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摩托车的后翼板和相关的支撑结构以及包括它们的摩托车

摩托车的后翼板和相关的支撑结构以及包括它们的摩托车

摘要

一种用于摩托车的改进翼板结构,它包括用于覆盖后轮的后翼板和用于将该后翼板支撑在摩托车车身框架上的支柱。该支柱沿着后翼板的内表面从摩托车车身框架延伸至后翼板的后端。该支柱还支撑着设在后翼板的外表面上的尾灯体。后翼板的前端包括与摩托车车身框架相互作用的接触部分。该改进的翼板结构为后翼板的后端部分提供足够的刚度,同时实现了翼板形状的简化、模制成本的降低和外观的美化。该改进的翼板结构还使得容易将该后翼板装配在摩托车上。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594016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05-03-16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申请/专利号CN200410076824.3

  • 发明设计人 中野寿则;斋木照也;

    申请日2004-09-08

  • 分类号B62K11/00;B62K15/00;

  • 代理机构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

  • 代理人何腾云

  • 地址 日本东京都

  • 入库时间 2023-12-17 16:00:00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5-10-28

    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 IPC(主分类):B62K11/00 授权公告日:20071121 终止日期:20140908 申请日:20040908

    专利权的终止

  • 2007-11-21

    授权

    授权

  • 2005-05-18

    实质审查的生效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05-03-16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相关申请的交叉参考

本发明根据35USC119要求了于2003年9月9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No.2003-317140和于2003年9月9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No.2003-317141的优先权。上面的日本申请的每一个的全部公开内容在这里被引用作为参考。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摩托车及其后翼板,其中后翼板支撑在从上方覆盖着后轮的车架上,并且灯体设置在后翼板的加宽部分上。更具体地说,本发明涉及在形成有基本上U形横截面的后翼板中对后翼板结构的改进,它包括布置在后轮的相对侧面上的一对侧板、将这些侧板的上边缘连接在一起的弯曲部分以及开口下部。每块侧板在后翼板的后端处设有加宽部分,并且每块侧板具有一安装在支撑结构上并且从其加宽部分向外延伸的转向指示灯。

背景技术

例如,从日本特许公开专利No.2003-89375中可以得知这样一种摩托车,其中在其后端处具有加宽部分的后翼板支撑在从上方覆盖着后轮的支撑车架上,并且该摩托车包括设置在加宽部分上的灯体。

在该参考文献中所披露的后翼板中,后翼板的左右两侧通过螺栓固定在摩托车的车架上。在日本特许公开专利No.2003-89375的设计中,后翼板的后端与将该后翼板安装在车架上的连接位置间隔更长的距离。而且,在该已知的设计中,灯体固定在后翼板上,从而在其上施加应力。因此,需要加强后轮叉后端的刚度。

在上述传统技术中,为了加强翼板,通过在铁板上进行模压成形来在后翼板的后端上形成锯齿形部分,以在后翼板自身上提供刚度。在该情况中,在后翼板扩大时,用于对后翼板进行模压成形的模具也扩大。用于形成锯齿形部分的模具在实现刚度上也变得复杂。

另外,在已知的翼板设计中后翼板的重量增加,这是因为所披露的后翼板较大并且甚至覆盖了后轮的最后面部分,并且还因为灯体安装在后翼板上。因此,需要一种能够很容易地装配在车体上的后翼板,而不管该后翼板的尺寸和重量。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已知翼板设计的上述困难来完成的。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摩托车的后翼板结构,它在该后翼板的后端处具有足够的刚度,同时实现了后翼板的形状简化,并且控制了模制成本。

根据本发明的可选实施方案的摩托车后翼板能够提高后翼板形状的设计自由度,增强后翼板的外观并且容易装配在车体上。

本发明通过提供这样一种摩托车来实现上述目的,其中后翼板其横截面基本上为U形,并且具有开口下部。在本发明的第一示例性实施方案中,摩托车的后翼板包括一对布置在后轮的相对侧面上的侧板,并且每块侧板在其后端处包括一加宽部分。使相应侧板的加宽部分大于后翼板的其它部分,并且协作以在后翼板的后端处形成加宽部分。

后翼板支撑在从上方覆盖着后轮的框架形支柱上,并且灯体设置在后翼板的加宽部分上。支柱沿着后翼板的内表面延伸至其加宽部分,以便从内部支撑着该加宽部分。灯体安装在支柱上并且由它支撑。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除了上述结构之外,支柱包括一对左右侧板支撑部分,它们沿着后翼板的内侧从车身框架延伸至加宽部分。支柱还包括从相应侧板部分的后端向后并且向上弯曲的一体成形连接部分,并且从上方看基本上为U形。连接部分将侧板支撑部分的相应后端连接在一起,并且灯体支撑在连接部分上。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除了上述结构之外,后翼板通过介于支柱和后翼板之间的弹性减震部件支撑在支柱上。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除了上述结构之外,后翼板由合成塑料形成。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翼板设有从其前部延伸出的接触部分。接触部分设置成接触位于后翼板重心前面的一部分车架的下面。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除了上述发明的结构之外,接触部分设在后翼板前面以便与在设在车架上的一对左右车架构件之间延伸的横梁下面接触。

根据本发明的再一个方面,除了上述本发明的结构之外,接触部分设有多个接触部分,每个接触部分形成为肋条形并且向上伸出,并且它们在后翼板的前面向前延伸。

由于后翼板设有上述发明特性,所以设置在后翼板的加宽后端部分上的后翼板和灯体都由安装在车身框架上的支柱支撑。因此,实现了后翼板的后端部分的足够刚度,简化了后翼板的形状,降低了模制成本,并且提高了后翼板形状的设计自由度。而且,立柱布置在后翼板内部,并且从外面看不到,因此提高了后翼板的外观。

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案,支柱的两个侧板支撑部分沿着后翼板的内表面延伸至加宽部分。支柱的连接部分形成为从上方看基本上为U形,并且形成了在相应侧板支撑部分的后端之间的连接。该连接部分从侧板支撑部分的后端向后并且向上弯曲。

灯体安装在支柱的连接部分上。因此,灯体可以比其中没有设置任何支柱的情况更牢固地受到支撑,并且该支柱同时有效地支撑着后翼板的加宽部分。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通过在支柱和后翼板之间设置减震弹性构件来降低或消除后翼板的振动。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可以降低后翼板的重量以提高由支柱形成的支撑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当将后翼板安装在车身框架上时,使从后翼板的前面延伸出的接触部分与一部分车身框架的下面接触,随后将后翼板的两侧紧固在车身框架上。由于后翼板的重心位于紧固位置后面,所以后翼板在装配期间容易绕着重心转动,并且后翼板的前端容易向上运动。但是,接触部分阻止了这个转动,因为它按照阻止旋转运动这样一种方式接触车身框架。因此,容易实现将后翼板装配进车身框架中。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使接触部分与在一对左右车架构件之间延伸的横梁下面接触。因此,在接触部分和车身框架的横梁之间的接触区域可以相对较大,并且在装配期间有效地防止后翼板的旋转运动,从而使后翼板在装配期间稳定。

根据本发明的再一个方面,由于其形状,所以该接触区域为后翼板提供了结构加强,因此提高了后翼板的刚度。

为了更加全面地理解本发明,结合附图详细说明。可选示例性实施方案的以下说明用来举例说明,而不是限制本发明。在下面详细说明和附图中,相同的标号表示相同的部件。

附图说明

图1为根据本发明第一示例性实施方案的摩托车的侧视图,用虚线显示出在后翼板内的支柱。

图2为图1摩托车的单独车身框架的平面侧视图。

图3为一平面侧视详图,放大地显示出图1的摩托车的后部。

图4为摩托车后翼板的放大平面侧视图,用虚线显示出在后翼板内的支柱。

图5为沿着5-5线剖开的图4的后翼板的顶部平面图。

图6为沿着其6-6线剖开的图4的后翼板的前剖视图。

图7为支柱的顶部平面图,显示出用来将支柱固定在摩托车车架上的紧固件的位置并且显示出在该支柱上的弹性部件的位置。

图8为沿着其8-8线剖开的图5的一部分后翼板的放大剖面详图,并且显示出摩托车座椅导轨相对于后翼板的结构以及支柱的安装板部分。

图9为沿着图7的9-9线剖开的后翼板和支柱的剖视图,显示出接触着后翼板的内表面的弹性部件。

图10为沿着图7的10-10线剖开的后翼板和支柱的剖视图,显示出用来将后翼板固定在支柱的座椅支撑部分上的圆柱形支撑凸台的结构。

图11为沿着图5的11-11线剖开的剖视图,显示出包围着支柱的连接部分的弹性管。    

图12为沿着图6的12-12线剖开的剖视图,显示出灯体相对于支柱的连接部分的安装结构。

图13为沿着图12的13-13线剖开的剖视图,显示出设在灯支撑板和后翼板之间的弹性部件。

具体实施方式

概述

现在参照这些附图,图1显示出用于正常街道使用类型的摩托车10,并且该摩托车装有根据本发明可选示例性实施方案的后翼板和其相关支撑结构。如图1所示,该摩托车10具有一车身框架F,它包括位于其前端处的头管15以及将要随后描述的其它框架部件。

头管15在其中铰接支撑着前叉16,并且前轮WF可转动地支撑在前叉的下端处。把手17与前叉16的上端连接,从而使得摩托车10能够转向。

如所示那样,包括发动机E和封装在发动机E的曲柄箱18中的变速器M的动力单元P安装在车身框架F的前中央部分上。油箱19在动力单元P上方安装在车身框架F的前部上,从而从上方覆盖着发动机E。

一对左右摆臂20沿着纵向方向延伸,并且铰接支撑在枢轴31上(图2),该枢轴在动力单元P后面固定在车身框架F上。摆臂20的前端铰接安装在框架F上,从而这些摆臂20可以垂直摆动。后轮WR可转动地支撑着在两个摆臂20的后端之间。

后减震器21分别设置在车身框架F和位于框架每一侧上的摆臂20的后部之间。而且,左摆臂20形成为中空管,并且驱动轴22装在左摆臂20内部,用于将动力从动力单元P传递给后轮WR。

主座23在油箱19后面安装在车身框架F上,用于将驾驶员支撑在其上,并且后座24在主座23后面安装在车身框架F上,用于支撑乘客。

从上方覆盖着前轮WF的前叉25安装在前叉16上。同样,从上方覆盖着后轮WR的后翼板26安装在车身框架F的后部上。

框架结构

如图2所示,车身框架F包括位于其前端处的头管15、从头管15的上部向后并且向下延伸的主车架管27以及焊接在主车架管27的后部上并且从中向后延伸的一对左右上中央管28。如所示那样,框架F还包括一对垂直中央管29,并且这些垂直中央管从每个上中央管28的相应中间部分向下延伸。

车身框架F还包括一对从相应上中央管28的背后向后延伸的左右座椅导轨30。座椅导轨30的上前端部分焊接在相应上中央管28的后端上。

车身框架F还包括从座椅导轨30的下前端部分向下延伸的后连接管32。一对左右铰接板33将垂直中央管29和后连接管32的下部连接在一起。

在车身框架F的前端处,相应的支撑管座34在其每一侧焊接在头管15的下部上,并且一对基本上为V形的左右下管35从支撑管座34向下延伸并且弯曲以朝着铰接板33向后延伸。拉伸管36将支撑管座34的中间部分和主车架管27连接在一起。

车身框架F还包括一对左右加强管37,该加强管37安装在相应的支撑管座34的左侧和右侧以及拉伸管36的前部之间。

车身框架F还包括多根横向取向的横管38、39、40、41,每根横管沿着与摩托车10的纵向轴线基本上垂直的方向在车身框架F的两个一样的侧面部分之间基本上水平地延伸。第一横向取向的横管38将位于其角形弯曲部分附近的下管35的中间部分连接在一起。第二横向取向的横管39在垂直中央管29和铰接板33的连接部分处在垂直中央管29之间延伸。第三横向取向的横管40在枢轴31下面在两块铰接板33之间延伸,并且第四横向延伸的横管41在座椅导轨30的前部之间延伸。

下管35如此形成,从而其中间部分弯曲以形成大约120度的角度。因此,每个下管35的前半部分从其相应的支撑管座34向后并且向下延伸,并且每根下管35的后半部分朝着铰接板33的下端基本上水平向后地延伸。

在该车身框架F的所示实施方案中,用于安装可选头盔支架(未示出)的托架30a一体地设在左座椅导轨30的后部。

发动机安装结构

图中所示的发动机E为一V形发动机,其中前列汽缸BF和后列汽缸BF布置成形成大致V形。位于曲柄箱18前面的发动机E下部支撑在第一横管38上,第一横管在车身框架F中在下管35之间横向延伸。位于曲柄箱18后面的发动机E的上部支撑在第二横管39上,该第二横管在垂直中央管29和铰接板33的连接部分处在垂直中央管29之间横向延伸。位于曲柄箱18后面的发动机E的下部支撑在第三横管40上,该第三横管在两块铰接板33之间横向延伸。另外,两个摆臂20的前部可摆动地支撑在枢轴31上,该枢轴沿着与摩托车10的纵向轴线垂直的方向在铰接板33之间延伸。

后翼板和相关的硬件

如图3至6所示那样,后翼板26形成有一倒转的基本上为U形的横截面,并且布置在后轮WR上,从而其下部打开。后翼板26包括一对布置在后轮WR的相对侧面上的侧板26a、26a以及将这些侧板连接在一起的弯曲部分。后翼板26还在其后端处具有一加宽部分44(图1、3),其中每块侧板26a、26a的宽度大于后翼板26的其它部分。后翼板26可以由合成塑料材料形成。

刹车灯45安装在后座24后下方,并且位于后翼板26上方。包括灯壳79在内的牌照灯46在刹车灯45下方设置在后翼板26的加宽部分44上。牌照板47安装在牌照灯46的灯壳79上,并且可由牌照灯46照亮。另外,后转向指示灯48、48在刹车灯45前面设置在后翼板26的相对侧面上。

如图2和5所示那样,车身框架F的座椅导轨30、30布置在后翼板的两块侧板26a、26a外面,并且如所示一样座椅导轨向前延伸到后翼板26外面。

在与后翼板26相对应的部分处覆盖着座椅导轨30、30的外侧的装饰件49、49布置成其长度从两个座椅导轨30、30向后延伸。每个装饰件49也具有基本上为U形的横截面形状,该形状取向成朝着后翼板26向内打开。后转向指示灯48、48安装在装饰件49、49的后端。

支柱50设在后翼板26内,用来为后翼板26提供内部加强和支撑。通过将支柱50连接紧固在后翼板26和装饰件49、49上来将它紧固在座椅导轨30、30上。

参照图7及其它附图,支柱50包括一对左右撑杆51L、51R以及一对左右侧板支撑部分52L、52R。支柱50还包括一后连接部分53、前后上翼板支撑桥部分54和55、以及在撑杆51L、51R之间向上延伸的座椅支撑部分56。

这对左右撑杆51L、51R沿着纵向方向延伸以便在与座椅导轨30、30对应的部分处面对着后翼板26的相应侧板26a、26a的内侧表面。这对左右侧板支撑部分51L、52R从相应撑杆51L、51R沿着后翼板26的内表面延伸至加宽部分44。

连接部分53连接着相应侧板支撑部分52L、52R的后端。从上方看,连接部分53从相应侧板支撑部分51L、52R的后端向上并且向后延伸,并且支柱50基本上形成为U形。

前后上翼板支撑桥54、55分别安装在支柱50上以便在相应支柱51L、51R之间延伸。上翼板支撑桥54、55为后翼板26的上部的内侧表面提供支撑。座椅支撑部分56安装在支柱50上以便在相应支柱51、51的后部之间延伸。座椅支撑部分55支撑着后座24的后部。

在所述的支柱50中,撑杆51L、51R由具有基本上为U形的横截面的轧制钢材形成。撑杆51L、51R取向为向内打开,从而封闭部分面对着后翼板26和相应的座椅导轨30(图8)。侧板支撑部分51L、52R分别由钢板和布置在该钢板内部的一部分金属棒材形成(图10)。

通过弯曲和模制金属棒材的剩余部分来形成连接部分53(图4)。上翼板支撑桥54、55和座椅支撑部分56由具有向内打开的基本上为U形的横截面的轧制钢材形成。将该轧制钢材弯曲和模制以沿着后翼板26的上内侧表面装配。通过将这些轧制钢材部件和金属棒材焊接在一起来构成支柱50。

参照图8及其它附图,将一对焊接螺母57焊接在支柱50的每个相应安装板部分51的内表面上。焊接螺母57沿着纵向方向分开,并且设置在位于后翼板26的重心位置G(图4)前面的位置处。每个焊接螺母57包括向外伸出并且延伸穿过相应撑杆51的圆柱形凸缘部分57a。圆柱形凸缘部分57a与焊接螺母57成一体。

护孔环58由弹性材料形成并且具有从中一体地延伸出的圆柱形部分58a。圆柱形部分58a包围着焊接螺母57的凸缘部分57a。护孔环58设置在焊接螺母57附近,并且设置在后翼板26的相应侧板26a和设置在侧板26a内部的支柱51之间。凸缘部分57a和圆柱形部分58a插入穿过后翼板26的两块侧板26a并且进入座椅导轨30的内部。

另一方面,螺栓59从外面插入穿过座椅导轨30并且延伸穿过装饰件49、座椅导轨30、后翼板26和安装板部分51。这些螺栓59与焊接螺母57接合,并且被拧紧,由此将后翼板26、装饰件49和撑杆50固定在座椅导轨30上。也就是说,后翼板26的两侧在位于车的每一侧上的两个位置即总共四个位置处通过螺栓59固定在车身框架F的座椅导轨30上。所有四个位置设置在后翼板26的重心位置G前面(图4)。

在后翼板26的重心位置G后面的位置处也设有一对焊接螺母60。焊接螺母60焊接在支柱50的相应撑杆51的内表面上。由弹性材料形成的护孔环61设在相应撑杆51和后翼板26的侧板26a之间。后翼板26的侧板26a利用与焊接螺母60接合的螺栓62固定在撑杆51上。而且,这些螺栓62由装饰件49从外面覆盖,因此从后翼板26的外面看不到这些螺栓62。

例如,另一方面后翼板26设有多个接触部分63(图4和图6),它们能够与第四横向取向的横管41的下面接触。第四横向取向的横管在车身框架F中在相应座椅导轨30、30的前部之间延伸。接触部分63一体地设在后翼板26的前面。这些接触部分63形成为向上伸出的肋条状并且从后翼板26的前面向前延伸。

参照图9及其附图,护孔环64为多个由弹性材料形成的弹性部件。护孔环64安装在前后上翼板支撑桥54和55上。前后上翼板支撑桥54和55采用护孔环64来弹性支撑后翼板26的上内部。

在图10中,圆柱形支撑凸台67固定安装在座椅支撑部分56的上表面上。后翼板26夹在支撑凸台67的上端和座椅后部支撑板68之间。支撑板68通过与支撑凸台67接合的螺纹部件69紧固在支撑凸台67上。后座椅24的后部由支撑板68弹性支撑并且固定在其前面上。另外,反光镜70安装在支撑板68的后面处。

另一方面,托架71、71向上伸出并且一体地设在相应座椅导轨30、30的前端处(图3)。支撑腿72、72固定在托架71、71上并且向上延伸。座椅前部支撑板73设置在后翼板26的前面上方,并且紧固在支撑腿72、72的上部。后座椅24的前部由支撑板73弹性支撑并且固定在其上。

护孔环74为由弹性材料形成的多个弹性部件。护孔环74(图10)安装在支柱50的相应侧板支撑部分52上。侧板支撑部分52弹性地固定在后翼板26的相应侧板26a的内侧表面上。护孔环74设在从车身框架F的座椅导轨30延伸至后翼板26的加宽部分44的区域中(图3)。

参照图11及其它附图,弹性管75为由弹性材料形成的弹性部件。每个弹性管75设有沿着管子的整个轴向长度延伸的狭缝76。这些弹性管75通过粘接剂安装并且粘接在支柱50的侧板支撑部分52和连接部分53的相关部分上。这些管子75接触加宽部分44的内表面以防止在后翼板26中的加宽部分44的相应侧向内运动。

参照图12和13及其它附图,灯支撑板77设置成与后翼板26的后部的内侧表面面对。灯支撑板77固定安装在支柱53上。弹性部件78通过现有部件例如双面胶带(未示出)固定在灯支撑板77的相应下部上。而且,在与后翼板26相对的灯支撑板77表面的部分上还粘接有弹性部件。弹性材料78用来防止在牌照灯46和后翼板26安装在灯支撑板77上时灯支撑板77与后翼板26直接接触。

另一方面,牌照灯46的灯壳79安装在布置于灯壳79内的灯壳支撑板80上。该灯壳支撑板80布置成与大体上位于灯支撑板77上面的部分处的后翼板的外表面相对。

而且,也是由弹性材料形成的弹性部件的弹性护孔环81安装在位于灯支撑板77和灯壳支撑板80之间的后翼板26上的多个位置处。例如,在灯壳支撑板77和灯壳支撑板80之间可以设有三个弹性护孔环。每个护孔环81的一个端部通过垫圈82接触着灯支撑板77,而每个护孔环81的另一个端部接触着灯壳支撑板80。

螺纹部件83从牌照灯46的灯壳79侧插入穿过灯壳支撑板80、护孔环81、垫圈82和灯支撑板77。螺母84与从灯支撑板77伸出的螺纹部件83的部分接合,并且拧紧。因此,牌照灯46通过护孔环81与后翼板26一起安装在支柱50的连接部分53上。

也就是说,安装在车身框架F的座椅导轨30、30上并且布置在后翼板26的内部的支柱50通过多个护孔环64、74、81和弹性管75沿着后翼板26的内侧弹性支撑着后翼板26。

接下来,将对该实施方案的操作进行说明。支撑在车身框架F上以便从上方覆盖着后轮WR的后翼板26在其后端延伸至加宽部分44。支撑着设在加宽部分44上的牌照灯46的支柱50安装在车身框架F上以便沿着后翼板26的内表面支撑着后翼板26。因此,后翼板26和设置在后翼板26的加宽部分44上的牌照灯46都由支柱50支撑。

因此,可以使后翼板的后端具有足够的刚度同时实现后翼板26的形状简化。还可以降低模制成本,并且提供在后翼板26的形状方面的设计自由度。而且,支柱50布置在后翼板26内部,从而不能从外面看到该支柱50,因此提高了后翼板26的外观性。

另外,支柱50包括沿着车身框架F的相应座椅导轨30延伸至沿着后翼板26的内表面的加宽部分44的一对左右侧板支撑部分52。该支柱50还包括从侧板支撑部分52的后端向后并且向上弯曲而且从上方看形成为基本上U形的连接部分53。连接部分53连接着两个侧板支撑部分52的相应后端。另外,连接部分53支撑着牌照灯46。因此,牌照灯46受到更加牢固的支撑,同时连接部分53有效地支撑着后翼板26的加宽部分44。

另外,后翼板26支撑在支柱50上,同时护孔环64、74和81以及弹性管75设置在后翼板26和支柱50之间。因此,在后翼板26中所产生出的振动由设置在支柱50和后翼板26之间的这些护孔环64、74和81以及弹性管75吸收和降低。

而且,由于后翼板26由塑料形成,所以可以降低后翼板26的重量,从而提高了支柱50的支撑可靠性。

另外,接触部分63设在后翼板26前面并且接触着车身框架F的第四横向取向横管41下面。后翼板26的两侧紧固在位于后翼板26的重心位置G前面的车身框架F的座椅导轨30、30上。因此,在将后翼板26安装在车身框架F上时,在后翼板26前面的接触部分63设置成与第四横向取向横管41的下面接触。然后,在用螺栓59在四个位置的每一个处将后翼板26的相应侧面紧固在座椅导轨30上的同时,该后翼板26的重心位置G位于暂时紧固位置后面。因此,即使后翼板26由于其自身重量而倾向沿着使前部弹起的方向转动和运动,接触部分63也与车身框架F接触以防止这种旋转运动。因此,可以通过不中断地紧固每个螺栓59来更加容易地实现将后翼板26装配进车身框架F中,因此可以提高将后翼板26装配在车身框架F上的简易性。

而且,设在后翼板26前面的接触部分63接触着在设在车身框架F上的左右座椅导轨30、30之间延伸的第四横向取向横管41下面。因此,在第四横向取向横管41和接触部分63之间的接触面积相对较大,并且可以有效地防止后翼板26的旋转运动以便使后翼板26在装配期间稳定。

另外,由于多个接触部分63形成为向上伸出并且从后翼板26前面向前延伸的肋条状,所以这些接触部分63加强了后翼板26。因此,提高了后翼板26的刚度。

虽然上面已经对本发明的实施方案进行了说明,但是要指出的是,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案,而是在不脱离由权利要求所述的本发明的情况下可以在设计上作出各种改变。

例如,虽然在上面的实施方案中,后翼板26由塑料制成,但是可以采用其它材料,包括但不限于金属或轻质合金例如铝。另外,虽然在上面的实施方案中,后翼板26弹性地支撑在支柱50上,但是后翼板也可以在不设置插入的弹性部件的情况下由支柱支撑。

虽然在这里已经通过有限几个当前考虑的实施方案对本发明进行了说明,但是前面的说明是用来进行举例说明而不是进行限制。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认识到,可以对上述实施方案作出许多变型。处于权利要求范围内的所有这些变型都将落入在本发明的范围和精神内。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