合并其他免疫性、器官衰竭等疾病者;⑥合并有精神病患者;⑦合并有其它严重传染病者,如肺结核、抗HIV阳性者;⑧近3月内曾参加其他临床试验者。

(3)病例选择: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中医辨证属于胃食管反流病、肝胃郁热证患者共9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5例。观察组45例中脱落2例男性,剩余43例,其中男性20例,女性23例;年龄(50.18±10.32)岁。对照组45例中,脱落1例女性,剩余44例,其中男性21例,女性23例;年龄(49.76±9.45)岁。

2.治疗方法

(1)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疗法:口服泮托拉唑钠肠溶胶囊40mg/2粒/次,1次/日,空腹服用。

(2)观察组:在以上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贴敷剂,每穴每次30g,每日1次,贴敷肝俞、胃俞及神阙穴。

(3)疗程:两组均治疗8周为1疗程。

3.疗效标准

(1)综合疗效评价标准

临床治愈:症状体征消失,胃食管反流症状完全消失。

显效:症状明显减轻,胃食管反流症状明显消失。

好转:症状减轻,胃食管反流症状相对消失。

无效:未达到以上标准,病情无改善或恶化者。

(2)证候疗效评价标准

参照2002年5月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出版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原则》

临床治愈:症状及体征消失或者基本消失,证候积分减少≥95%。

显效:症状及体征明显改善,证候积分减少≥70%。

有效:症状及体征明显好转,证候积分减少≥30%。

无效:症状及体征均无明显好转,甚或加重,证候积分亦减少达不到30%。

计算公式(尼莫地平法)为:[(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

(3)胃镜下炎症疗效评价参照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7年),胃镜下炎症疗效评价如下:

痊愈:内镜下食管黏膜正常;

显效:内镜下食管黏膜改善2级;

有效:内镜下食管黏膜改善1级;

无效:内镜下食管黏膜无改善。

(4)24h食管pH阻抗监测评价治疗前后采用便携式MII-pH监测仪对食管内酸反流情况检查,反流事件及参数来自监测系统自动分析软件,人工分析监测曲线确定反流事件的检出和分类。根据酸暴露时间、反酸频率、反酸最长持续时间等自动得出De Meester评分(正常值<14.72)进行评价。

4.统计方法

数据采用SPSS19.0统计分析软件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校正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x

5.结果

(1)两组综合疗效比较,见表1。

表1观察组与对照组综合疗效比较〔例(%)〕

注:观察组与对照组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43例中,临床治愈23例,显效11例,有效5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0.70%;对照组44例中临床治愈12例,显效13例,有效11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81.82%。经统计学处理,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2)两组证候疗效比较,见表2。

表2.观察组与对照组证候疗效比较〔例(%)〕

注:观察组与对照组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43例中,临床治愈26例,显效10例,有效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5.35%;对照组44例中,临床治愈12例,显效13例,有效12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84.09%。经统计学处理,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3)两组治疗前后De Meester评分改善情况比较,见表3。

表3.两组治疗前后De Meester评分改善情况比较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

6.不良反应观察两组患者均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

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所做的修改或等同替换,只要不脱离本发明的技术方案的原理和范围,均应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保护的范围内。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