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外文OA文献 >文化接受者的身份認同 : 朝鮮王朝文廟從祀的形成過程
【2h】

文化接受者的身份認同 : 朝鮮王朝文廟從祀的形成過程

机译:文化接受者的身份认同 : 朝鲜王朝文庙从祀的形成过程

摘要

東漢永平十五年(72),明帝親臨曲阜祭孔,配以孔子七十二弟子從祀,開始了中國的文廟從祀制度,而鄰近的朝鮮半島自高麗王朝顯宗十一年(1020)奉入新羅儒生崔致遠從祀文廟,自此建立了中、韓賢儒並列從祀文廟的傳統。直至朝鮮高宗二十年(1883),從祀文廟的朝鮮賢儒共十八人,統稱“東國十八賢”。繼往開來,朝鮮王朝在遵照高麗王朝奉行中國文廟從祀制度的同時,就朝鮮先儒從祀文廟的標準,朝野上下俱經歷了長時間的議論,始由“文化傳播者功績”的考量,轉向以“東國傳道系譜”的確立,認同朝鮮賢儒的傳道者身份,作爲他們入廟從祀的準則。這個轉變反映了朝鮮儒者從自身文化的主體性視角,漸次意識到他們也是文廟從祀的參與者,至在承襲和模仿中國道學的過程中,逐漸形成“東國道學”的意識,拓展出韓國本土儒學的根本意義,宣祖朝《國朝儒先録》的問世正是這種意識具體展現的實踐結果。
机译:东汉永平十五年(72),明帝亲临曲阜祭孔,配以孔子七十二弟子从祀,开始了中国的文庙从祀制度,而邻近的朝鲜半岛自高丽王朝显宗十一年(1020 )奉入新罗儒生崔致远从祀文庙,自此建立了中、韩贤儒并列从祀文庙的传统。直至朝鲜高宗二十年(1883),从祀文庙的朝鲜贤儒共十八人,统称“东国十八贤”。继往开来,朝鲜王朝在遵照高丽王朝奉行中国文庙从祀制度的同时,就朝鲜先儒从祀文庙的标准,朝野上下俱经历了长时间的议论,始由“文化传播者功绩”的考量,转向以“东国传道系谱”的确立,认同朝鲜贤儒的传道者身份,作为他们入庙从祀的准则。这个转变反映了朝鲜儒者从自身文化的主体性视角,渐次意识到他们也是文庙从祀的参与者,至在承袭和模仿中国道学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东国道学”的意识,拓展出韩国本土儒学的根本意义,宣祖朝《国朝儒先录》的问世正是这种意识具体展现的实践结果。

著录项

  • 作者

    LO Ming Tung;

  • 作者单位
  • 年度 2015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 中图分类
  • 入库时间 2022-08-20 20:29:23

相似文献

  • 外文文献
  • 中文文献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