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一种用于“硅通孔”TSV-Cu结构工艺残余应力的测试方法

一种用于“硅通孔”TSV-Cu结构工艺残余应力的测试方法

摘要

一种用于“硅通孔”TSV-Cu结构工艺残余应力的测试方法,属于电子信息技术领域。用压头向下对实验试样中硅通孔中的铜柱进行挤压,同时记录压头向下作用时的位移和压力F,获得压力F和位移曲线,得到压力F下降时的门槛值,并将压力F的门槛值代入压力和界面切应力转换公式中,便得到镀铜工艺制作的硅通孔结构TSV-Cu中铜和硅界面处发生滑移时的切应力门槛值τ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2818765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12-12-12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北京工业大学;

    申请/专利号CN201210310455.4

  • 申请日2012-08-28

  • 分类号G01N19/00;G01L5/00;

  • 代理机构北京思海天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魏聿珠

  • 地址 100124 北京市朝阳区平乐园100号

  • 入库时间 2023-12-18 07:36:17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5-10-28

    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 IPC(主分类):G01N19/00 授权公告日:20140611 终止日期:20140828 申请日:20120828

    专利权的终止

  • 2014-06-11

    授权

    授权

  • 2013-01-30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G01N19/00 申请日:20120828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2-12-12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工艺残余应力测试方法,在本专利中命名为“切应力门槛 值法”。它面向下一代三维(3D)互联电子封装技术,针对采用镀铜工艺制作的 “硅通孔”TSV(Through-Silicon Via)3D互连封装结构在制作过程中产生的工 艺残余应力,发明了一种基于界面切应力的针对TSV-Cu(镀铜工艺制作的硅通 孔)工艺残余应力测试方法,属于电子信息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以及消费者对电子产品更小、更便捷、更高可 靠性不断增长的需求,传统的平面(2D)电子封装技术越来越难以满足这种需 求,并且研发成本也越来越高。因此三维(3D)封装技术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而在众多的3D封装技术中,硅通孔(Through-Silicon Via)简称TSV被认为是 3D封装的核心。

在TSV制作过程中,要经历刻蚀、PECVD(等离子增强化学气相沉积)、 PVD物理气相沉积、电镀(铜)、CMP(化学机械抛光)等多个复杂工艺步,且 不同工艺步的温度相差悬殊,而TSV结构中不同材料的热膨胀系数有所不同, 例如铜的热膨胀系数是硅的6倍,这就导致在最后制作的TSV中存在着不同程 度的工艺残余应力。残余应力的存在会严重影响着电子器件的热机械可靠性, 包括降低电子产品的电气性能、降低可靠性、缩短服役周期等等,所以急需对 TSV结构中工艺残余应力进行有效的测量评估,从而为改进TSV的制造工艺, 提高电子产品质量和可靠性提供技术支撑。

在现有的关于TSV-Cu结构残余应力测试中,往往使用纳米压痕仪、拉曼光 谱、X射线等方法对TSV进行残余应力的测试,但是采用不同方法测试的残余 应力结果相差较大,并且不同的测试方法会对试样进行切割剖分等会使试样中 残余应力得到释放的处理方法,这就使得测试结果精度有待提高。针对TSV-Cu (镀铜工艺制作的硅通孔)的工艺残余应力的测试方法需要进一步发展。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专利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针对TSV-Cu在制作过程中产生的工艺残 余应力进行测试的独特方法,在此命名为“切应力门槛值法”通过力学实验以 及实验结果处理得到TSV-Cu中的工艺残余应力,实验原理简单,可靠度高。

本发明专利为一种工艺残余应力测试方法,实验装置主要括压头1,实验试 样2,试样载台3,铂金电加热片4四部分组成。其中试样载台3上开有一个通 孔,且直径要比试样2中硅通孔的直径要大。试样载台3在最下方,实验试样2 放置在试样载台3上并将实验试样2中的铜柱同试样载台3中的孔洞对中,铂 金电加热片4共四片位于实验试样2中上表面硅通孔的四周。压头1位于实验 试样2的上方,从上往下对实验试样中的铜柱进行挤压。

其包括如下步骤:

S1:实验时,用压头1向下对实验试样2中硅通孔中的铜柱进行挤压,同 时记录压头向下作用时的位移和压力F,得到压力F突然下降时的门槛值(F突 然下降且降幅最大时的压力值),并将此值代入压力和界面切应力转换公式(1) 中,便得到镀铜工艺制作的硅通孔结构TSV-Cu中铜和硅界面处发生滑移时的切 应力门槛值τ0

τ0F2πrt---(1)

式(1)中,F为压头压力,r为TSV(硅通孔)中孔的半径,t为实验试样的厚度。 在加载过程中,采用缓慢小力值的加载方式,加载速度为0.1mm/min。同时采用 铂金电加热片4给试样进行加热,加载精度为1K,促使铜和硅的界面处发生扩 散滑移。

S2:TSV-Cu结构工艺残余应力计算方法。根据公式(2):

σR=τ02π3(λh)3---(2)

其中σR为结构中铜和硅界面上作用的正应力,即此实验需要测量的“硅通 孔”TSV-Cu残余应力;τ0为第一步中测得的铜和硅界面处发生滑移时的切应力 门槛值;λ和h为利用SEM(扫描电子显微镜)测得的铜和硅界面粗糙度系数, 其中λ为界面粗糙度的波长,h为界面粗糙度波峰和波谷见的距离。

本发明可以获得如下有益效果:

1.相对于以往针对TSV-Cu的各种残余应力测试方法,最大程度的保持的 试样的完整性,不需要对试样进行剖面切割,不会引起残余应力的释放,测试 结果更加精确。

2.测得的切应力结果经由式(2)进行换算后,即可得到试样中的残余应力 水平,方法简洁可靠,而且可以直观的判断残余应力的正负(即残余应力是拉 应力还是压应力)。

附图说明

图1是TSV-Cu残余应力测试装置示意图。

图2是TSV-Cu残余应力测试装置中间剖面示意图。

图3是实验试样2示意图。

图4是实验载台3示意图。

图中:1、压头,2、实验试样,3、试样载台,4、铂金电加热片。

具体实施方式

该实验装置主要由压头1,实验试样2,试样载台3三部分组成。如附图所 示。实验步骤如下:

首先,将实验试样2放置到试样载台3上面,试样载台3中间带有孔洞, 并且孔洞的直径D比TSV-Cu的直径略大。将压头、TSV-Cu(填铜部分)和试 样载台2的孔洞三部分对中。

然后,用压头1向下缓慢挤压铜,加载速度为0.1mm/min,压头端部的直径 要略小于TSV的直径。在加载过程中,记录位移和压力值,同时采用铂金电加 热片4给试样进行加热,加载精度为1K,促使铜和硅的界面处发生扩散滑移。 通过观察压力F和位移曲线,得到压力F突然下降时的门槛值,并将此值代入 压力和界面切应力转换公式(1)中,便得到TSV-Cu(镀铜工艺制作的硅通孔 结构)中铜和硅界面处发生滑移时的切应力门槛值τ0

τ0F2πrt---(1)

式(1)中,F为压头压力,r为TSV(硅通孔)的半径,t为实验试样的 厚度。

σR=τ02π3(λh)3---(2)

其中σR为结构中铜和硅界面上作用的正应力,即此实验需要测量的“硅通 孔”TSV-Cu残余应力;τ0为第一步中测得的铜和硅界面处发生滑移时的切应力 门槛值;λ和h为利用SEM(扫描电子显微镜)测得的铜和硅界面粗糙度系数, 其中λ为界面粗糙度的波长,h为界面粗糙度波峰和波谷见的距离。

最后将得到的门槛值τ0代入到式(2)中,结合事先由SEM测量出的TSV 壁面粗糙度参数λ和h,便可以计算出TSV-Cu中的残余应力σR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