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后栅工艺移除多晶硅假栅制程的监控方法

后栅工艺移除多晶硅假栅制程的监控方法

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后栅工艺移除多晶硅假栅制程的监控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在晶圆表面形成多晶硅假栅结构以及测试结构;确定测试结构密度量测目标及误差范围;使用XRR设备测量测试结构的密度,判断多晶硅假栅是否完全移除。该技术可以有效监控多层薄膜的厚度和密度,具有快速量测,结果准确的优点,该技术在集成电路工业界的应用刚处于起步阶段,是一种很有发展潜力的晶圆工艺监控手段。依照本发明的量测方法,可以快速准确有效监控判断多晶硅假栅是否彻底移除,同时该量测方法对晶圆不会带来损伤。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2810491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12-12-05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

    申请/专利号CN201110149722.X

  • 发明设计人 杨涛;赵超;李俊峰;闫江;陈大鹏;

    申请日2011-06-03

  • 分类号H01L21/66(20060101);H01L23/544(20060101);

  • 代理机构北京蓝智辉煌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 代理人陈红

  • 地址 100029 北京市朝阳区北土城西路3#

  • 入库时间 2023-12-18 07:36:17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22-05-13

    专利权的转移 IPC(主分类):H01L21/66 专利号:ZL201110149722X 登记生效日:20220506 变更事项:专利权人 变更前权利人:澳芯集成电路技术(广东)有限公司 变更后权利人:锐立平芯微电子(广州)有限责任公司 变更事项:地址 变更前权利人:510000 广东省广州市黄浦区开源大道136号A栋601 变更后权利人:510000 广东省广州市黄埔区开发大道348号建设大厦710室

    专利申请权、专利权的转移

  • 2015-12-09

    授权

    授权

  • 2013-04-17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H01L21/66 申请日:20110603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2-12-05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半导体器件的制造方法,更具体地讲,涉及一种 后栅工艺移除多晶硅假栅制程的监控方法。

背景技术

随高K/金属栅工程在45纳米技术节点上的成功应用,使其成为亚 30纳米以下技术节点不可缺少的关键模块化工程。目前只有坚持高 K/后金属栅(gate last)路线的英特尔公司在45纳米和32纳米量产 上取得了成功。近年来紧随IBM产业联盟的三星、台积电、英飞凌等 业界巨头也将之前开发的重点由高K/先金属栅(gate first)转向 gate last工程。

Gate last工程中,在完成离子高温退火后,需要把多晶栅挖掉, 而后在填充进金属栅电极,流程详见图1。如图1A,衬底1上依次形成 绝缘层2、多晶硅假栅极3、栅极侧壁4、层间介质层(IDL)5。如图 1B,去除多晶硅假栅极3,形成栅极开口6,然后填充金属栅电极材料。 多晶栅侧壁4为氧化硅或氮化硅材料的侧墙(spacer),多晶栅下面的 绝缘层2是淀积好的高K或是氧化硅或是氮氧化硅材料。目前,工业界 有三条工艺路线来完成多晶假栅的去除工作,分别是干法刻蚀,湿法 刻蚀,以及干法-湿法混合刻蚀;从实验及报道的结果看,更倾向于 后2种方法。

多晶假栅3去除后,需要进行有效的监控手段来判断多晶硅是否 完全去除掉,任何多晶的残留都会对器件电性能造成极大的负面影 响。该项工艺属于32nm及以下的先进工艺,在多晶假栅3移除后如何 有效对制程进行监控,尚未见任何报道。最直观的方法是通过扫描电 子显微镜看多晶假栅3移除后晶圆的横截面,但这种方法对晶圆具有 破坏性,并且反馈结果很慢,无法直接用于量产时对制程的有效监控。 同时,目前集成电路工业界对工艺制程的监控大部分采用的是光学量 测手段,而随技术节点的不断缩小,器件结构越来越复杂,叠层的薄 膜越来越薄,传统光学量测方法遇到了很大挑战。为此,急需一种直 观的,对晶圆无损伤的快速准确有效的监控方法来判断多晶假栅移除 得是否彻底。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后栅工艺移除多晶硅假栅制程 的监控方法,以便快速准确有效监控判断多晶硅假栅是否彻底移除, 同时,该量测方法对晶圆不会带来损伤。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后栅工艺移除多晶硅假栅制程的监控方法,包 括以下步骤:在晶圆表面形成多晶硅假栅结构以及测试结构;确定测 试结构密度量测目标及误差范围;使用XRR设备测量测试结构的密度, 判断多晶硅假栅是否完全移除。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后栅工艺移除多晶硅假栅制程的监控方法, 包括以下步骤:在晶圆表面形成多晶硅假栅结构以及测试结构;确定 测试结构中绝缘层厚度量测目标及误差范围;使用XRR设备测量绝缘 层和多晶硅的厚度,判断多晶硅是否完全移除和/或发生过刻蚀。

其中,测试结构与多晶硅假栅采用相同工艺同时制作在相同水平 面内。其中,测试结构包括衬底上的绝缘层、多晶硅、侧壁、层间介 质层。其中,测试结构具有预定的图形密度,该图形密度定义为多晶 硅宽度与多晶硅间距的比值。其中,测试结构的密度范围为10%-100 %。其中,测试结构的密度范围为50%。

其中,测试结构位于晶圆内部独立芯片单元的切割线上,或者位 于独立芯片单元内部。

其中,测试结构为长方形或者正方形。其中,测试结构的尺寸为 20μm×20μm、30μm×30μm、50μm×50μm中的一种。

其中,绝缘层为高k材料、氧化硅或氮氧化硅。

其中,通过实验性设计(DOE)结合XRR测试手段,获取多晶硅被 完全去除的样品晶圆的测试结构密度和/或绝缘层厚度以及误差范 围。

其中,如果测试结构密度和/或绝缘层厚度超出误差范围,则判 定多晶硅没有完全去除,需要二次处理。

本专利提出了两条多晶假栅移除后的监控路线和测试结构,采用 了X射线反射技术(XRR)监控多晶假栅移除是否移除彻底,该技术可以 有效监控多层薄膜的厚度和密度,具有快速量测,结果准确的优点, 该技术在集成电路工业界的应用刚处于起步阶段,是一种很有发展潜 力的晶圆工艺监控手段。依照本发明的量测方法,可以快速准确有效 监控判断多晶硅假栅是否彻底移除,同时该量测方法对晶圆不会带来 损伤。

本发明所述目的,以及在此未列出的其他目的,在本申请独立权 利要求的范围内得以满足。本发明的实施例限定在独立权利要求中, 具体特征限定在其从属权利要求中。

附图说明

以下参照附图来详细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其中:

图1显示了现有技术的后栅工艺示意图;

图2显示了XRR测量技术示意图;

图3显示了测试图形的形状和尺寸示意图;以及

图4显示了测试图形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并结合示意性的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技术方 案的特征及其技术效果,公开了提出采用XRR量测技术对后栅工艺多 晶硅假栅移除进行监控,并给出相应的测试结构。需要指出的是,类 似的附图标记表示类似的结构。

本发明提出了基于X射线反射技术(X-ray reflectivity,简称 XRR)的量测方法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该技术在集成电路工业界的应 用刚处于起步阶段,是一种很有发展潜力的工艺监控手段。其基本原 理是将X射线以一定角度达到样品表面,X射线在穿透薄膜后遇到下 一层材料界面时会发生反射;通过计算入射X射线和反射X射线的相 位差来获得所测薄膜的厚度。从薄膜中反射出的X射线携带了薄膜信 息,该技术可以有效测量复杂多层薄膜的厚度和密度。其突出的X射 线强穿透性特点使得量测过程不受金属和非金属材料的限制,叠层越 多越有利于其建模和量测。同时该方法具有量测速度快,结果准确的 优点,其量测过程见简图2,从X射线源以某一特定角度向晶圆表面 发射X射线,在其对称位置上设置X射线检测器,通过相连的计算控 制系统依据相位差得到膜厚。

实施例1

参照附图1,在衬底1上依次形成绝缘层2、多晶硅假栅极3、栅 极侧壁4、层间介质层(IDL)5,然后去除多晶硅假栅极3,形成栅 极开口6。由图1可见,在多晶假栅3移除后,晶圆当层薄膜的质量 (也即晶圆表面上IDL5及其之间所夹设的侧壁4、栅极开口6的各层 薄膜质量之和)将明显减小,密度随之减小;因此通过对晶圆特定测 试结构密度的监控,即可判断多晶假栅是否完全去除干净;采用该方 法测量将具有测试结果直观,对晶圆无损伤以及测量效率高的特点, 适合多晶假栅移除后对工艺的有效监控。

具体地,依照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后栅工艺移除多晶硅假栅的 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首先,在晶圆表面形成多晶硅假栅结构以及测试结构。如图1所 示,晶圆表面形成有多晶硅假栅结构,也即在衬底1上依次形成绝缘 层2、多晶硅假栅极3、栅极侧壁4、层间介质层(IDL)5,然后去除 多晶硅假栅极3,形成栅极开口6。同时,如图3、图4所示,在晶圆 表面通过与形成多晶硅假栅相同的工艺在同一水平面内形成多晶硅 材质的测试结构7。测试结构7形状为例如矩形,实例可举证正方形 或长方形结构,只要其结构对于特定角度的X射线反射能形成特定的 相位差。对于实施例所举的正方形而言,尺寸(长a乘以宽b)包括 但不限于20μm×20μm、30μm×30μm、50μm×50μm等,参见图3。 测试结构7的图形为带侧墙多晶栅,与制程工艺统一,放大图见图4, 也即测试结构7也包括衬底1、绝缘层2、栅极侧壁4、IDL5。测试结 构7的图形密度定义为多晶栅宽度c与多晶栅之间宽度d的比值,即 c/d,其密度范围10%-100%,实例可举证50%;对于50%的图形密度, c的具体尺寸以实际产品的栅宽度(gate CD)为准。测试结构7位置可 以在晶圆内部独立芯片单元的切割线上以节省芯片面积,或是独立芯 片单元内部以个性化设置不同芯片之间的测试图形以便针对不同的 栅宽度而调整。

其次,确定测试结构密度量测目标及误差范围。可以先在测试用 的晶圆(也即不用于最后切割成芯片产品的备用晶圆)上专门形成多 个测试图形7,也可以在某一晶圆上的不同区域形成多个测试图形7, 通过这种实验性设计(design of experimental,DOE)以及采用XRR 测试手段,确定某一产品型号的晶圆在多晶假栅移除干净后(可以针 对样片做破坏性的SEM或TEM测试,选取那些多晶硅假栅3被完全去 除的晶圆作为样本)的测试图形7的密度,也即标准测试图形密度, 此时多晶硅假栅3的厚度应为0。测量多批次晶圆多片的数据后,得 到测试图形7密度的变化范围。根据上述结果合理定义晶圆测试结构 密度量测目标及误差范围,例如DOE和XRR得到某一产品型号的晶圆 上多晶硅假栅3完全去除时测试结构的密度为50%,其变化范围为5 %,则判定多晶硅假栅完全去除且没有过刻蚀的标准是测试结构7密 度为50%±5%。其中,DOE实验目的就是找到多晶假栅彻底去除后, 晶圆测试结构密度的变化范围。

然后,去除多晶硅假栅以及测试结构中的多晶硅并干燥。可以采 用碳氟基等离子体刻蚀的干法刻蚀来去除多晶硅假栅3以及测试结构 7中的多晶硅,也可以采用KOH、TAMH等刻蚀液湿法刻蚀去除多晶硅 假栅3,还可以是这些干法、湿法刻蚀的混合刻蚀。合理选择刻蚀原 料的流量或浓度、气压等等参数来控制刻蚀速度,使得在给定时间内 多晶硅假栅3以及测试结构7中的多晶硅基本被完全刻蚀。干燥过程 可以是放入恒温箱中烘烤,或是使用氮气、氩气等惰性气流吹干。

接着,使用XRR设备测量测试结构7密度,判断多晶硅是否完全 移除。如果测试结构7的密度在误差范围内(容差范围已由第2步确 定),可认为多晶假栅3已经腐蚀去除干净。如果多测试结构7的密 度不在误差范围内,则认为多晶假栅3没有完全去除干净,需要重新 再处理,也即将本批次样品送回工艺线进行二次刻蚀。

以上本发明的实施例通过实验性设计得到多晶硅假栅完全去除 后的密度变化范围,然后通过X射线反射设备测试实际产品的测试结 构密度,从而判定多晶硅假栅3是否被完全移除。这种测试以及后栅 刻蚀去除多晶硅假栅的方法,避免了对于大规模产品均采用SEM或 TEM的破坏性测试,提高了测试效率节省了成本。

实施例2

与实施例1类似,依照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的后栅工艺移除多 晶硅假栅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首先,在晶圆表面形成多晶硅假栅结构以及测试结构。如图1所 示,晶圆表面形成有多晶硅假栅结构,也即在衬底1上依次形成绝缘 层2、多晶硅假栅极3、栅极侧壁4、层间介质层(IDL)5,然后去除 多晶硅假栅极3,形成栅极开口6。同时,如图3、图4所示,在晶圆 表面通过与形成多晶硅假栅相同的工艺在同一水平面内形成多晶硅 材质的测试结构7。测试结构7形状为例如矩形,实例可举证正方形 或长方形结构,只要其结构对于特定角度的X射线反射能形成特定的 相位差。对于实施例所举的正方形而言,尺寸(长a乘以宽b)包括 但不限于20μm×20μm、30μm ×30m、50μm×50μm等,参见图3。 测试结构7的图形为带侧墙多晶栅,与制程工艺统一,放大图见图4, 也即测试结构7也包括衬底1、绝缘层2、栅极侧壁4、IDL5。测试结 构7的图形密度定义为多晶栅宽度c与多晶栅之间宽度d(也即多晶 硅栅间距d)的比值,即c/d,其密度范围10%-100%,实例可举证50%; 对于50%的图形密度,c的具体尺寸以实际产品的栅宽度(gate CD)为 准。测试结构7位置可以在晶圆内部独立芯片单元的切割线上以节省 芯片面积,或是独立芯片单元内部以个性化设置不同芯片之间的测试 图形以便针对不同的栅宽度而调整。

其次,确定绝缘层厚度量测目标及误差范围。可以先在测试用的 晶圆(也即不用于最后切割成芯片产品的备用晶圆)上专门形成多个 测试图形7,也可以在某一晶圆上的不同区域形成多个测试图形7, 通过这种实验性设计(design of experimental,DOE)以及采用XRR 测试手段,确定某一产品型号的晶圆在多晶假栅移除干净后(可以针 对样片做破坏性的SEM或TEM测试,选取那些多晶硅假栅3被完全去 除的晶圆作为样本)的测试图形7底部的绝缘层2厚度,也即标准绝 缘层厚度,此时多晶硅假栅3的厚度应为0。测量多批次晶圆多片的 数据后,得到绝缘层2厚度变化的范围。根据上述结果合理定义晶圆 绝缘层厚度量测目标及误差范围,例如DOE和XRR得到某一产品型号 的晶圆上多晶硅假栅3完全去除时绝缘层2厚度为15nm,其变化范围 为1nm,则判定多晶硅假栅完全去除且没有过刻蚀的标准是晶圆上绝 缘层2厚度为15±1nm。

然后,去除多晶硅假栅以及测试结构中的多晶硅并干燥。可以采 用碳氟基等离子体刻蚀的干法刻蚀来去除多晶硅假栅3以及测试结构 7中的多晶硅,也可以采用KOH、TAMH等刻蚀液湿法刻蚀去除多晶硅 假栅3,还可以是这些干法、湿法刻蚀的混合刻蚀。合理选择刻蚀原 料的流量或浓度、气压等等参数来控制刻蚀速度,使得在给定时间内 多晶硅假栅3以及测试结构7中的多晶硅基本被完全刻蚀。

接着,使用XRR设备测量测试结构7中绝缘层2和多晶硅3厚度, 判断多晶硅是否完全移除和/或发生过刻蚀。如果多晶硅3的厚度为0, 且绝缘层2厚度在误差范围内(容差范围已由第2步确定),可认为多 晶假栅3已经腐蚀去除干净,且没有过腐蚀发生。如果多晶硅3厚度 为0,绝缘层2厚度超过误差范围,则认为发生过刻蚀,本批次产品 报废。如过多晶硅3厚度不为0,即使测出绝缘层2厚度在误差范围 内,也认为多晶假栅3没有完全去除干净,需要重新再处理,也即将 本批次样品送回工艺线进行二次刻蚀。

依照以上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测试以及刻蚀方法,由于同时测量 绝缘层和多晶硅厚度,不仅可以方便快捷准确的判定是否完全移除多 晶硅栅,还能同时判定是否发生过刻蚀,因此测试更加方便高效,得 到的产品良率以及可靠性有大幅提升。

依照本发明的量测以及刻蚀方法,避免了对于大规模产品均采用 SEM或TEM的破坏性测试,提高了测试效率节省了成本。此外,还能同 时判定是否发生过刻蚀,因此测试更加方便高效,得到的产品良率以 及可靠性有大幅提升。

尽管已参照一个或多个示例性实施例说明本发明,本领域技术人 员可以知晓无需脱离本发明范围而对器件结构做出各种合适的改变 和等价方式。此外,由所公开的教导可做出许多可能适于特定情形或 材料的修改而不脱离本发明范围。因此,本发明的目的不在于限定在 作为用于实现本发明的最佳实施方式而公开的特定实施例,而所公开 的器件结构及其制造方法将包括落入本发明范围内的所有实施例。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