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
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

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

  • 召开年:2016
  • 召开地:江苏镇江
  • 出版时间: 2016-10

主办单位:;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学会;;

会议文集: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全选(0
47条结果
  • 摘要:通过分析缺血性肠病患者的临床治疗总结该病临床特点,帮助临床实践中提高早期诊断缺血性肠病,合理准确治疗.缺血性肠病常见于合并有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的老年患者,多以突发腹痛便血起病,常累及左半结肠,检查血浆D二聚体水平,腹部CT有助于早期诊断,指导治疗,及早行结肠镜检查有助明确诊断。临床怀疑缺血性肠病时,急诊处置时可以抗炎补液等中性治疗为主,不宜使用止血、促凝等药物,尽快明确诊断后及时抗凝,活血化瘀等治疗可取得较好效果,减少和避免急诊手术治疗。
  • 摘要:探讨内镜配合药物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效果.选取镇江市中西医结合医院2013年3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120例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随机分为联合组和药物组.药物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联合组采用内镜配合药物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证明内镜配合药物治疗上消化道出血效果显著,可快速止血并减少再出血,值得推广使用。
  • 摘要:探讨血清胃蛋白酶原(PG1、PG2)含量及其PG1/PG2比值(PGR)在胃癌筛查中的价值.收集镇江市中西医结合医院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经胃镜活检病理检查确诊胃癌患者100例,胃溃疡患者92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胶乳增强免疫比浊法定量测定PG1、PG2的含量并计算PGR,并随机抽取体检100例胃镜检查正常的健康人作为对照进程对比分析.结果证明PG1、PG2的含量对胃癌筛查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摘要:中医"证"本质的研究一直是中医现代化研究的热点,为了探讨慢性乙型肝炎(以下简称慢乙肝)中医辨证分型与肝组织病理分级分期的关系,为乙肝中医辨证论治提供组织学依据.笔者对120例慢乙肝患者的肝组织病理学情况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探讨.
  • 摘要:目的:观察中医护理临床路径在胃脘痛患者护理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本院消化科收治的胃脘痛患者8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实验组在常规护理方法的基础上结合中医护理临床路径,观察并统计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住院时间和满意度等指标.结果:实验组在临床效果、住院时间和满意度等方面优于对照组,两组之间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护理临床路径在胃脘痛患者中的应用较常规护理效果显著.
  • 摘要:癌痛:是指由于恶性肿瘤破坏患者机体组织,刺激神经末梢引起的疼痛,是癌症患者最常见和最难忍受的症状之一,常比癌症引起的死亡更令人恐惧,全世界每天有500万以上癌症患者在遭受疼痛的折磨中国每天有100万癌症患者在忍受疼痛。具体分析了以患者为中心的癌痛全程管理的护理流程。只有医生、护士、患者三方同时更新阵痛的理念,丰富疼痛的相关知识,才能获得更多的疗效达到镇痛的最大化。
  • 摘要:结肠镜检查是诊断和筛查结肠疾病的金标准,其诊断的精确性和治疗的安全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肠道清洁的质量.临床上30%左右的患者肠道准备欠佳,与患者对肠道准备的认识不足和依从性差所致.本文明确了肠道准备的重要性,介绍了提高结肠镜检查患者肠道准备达标率的护理干预措施。
  • 摘要:急性胰腺炎并发ARDS进行性呼吸困难低氧血症病死率达40%-60%,ARDS是急性胰腺炎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之一,急性胰腺炎并发ARDS的重要治疗手段早期识别正确急救尽早机械通气。患者于某某,男,50岁,个体,初中文化·住院号:0856106·主诉:中上腹痛三天·入院时间:2016-02-0212:40平车入院·入院诊断:急性胰腺炎一般资料·现病史:两天前饮400g白酒后出现中上腹痛,伴头痛、心慌、胸闷,予当地治疗未缓解转入本院·既往史:阑尾切除术,肝炎病史(具体不详)·个人史:吸烟(40支/天×30年);饮酒(每周2-3次,量次约400g)·五方面:饮食偏好油腻,应酬多,情绪焦躁,担心预后。对该患者的护理重点是ARDS的早期识别、安全转运、舒适护理、心理护理以及健康指导。
  • 摘要:目的:观察中医护理干预对慢性胃炎及消化性溃疡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72例慢性胃炎及消化性溃疡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36例采用常规护理,研究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中医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诺丁汉健康调查问卷(NHP)、匹茨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以及生活满意指数(LSIA)的结果.结果:采取中医护理干预后,研究组生活质量NHP评分、睡眠质量PSQI评分、生活满意指数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中医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睡眠质量及生活满意指数,对患者的康复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摘要:目的:为了探讨腹腔镜逆行胆囊切除手术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总结在本院行腹腔镜逆行胆囊切除手术的患者160例治疗及随访资料.结果:所有患者在手术结束后均成功获得随访资料,手术时间范围为50min-72min,平均时间为(60.2±10.4)min,术后住院时间范围为3天-7天,平均时间为(5.0±1.8)天.结论:腹腔镜逆行胆囊切除手术具有满意的临床效果和较高的安全性.
  • 摘要:目的:探讨特殊人群消化性溃疡的护理,提高溃疡愈合质量,降低远期复发率.方法:依据特殊人群的生理、病理特点探讨溃疡护理的关键点与注意点,分析归纳一般人群、老年人及儿童等不同人群的针对性护理对策.结果:一般人群的护理应注重生活、心理护理,老年人、儿童的护理应注重饮食、口腔卫生及根除Hp,强调宣教、综合干预的护理措施.结论:特殊人群消化性溃疡的护理各有侧重,针对性护理干预可有效提高溃疡愈合质量,降低远期复发率.
  • 摘要:探讨耳穴压豆方法护理干预对结肠镜检查患者肠道准备清洁效果的影响.将2015年1-12月在我科消化内镜室行肠镜检查的90例住院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44例)及干预组(46例),记录各组患者的洁肠效果,运用SPSS15.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常规组肠道准备质量优良率为30例(68.2%),不良反应为12例(27.3%);干预组肠道准备质量优良率为39例(84.8%),不良反应为5例(10.9%).在结肠镜前肠道准备中,采取耳穴压豆的护理干预措施能提高结肠镜肠道准备清洁效果,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 摘要:本文浅谈中德医学差异,两国技术方面跟国内差不多医学理念的不同,德国医患相互尊重,整体素质高,关系和谐。德国有严格的诊疗规范实施:遵循指南(推荐UP-TO-DATE )。
  • 摘要:肠道菌群失衡(imbalance of gut microbia)指由于肠道菌群组成改变、细菌代谢活性变化或菌群在局部分布变化而引起的失衡状态,表现为肠道菌群在种类、数量、比例、定位转移(移位)和生物学特性上的变化.肠道菌群一度失衡,也称潜伏型微生态失衡,只能从细菌定量检查上发现菌群组成有变化,临床上无或仅有轻微表现,为可逆性改变,祛除病因后可自行恢复;二度失衡,又称为局限性生态失衡,不可逆,在临床上可有多种慢性疾病的表现,如慢性肠炎、慢性痢疾等;三度失衡,也成为菌群交替症或二重感染(Suoer infection),肠道的原籍菌大部分被抑制,而少数菌过度繁殖,临床表现为病情急且重,多发生在长期大量使用抗生素、免疫抑制剂、细胞毒性药物、激素、被射线照射后,或患者本身患有糖尿病、恶性肿瘤、肝硬化等疾病.给出了菌群失调的主要诊断依据与微生态调节剂常用益生菌。介绍了微生态调节剂在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肝硬化、合并肠源性内毒素血症、、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等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 摘要:本文阐述了胃肠道淋巴瘤病理分型以及各型影像学表现,涉及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结外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套细胞淋巴痛、滤泡型淋巴瘤、Burkitt淋巴瘤、Hodgkin淋巴瘤、以及肠病相关细胞淋巴瘤几种类型。
  • 摘要:人类疾病分为两大类,器质性病变和功能性病变。器质性病变:凡有解剖学结构异常并产生相应症状与体征者,称器质性疾病.功能性病变:是与器质性疾病相对而言,主要是指由于大脑皮质功能失调,导致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而产生的一系列临床症状.很多功能性疾病可能是器质性疾病,只是限于目前科学手段而没有发现相应的器质性病变.详细分析了神经系统生理机制、功能性胃肠疾病的临床诊断与中西药治疗。
  • 摘要:目的:观察艾迪注射液联合DCF方案治疗晚期胃癌的疗效及其毒副作用. 方法:选择2013年01月~2015年12月就诊的晚期胃癌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予多烯紫杉醇、顺铂和5-Fu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艾迪注射液治疗,观察两组的总有效率、疾病控制率、不良反应发生率、生活质量改善率. 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47.5%,对照组为35%,两组相比P>0.05,而观察组的疾病控制率为77.5%,较对照组(52.5%)明显提高,有统计学差异(P<0.05).主要的不良反应:观察组的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而两组肝功能损害和胃肠道反应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生活质量改善率分别为62.5%、32.5%,观察组较对照组明显提高(P<0.05). 结论:艾迪联合DCF方案治疗晚期胃癌与单纯化疗相比能显著提高疗效,并能减轻骨髓抑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 摘要:目的:探讨思密达保留灌肠在小儿腹泻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9月于本院接受治疗的100例小儿腹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患儿分为对照组50例和观察组50例.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患儿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思密达保留灌肠治疗.比较两组患儿临床疗效、临床症状纠正时间和食欲不振、脱水、肠鸣音异常的发生率. 结果:对照组和观察组患儿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80.0%和94.0%,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提高,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儿发热消退时间、腹泻停止时间及脱水纠正时间均显著缩短,观察组患儿食欲不振、脱水、肠鸣音异常的发生率均显著减少,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思密达保留灌肠在小儿腹泻中应用效果良好,能够显著提高临床疗效,缩短临床症状纠正时间,减少食欲不振、脱水、肠鸣音异常的发生,临床上值得应用.
  • 摘要:目的:探析消化内科鼻胆管意外拔管的风险防范,为临床护理安全工作提供参考. 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消化内科2012年11月至2013年11月,实施原有风险防范以来发生的鼻胆管意外拔管16例,与2013年12月至2014年12月,实施改进风险防范以来发生的鼻胆管意外拔管1例,进行分析比较,探析新改进风险防范在鼻胆管护理中重要性. 结果:消化内科鼻胆管意外拔管通过加强安全管理、提高业务水平、加强护患沟通、改进固定方法等防范措施,意外拔管的发生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风险防范措施是有效保障消化科鼻胆管引流患者的安全,降低意外拔管率,提高患者满意度、舒适度,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应予以推广.
  • 摘要:胃间质瘤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占胃肠道恶性肿瘤的1-3%,多发于中老年患者,40岁以下患者少见,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异.大部分胃肠道间质瘤发生于胃占50-70%,小肠占20-30%,结直肠占10-20%,食道占0-6%,肠系膜、网膜及腹腔后罕见.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的、具有极高致残率而难治的慢性风湿病,是世界上导致残疾的重要原因之一,多数病人需要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带病生存,精神心理遭受不同程度的创伤,最终导致病人对疾病产生负性情绪并降低治疗依从性,影响疾病的预后.本科于2014年10月21日收治1例胃巨大间质瘤伴类风湿性关节炎及心功能不全并发心衰的患者,给临床的治疗及护理工作带来一定困难,在住院期间通过积极的治疗和精心的护理,患者病情好转,于2014年11月20日顺利出院.本文针对本例患者在住院期间的预见性护理问题进行探讨和总结.该患者病情重基础疾病多,自身情况差,术后发生了严重的并发症—心衰。通过积极的治疗和制定针对性的护理计划,实施预见性的护理措施,使患者脱离危险、控制病情、改善症状、顺利出院,提高了患者及其家庭的生活质量。
  • 摘要: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C-IBS)是一组以腹痛或腹部不适,并伴有大便排出困难或排便间隔时间延长为主要特征的肠道功能性疾病.缺乏可解释症状的形态学和生化学的异常.归属于中国医学"腹痛"、"便秘"的范畴.按照RomeⅢ标准,西方国家IBS的患病率为10%~18%,中国约占10.15%IBS患病率女性略高于男性,年龄较大者患病率低于年轻人C-IBS对生活质量有明显的负面影响,在医疗保健系统方面产生了巨额费用.分析了肠易激综合征的中医病机、临床表现、鉴别诊断。详细分析了该病的中医辨证治疗,运脾柔肝方治疗C-IBS研究思路及方法。运脾柔肝方治疗C-IBS的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5-HT,VIP, P物质等神经肤在肠内的分布实现的。
  • 摘要:食管胃底静脉曲张(EGV)是肝硬化门脉高压常见并发症,EGV发生率:50%,出血发生率:20%-40%,出血死亡率(6周内):10%-20%,再出血率(1年内):60%.病程进展决定治疗方式。内镜下的基本治疗方法有食管曲张静脉多环套扎(EVL)、食管曲张静脉硬化剂注射(EIS)、组织胶注射法。ESVD是以食管胃底静脉解剖理论为基础,精准选择曲张静脉来源支给予断流的治疗静脉曲张的手术,详细介绍了ESVD手术流程。内镜治疗失败外科或介入治疗可以作为补救措施。
  • 摘要:目的:观察契约式护理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治疗的影响效果. 方法:选择2013年2月-2015年2月于本院接受住院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病例122例做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61例和对照组61例,对照组接受慢性乙型肝炎常规护理,试验组则施以契约式护理模式干预,比较两组研究对象干预1年后治疗依从性和生活质量的差异性. 结果:两组接受不同护理干预模式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干预1年后的治疗依从性和生活质量的比较存在着显著性差异,试验组干预1年后的治疗依从性和生活质量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慢性乙型肝炎病例(P<0.05). 结论: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群体实施契约式护理干预,能显著提高该类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和生活质量,临床推广价值显著.
  • 摘要:目的:观察中药桂芍巴布剂敷神阙穴治疗肝郁脾虚型泄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5例肝郁脾虚型泄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3例给予中药桂芍巴布剂敷神阙穴治疗,对照组52例给予西药常规治疗,疗程为1周,治疗后分析两组患者肠道症状积分、临床疗效评定.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6.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9%,治疗组在改善临床症状上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中药桂芍巴布剂敷神阙穴治疗肝郁脾虚型泄泻疗效显著.
  • 摘要:目的:探讨品管圈(QCC)活动在提高结肠镜检查患者肠道准备达标率中的作用. 方法:选择2015年4月1日至5月5日行口服泻药方法结肠镜检查患者337例为活动前组;选择2015年5月6日至5月26日行口服泻药方法结肠镜检查患者68例患者为真因验证组,选择2015年5月27日至7月31日行口服泻药方法结肠镜检查患者337例为活动后组,成立品管圈.以提高结肠镜患者口服泻药的肠道准备达标率为活动主题,采取现状把握、设定目标、分析原因、制定对策、对策的实施及效果确认等措施,统计两组患者肠道准备达标率,QCC手法、团队精神、专业知识、沟通协调、活动信心、责任荣誉评分. 结果:活动后组患者肠道准备达标率为91.99%(310/337),显著高于活动前组的82.49%(278/337)(P<0.05).品管圈活动后圈员QCC手法、团队精神、专业知识、沟通协调、活动信心、责任荣誉评分显著高于活动前(P<0.01). 结论:运用品管圈对结肠镜检查患者口服泻药的肠道准备进行管理,不仅可提高肠道准备达标率,还提升了护士QCC手法、团队精神、专业知识、沟通协调、活动信心、责任荣誉.
  • 摘要:近年来,中医护理技术以其简便易行、直观安全、收费低廉、见效快、注重人与人之间交流等特色和优势在国内外均广受推崇,在脾胃科的护理中也得到了广泛应用,例如:耳穴贴压、药穴指针疗法、中药穴位贴敷、中药直肠滴入、中药消化道内镜介入、穴位注射、中药热熨敷、辩证施膳指导及针灸等绿色中医特色疗法,对脾胃科疾病的治疗,疗效显著.
  • 摘要:目的:观察本院消化科自拟方健肠Ⅰ号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探讨其对脑肠轴相关物质的影响. 方法:124例门诊肠易激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2例.对照组给予匹维溴铵治疗,观察组给予健肠Ⅰ号方治疗,观察两组有效率、消化道症状评分、血清脑肠肽水平变化及不良反应. 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4.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1.0%)(P<0.05);消化道症状评分除腹痛外,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脑肠肽水平相当(P>0.05),而治疗后均明显下降(P<0.05),且以观察组下降最为显著(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结论:在传统经典痛泻要方上自拟的"健肠Ⅰ号"疗效优于单用西药匹维溴铵,其机制可能是通过脑肠轴作用引起5HT3R等脑肠肽物质水平变化而对肠易激综合征发挥了治疗作用.
  • 摘要:FODMAP是一类难吸收短链碳水化合物(Fermentable Oligo-,Di-and Mono-saccharides,And Polyols)Fermentable-可酵解的,Oligo-低聚糖/寡糖,Di-双糖Mono-单糖,Polyols-多元醇。分析了FODMAP饮食的利与弊及其生理机制。对比低FODMAPs饮食组(n=19),常规饮食组(n=22)记录初始和随访4周的症状及大便,FODMAP影响肠道微环境,低FODMAPs饮食IBS-D患者症状严重程度评分生活质量有显著改善。
  • 摘要:BE是指食管下段(GEJ以上)上皮发生镜下可见的任何长度的异常变化并经粘膜活检证实食管正常复层鳞状上皮被含有杯状细胞的特殊肠化生上皮所代的一种病变。Barrett食管目前公认为食管腺癌的癌前病变,BE癌变率约0.5~1%/人年,在Baeeett食管的不同病理阶段,其癌变风险亦不同,LGD癌变率相对较低,但对低度异型癌变的前瞻性研究资料仍较少,HGD癌变率>10%/人年。分析了其流行病学特征、发病机制。详细阐述了内镜诊断、病理诊断的诊断内容以及诊断标准。早期监测与随访可以改善生存率。
  • 摘要:中医优势病种的概念是指中医防治疗效确切、并能被广泛认可的某疾病或疾病的某一阶段.(前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曹洪欣《中医优势病种研究》)对中医优势病种研究,临床研究既能不断提高临床疗效,又能促进中医自主创新,现代研究寻求突破,中医理论原始创新."十一五"期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开始征求中医优势病种病名,并通过专项而确定."十二五"期间,分三批4次公布了中医优势病种的病名,并制定其诊疗方案.
  • 摘要:发表SCI论文是国际同行之间交流科研结果的主要渠道,本文阐述了SCI的含义,详细分析了如何做科学研究、SCI论文撰写技巧。
  • 摘要:消化内镜活检标本往往占病理科标本量的很大比重,中医院更明显.大部分报告为"炎",少部分为"癌".对于"炎"和"癌",消化科医师与病理科医师认识高度一致.难道只有"炎"和"癌"?反流性食管炎:远端食管,常见.嗜酸性粒细胞性食管类:食管中上段,少见.组织学改变可以相同.
  • 摘要: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食品安全问题的加重,以及不良饮食习惯的增多,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生率已经越来越多,癌变的几率也逐年加大.据统计在胃镜检查中,大约有80%~90%的人都会有不同程度的胃部慢性炎症或萎缩性病变,随着年龄的增加,胃炎的发病率也呈增加的趋势,特别是萎缩性胃炎的发生率更多.据统计,50岁以上人群中,发生萎缩性胃炎的人约占50%.另一项统计显示,患严重萎缩性胃炎的人群中,20~30岁的人占3.8%,而70岁以上的老年人患病率则达16.2%,并且有年轻化趋势.慢性胃炎→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粘膜肠上皮化生→胃粘膜不典型增生→胃癌,这是世界公认的胃癌发展方式,慢性萎缩性胃炎如果不加以治疗,将大大增加胃癌的发生几率.西医对于萎缩的腺体暂时没有可行的药物治疗,中医在这方方面则可以使患者的症状减轻,消除,甚至逆转萎缩的胃粘膜腺体细胞,这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患者的痛苦与胃癌的发生风险,因此中医对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证治研究就显得格外重要.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是慢性胃炎的一种类型,是各种原因引起的以胃粘膜上皮细胞和固有腺体萎缩、减少甚或消失,胃黏膜的肌层增厚,伴或不伴肠腺化生、幽门腺化生、不典型的增生为主要特征的一种慢性消化系统疾病.根据临床症状,可归属于中医学"胃脘痛"、"嘈杂"、"痞满"等范畴.中医没有"慢性萎缩性胃炎"病名,却有一系列关于萎缩性胃炎症状的描述,如"胃脘痛"、"嘈杂"、"痞满",根据这些症状描述,从而推测出古人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证型研究,以及根据相应症状所施的方药治疗.随着近代胃镜技术的发展,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有了明确的标准,而相应的治疗效果却难以让人满意,这有让人们不得不将目光聚焦于中医的治疗.
  • 摘要:本文介绍了消化病临床若干新进展,具体分析了消化道肿瘤治疗的3C新模式,抗肿瘤疫苗和美洲大蠊抗肿瘤研究,肿瘤放疗的质子、重离子治疗装置。强调了必须识别胃肿瘤,消退食管静脉曲张维持不出血方法,最后介绍了中国的临床粪便移植治疗。
  • 摘要: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指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不适症状和(或)并发症的一种疾病。可分为非糜烂性反流病、反流性食管炎、Barrett食管病。分析了胃食管反流病发病机制,烧心、反流是其典型症状。明确了胃食管反流病的诊断方法。缓解症状、改善生活质量是其治疗原则,改变生活方式、药物治疗、内镜下治疗、手术治疗是其常用治疗方法。强调发挥中医的治疗优势,分析了半夏泻心汤、和降胶囊加减治疗的临床疗效。半夏泻心汤加减能有效改善非糜烂性反流病寒热错杂证患者反流症状,疗效与伴托拉唑相似。半夏泻心汤加减能提高睡眠质量,缓解焦虑抑郁情绪,提高生活质量,优于单用伴托拉唑。
  • 摘要:分析了亚洲胃癌发生率,介绍了肿瘤的三级预防体系与防治原则。Hp感染是胃癌发生最一致的致病因素,根除Hp可降低胃癌发生的风险,胃癌发生中,Hp感染影响远大于环境因素。Hp感染是胃癌预防最重要的可控因素,在高危人群筛查和治疗Hp是高效价比的策略。
  • 摘要:分析了幽门螺旋杆菌与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关系,根除Hp可以使部分HP相关性消化不良获益,可以防止消化性溃疡和胃癌的发生,但不能解决所有FD问题。
  • 摘要:男,35岁.因被三轮车撞到,突发脐周持续性绞痛2小时就诊.腹痛剧烈,呕吐,呕吐物有血丝,无头晕头痛,未排便,有肛门排气.既往有血脂偏高.查体:T36.2°C,P105次/分,R25次/分,Bp84/68mmHg.痛苦面容,四肢湿冷,房颤心律,肺部未见异常,腹部稍胀,未见胃肠形及蠕动波,腹壁轻度紧张,全腹压痛及反跳痛不明显,未及包块,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减弱.患者治疗无效死亡,尸检结果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导致死亡。缺血性肠病是一组因小肠、结肠血液供应不足导致的不同程度的肠壁局部组织坏死和一系列症状的疾病.可分为急性肠系膜缺血(AMI)、慢性肠系膜缺血(CMI)及缺血性结肠炎(IC),以IC最多见.凡全身循环动力异常,肠系膜血管病变及其他全身性疾病或局部疾病引起进入肠管的血流减少均可发生本病.可采取实验室检查、X线检查、腹部血管超声、腹部CT及CTA、内镜检查等措施进行诊断。
  • 摘要:食源性肠道疾病是通过摄食而进入人体的有毒、有害物质等致病因子所造成的肠道疾病.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增长,带来的健康及经济方面的问题快速涌现,目前已成为全球广泛存在并日益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目前随着医疗机构逐步参与,哨点医院发挥越来越大作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使得食源性肠道疾病的监测从以往单纯的疾病预防、食品加工转向医疗机构的主动监测.文章介绍了食源性肠道疾病的定义、基本要素、分类、发病特点等基本信息以及主动监测的内容、方法、结果报告.重点搜集了包括美国、加拿大、欧洲、澳大利亚等在内的国外食源性肠道疾病主动监测的现状以及中国国内食源性肠道疾病主动监测的现状.中国在加强食品安全方面,尽管在法律化、制度化上已经接进了发达国家,趋于完备或正在完备,但是还存在着许多问题承待解决,有待千尽快地改进和完善.目前中国食源性肠道疾病监测现状主要以被动报告为主,掌握的是已经发生或诊断明确的事件和疾病谱.相对于中国,发达国家在构建食品管理框架时优先考虑食源性肠道疾病监测,将医疗机构纳入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体系,注重多部门协作机制,建立完善的食品溯源体系,将临床诊断、实验室检验、流行病学调查、溯源技术等技术融合,主动发现病例、主动发现致病因子、主动发现病因性食品同时,从相关政策法规、医疗机构、食源性肠道疾病CDC、媒体等方面介绍食源性肠道疾病主动监测的进展.自1982年以来,至2015年新食品安全法出台执行,中国针对食品安全立法从未松懈.目前涉及食源性疾病管理的法律主要有两部,《食品卫生法》和《传染病防抬法》.医疗机构医师在疾病诊治过程中发现疑似食源性疾病的病例和可能是食物传播引起的某些感染或中毒性暴发疾病的病例及时向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研究食源性疾病的流行规律,对食源性疾病暴发进行监测,为政府制定和调整食源性疾病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不断加大宣传力度,高度重视食源性疾病,坚持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食品安全五要素".
  • 摘要:目的:探讨体外牵引在下消化道内镜粘膜下剥离术中应用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经肠镜及超声内镜检查确诊为下消化道粘膜及粘膜下病变患者24例(其中20例为粘膜病变、4例为粘膜下病变)在内镜粘膜下剥离术中应用体外牵引治疗,并对病理、治疗效果进行评估,术后内镜随访3周~2年不等. 结果:24例入选病例中降结肠7例,乙状结肠9例,直肠8例.治疗情况:24例均完整剥离.术中7例患者出血,应用氩气刀烧灼、热活检钳予以电凝止血结合钛夹夹闭止血,术后观察72h无再发出血、穿孔.1例术后出现黑便等症状,内镜下止血处理,效果满意.病理:脂肪瘤4例,轻度异型增生7例,重度异型增生10例,癌变3例.完成随访14例,愈后良好. 结论:在下消化道内镜粘膜下剥离术中应用体外牵引安全、有效,术前严格评估及术中对切除范围及深度严密把握对减少病灶残留和病变复发、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尤为重要.
  • 摘要:背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饮食结构的改变,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已成为中国最常见的肝病之一,迫切需要安全有效的药物.但西医目前仍缺乏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特效药,因此开展中医药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是中医临床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决明方"来源于全国名老中医的经验方,已在临床使用多年,疗效佳,同时具有江苏孟河医派特色,用药轻灵,且方中药物均为药食同源,安全性高,有着较好的临床使用价值及广阔的市场前景. 目的:本次观察中药"决明方"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临床疗效. 方法:随机选取2013年11月至2016年3月期间在本院门诊就诊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42例,同时需符合肝癖(湿热蕴结型)的中医诊断分型.服用"决明方"治疗,疗程为4周,同时注意服药期间饮食清淡,忌油腻.4周后观察中医临床症状与实验室指标的变化.其中中医症状疗效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根据患者治疗前后的症状积分,评估缓解情况,采用尼莫地平法计算.而实验室指标参照《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医诊疗共识意见》,主要观察治疗前后肝脏酶学(ALT)及血脂(TC、TG)的变化情况并统计有效率.数据应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采用t检验. 结果:"决明方"能明显改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其中痊愈15例,显效10例,有效20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83.3%,尤其对胁肋胀痛、口黏或口干口苦、周身困重等症状疗效显著(P<0.05)."决明方"对肝脏酶学及血脂指标均有一定程度的改善,治疗后患者肝脏酶学指标ALT有效率78.57%(其中痊愈6例,显效12例,有效15例,无效9例),血脂指标TC、TG有效率57.14%(其中痊愈1例,显效2例,有效21例,无效18例),肝脏酶学及血脂总有效率为52.38%(其中痊愈1例,显效2例,有效19例,无效20例). 结论:"决明方"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 摘要:目的:分析VDR和P-gp在胃癌组织中表达的相关性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 方法:用免疫组化法检测118例胃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VDR的表达及分布位置,同时检测P-gp的表达,分析它们之间的相关性. 结果:(1)虽然胃癌组织细胞浆VDR阳性率与癌旁组织无明显差异,但前者的细胞核VDR阳性率与P-gp阳性率却显著高于后者.(2)胃癌组织细胞核VDR表达强度与P-gp表达强度存在正相关.(3)免疫印迹证明细胞核VDR阳性的胃癌组织中VDR和P-gp的蛋白表达水平存在正相关.(4)胃癌组织细胞浆VDR阳性率与肿瘤浸润、淋巴结转移以及TNM分期均无关,但细胞核VDR阳性率与肿瘤分化、浸润及TNM分期有关;P-gp阳性率与肿瘤大小、分化、浸润以及TNM分期有关. 结论:胃癌组织细胞核VDR表达与P-gp的表达有关.
  • 摘要:近年来炎症性肠病发病率持续增高,发病高峰年龄15~25岁,低龄化趋势,病程长,慢性过程,缓解和复发交替,迁延不愈。严重影响患者的生理、心理、社会功能健康及生活质量低下。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主要表现为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两种类型。UC及cu发病机制、疾病行为有所不同,其治疗策略不同。炎症性肠病护理的目标和原则是:控制发作、维持缓解、减少复发、防治并发应,提高生活质量。适宜综合性、个性化处理。可采取药物、支持、对症、心理以及营养治疗。
  • 摘要:功能性肠病是症状源于中、下消化道的功能性胃肠病,是一种表现为肠道运动和分泌功能失调而无器质性改变的综合征。心理、社会因素是功能性肠病发病的重要原因。功能性肠病的护理目标是控制发作,维持缓解、减少复发、防治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详细分析了肠易激综合征可采取耳穴埋籽、艾灸、中药脐敷、穴位按摩、中药保留灌肠几种中医护理法。
  • 摘要: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一种功能性肠病,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动物实验可以弥补临床研究的不足,尤其是涉及伦理问题和易于出现偏倚的临床研究,因此,研究IBS动物模型对认识发病机制、病理生理和药物治疗有积极的作用.关于IBS动物模型的研究有很多.目前国内外最常用实验动物是大鼠与小鼠,亦有学者提出用与人类更相近的灵长类等动物作为研究对象,使模型更接近人类.模型构建方法较多,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动物模型可通过冰水灌胃法、结直肠球囊扩张刺激+限水法、冰水灌胃与冰敷束缚相结合等方法构建,其中冰水灌胃法是以IBS模型新概念的造模方法,为IBS研究提供新的条件,许多学者都采用这种方法造模.腹泻型模型构建方法较多,有物理化学刺激、心理应激、药物致泻、病原体感染、复合方法及其他方法等.物理化学刺激有冷应激、蓖麻油灌胃和结肠气囊刺激等;心理应激包括有束缚、避水、夹尾、慢性应激等,可单独也可同时使用,复合应用较为常见;药物致泻常见用番泻叶灌胃致泻,且多与其他种方法联合使用;病原体感染常用体内旋毛虫和空肠弯曲菌诱导造模;复合方法主要有药物致泻+心理应激(束缚等)、化学刺激+心理应激(束缚等)以及多种因素综合刺激等.观测指标包括一般情况、肠道敏感性测试、肠道转运功能、病理学检查、相关脑肠肽的检测等.一般情况包括体重变化、精神状态、毛发色泽、进食、饮水、活动及大小便情况,还有行为学观测.肠道敏感性用腹肌回缩实验和直肠扩张反应以及根据其反应进行半定量行为学评分来测试.肠道转运功能用肠道推进测试来评估.相关脑肠肽的检测只测定与IBS发病密切相关的脑肠肽,如5-羟色胺、P物质、血管活性肠肽等.现在的IBS动物模型仅从病理生理机制中的某一方面着手,但其发病机制复杂,诱发因素个体化、多样,因此目前的动物模型均具有不同程度的局限性,还需进一步研究.
  • 摘要: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一种功能性肠道疾病,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无定论,目前没有一种药物能有效的治疗各种类型的IBS.中医通过中药、针灸等多种途径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diarrhea predominant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D)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中医古籍中虽没有IBS-D直接记载,但确有与IBS-D相关的病证的记载,包括相关病证的病名、相关病证的发病机制以及相关病证治则的记载.现代医家依据IBS-D的临床特征及症状,将其归属于中医的"泄泻"、"腹痛"等范畴.《中医消化病诊疗指南》、《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诊疗共识意见》、《肠易激综合征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都对IBS-D进行了诊断分型,并且给出了治法方药.经方对IBS-D的治疗效果较好,小建中汤、附子理中汤及痛泻要方等经方疗效均优于西药.许多验方也对IBS-D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如熄风化湿方、肠康方、安肠止痛组方等.一些中成药也在IBS-D的治疗方面取得较好的效果,如枫蓼肠胃康颗粒、清肠止泻丸等.针灸在IBS-D的治疗方面有了很大进展,各种针灸方法被用于临床,包括普通针刺、温针灸、口针、热敏灸、子午流注法针灸等,都取得了显著疗效.中药灌肠多与其他疗法联合使用来治疗IBS-D.很多实验证明多种方法联合治疗效果比单方式治疗效果好.中医药在治疗IBS-D方面具有很多优势,如治疗方式多样、临床疗效好、症状不易反复、费用低等,但在IBS-D领域的中医药研究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如实验设计不严谨,样本量小;临床研究采用的诊断标准和疗效评价标准不统一等.因此,仍需进一步研究,以使中医药在IBS-D的治疗方面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 摘要:背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饮食结构的改变,酒精性脂肪肝已成为中国最常见的肝病之一,迫切需要安全有效的治疗药物.但西医目前仍缺乏治疗酒精性脂肪肝的特效药,因此开展中医药治疗酒精性脂肪肝是中医临床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药食同源方"来源于全国名老中医的经验用方,已在临床使用多年,疗效佳,同时具有江苏孟河医派特色,用药轻灵,且方中药物均为药食同源,安全性高,有着较好的临床使用价值及广阔的市场前景. 目的:本次观察中药"药食同源方"治疗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2014年5月至2016年3月期间在本院门诊就诊的酒精性脂肪肝患者22例,同时需符合肝癖(湿热蕴结型)的中医诊断分型.服用"药食同源方"治疗,疗程为4周,同时服药期间患者需戒酒及清淡饮食.4周后观察中医临床症状与实验室指标的变化情况,并统计总疗效.其中中医症状疗效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根据患者治疗前后的症状积分,评估缓解情况,采用尼莫地平法计算.实验室指标主要观察治疗前后肝功能(ALT、AST)及血脂(TC、TG)等指标的变化情况.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及相关文献的标准,统计总疗效.数据应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以P<O.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采用t检验. 结果:"药食同源方"能明显改善酒精性脂肪肝患者的临床症状,其中痊愈2例,显效6例,有效10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81.8%,尤其对胁肋胀痛、口黏或口干口苦等症状疗效显著(P<0.05).治疗4周后患者的肝功能(ALT、AST)及血脂(TC、TG)等指标较治疗前均有一定程度的改善(P<0.05).临床总疗效为77.27%,其痊愈1例,显效4例,有效12例,无效5例. 结论:"药食同源方"治疗酒精性脂肪肝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