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学属于《中国图书分类法》中的四级类目,该分类相关的期刊文献有60347篇,会议文献有6794篇,学位文献有3378篇等,地震学的主要作者有李杰、刘杰、谢礼立,地震学的主要机构有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震局等。
统计的文献类型来源于 期刊论文、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1.[期刊]
摘要: 利用山东地震台网70个宽频带测震台站记录的2022-01-15南太平洋汤加海底火山喷发原始地震波形数据,从时间域和频率域分析火山喷发地震波的记录特征;通过对2...
2.[期刊]
青海省玛多县“5·22 M s7.4地震”地表破裂与次生灾害发育特征
摘要: 2021年5月22日2时04分在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发生7.4级地震,为了查明此次地震产生的地表破裂和伴生次生灾害发育特征,调查组采用遥感解译和实地调查...
3.[期刊]
2022年1月8日青海门源M_(S)6.9地震地表破裂带特征与发震机制
摘要: 2022年1月8日01时45分,在青海省海北州门源县(N37.77°,E101.26°)发生了M_(S)6.9地震,震源深度约10 km.震后现场考察确认,本...
4.[期刊]
摘要: 当前地震预警中的震级估算方法是通过初至几秒地震波的特征参数与震级的经验关系来实现的,这些特征参数依赖于人的经验和主观判断,没有充分利用初至地震波中与震级相关的...
5.[期刊]
摘要: 巴颜喀拉块体边界地震活跃,其西边界新疆于田地区在2008年发生M 7.3地震后,2012年以来又陆续发生了M 6.3、M 7.3和M 6.4三次强震.然而该地...
6.[期刊]
2021年日本福岛海域M_(W)7.1地震S-net海底地震动特征
摘要: 2021年2月13日日本福岛县东部海域(Off-Fukushima)发生的M_(W)7.1地震是目前世界最大的海底观测系统——日本海沟地震和海啸海底观测网(S...
7.[期刊]
中国东北地区地幔转换带接收函数三维Kirchhoff偏移成像研究
摘要: 中国东北地区地幔转换带结构对于研究新生代板内火山深部成因及板片俯冲作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东北地区密集流动台阵记录提取到的约60,000接收函数,采用三维K...
8.[期刊]
加入多次波的长时窗接收函数主成分分析及其在张八岭构造带地壳分析中的应用
摘要: 接收函数主成分分析方法可以有效地提取单台接收函数中蕴含的台站下方地壳结构和速度各向异性信息,本文在原有理论基础上将该方法应用于加入了多次波的长时窗接收函数.通...
9.[期刊]
摘要: 水电网络作为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日常运行中承担着为城市居民生产生活供水供电的重要任务,一旦在地震中遭受破坏,将会对城市的应急救援、火场消防、医疗...
10.[期刊]
摘要: 针对时序数据中的破年变异常,基于S变换时频方法构建信息提取流程,在提取常规短周期破年变信号(ONA)的同时分析背景年变信号(ANA)的演化过程。在此基础上,基...
11.[期刊]
摘要: 基于漾濞地震序列及周边历史地震的震源机制解数据,初步分析震源机制类型和应力轴分布特征,在此基础上研究震源机制一致性参数与漾濞地震及周边中强地震活动的关系。结果...
12.[期刊]
摘要: 首次构建2021年玛多M W7.3地震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同震滑动分布特征。首先解算高精度GNSS同震形变观测数据;然后建立玛多地震三维有限元模型,并用弹性半...
13.[期刊]
摘要: 基于GPS近场形变和远场P波,利用有限断层方法反演2021-07-29阿拉斯加M W8.2地震的震源破裂过程。结果显示,此次地震持续时间约100 s,释放的地...
14.[期刊]
摘要: 针对目前台站测氡仪校准困难的问题,提出标准仪器校准法,并将其与RN-FD循环式氡气固体源进行对比,同时利用台站应用最为广泛的RN-150小型氡气固体源验证该方...
15.[期刊]
摘要: 通过构建粘弹变形模型,对东昆仑断裂带附近近百年来发生的6个M≥7地震的震后粘弹性松弛效应进行数值模拟,分析该效应对区域地壳变形的影响。结果表明:1)离逝时间较...
16.[期刊]
摘要: 选取2011~2019年山东地区GNSS基准站及地震滑动矢量等数据,应用块体负位错反演模型,反演沂沭断裂带地区的断层闭锁程度和滑动亏损速率。结果表明,沂沭断裂...
17.[期刊]
摘要: 2021-05~2022-01青海地区陆续发生玛多M S7.4、德令哈M S5.8和门源M S6.9地震。为深入探究上述地震的震磁关系,利用2019~2021...
18.[期刊]
摘要: 采用Sentinel-1A卫星提供的升降轨雷达影像数据研究门源地震同震形变及震源机制。首先利用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D-InSAR)技术获得门源地震的同震形变...
19.[期刊]
摘要: 中国东部的东北地热异常区、华北及华东地热异常区、东南丘陵-沿海地热异常区是中国重要的地热资源区,研究其深部地温分布特征与动力学背景对合理开发、高效利用地热资源...
20.[期刊]
摘要: 沂沭断裂带是华北克拉通东部的重要断裂带,历史上发生过8^(1/2)级强震,区域速度模型研究可以提升地震震动图精度以及地震烈度速报的准确性,有助于防御未来的巨震...
1.[会议]
摘要: 本文基于作者前期的研究基础,建立简化的岛礁-泻湖-海水系统地震反应分析模型,重点分析考虑泻湖影响下,岛礁场地的地震反应规律.研究表明,泻湖对岛礁临湖侧水平向地...
2.[会议]
摘要: 本文阐述了地球物理技术在地震预报中的重要作用.认为地震预报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地震预报需要多取得信息,并认真确认前兆信息,应关注动物异常反应、慢地震以及地球...
3.[会议]
摘要: 作为研究固体地球介质中地震发生规律、地震波的传播规律以及地震的宏观后果等等的综合性科学,很多地震学问题都依赖于对地震震相的准确识别.随着地震台站的增加,其记录...
4.[会议]
基于受试者工作特征的钻孔应变观测震前网络度异常的集群特征分析
摘要: 大地震来临前,震源区通常会伴有地壳形变异常.近年来,钻孔应变数据在四川一云南地区的地震研究中,发现了可能的与地震相关的震前应变异常.然而,这些应变异常是否包含...
5.[会议]
摘要: 震源逆时成像是震源定位中的一种有效方法,但要获得准确的逆时定位成像结果需要密集的检波器分布与精确的速度模型.实际应用中,由于空间采样稀疏且无法获得精确速度模型...
6.[会议]
摘要: 震源逆时定位是震源定位的有效方法,对研究地球内部构造和地震预测等都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而不同的波形载入方法对震源逆时定位的结果有着不同的影响,影响着定位的准确...
7.[会议]
摘要: 通过对海岛固定台站地震记录进行详细的波形和频谱分析,从背景噪声场中识别出了典型的人为活动引发的信号波动,结合周边人为活动记录,发现二者具有良好的耦合性.由此推...
8.[会议]
摘要: 马兰黄土形成于晚更新世,具有富含垂直节理、质地松散的特征,在我国北方地区具有广泛的分布.国内外的多次地震灾害实例均已证实,饱和甚至天然含水率高于塑限含水率的黄...
9.[会议]
摘要: 断层气主要是H2、He、CO2、Rn、Hg等由断层带释放的地壳深部气体,这些气体质量轻,粘滞性小,迁移速度快,对地壳动力作用的响应能力比地下水灵敏.其中,Rn...
10.[会议]
摘要: 断层气是地球内部气体及挥发组分不断沿着活动板块和活动块体边界以及其他活动性断裂等地壳薄弱地带向地表迁移和释放的气体.断裂带上的微量气体组分(Rn,Hg,H2,...
11.[会议]
摘要: 2014年2月12日17时19分,我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于田县发生强烈地震,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震中位于(36.1°N,82.5°E),震源深度12km...
12.[会议]
地震前热异常机理的多物理场耦合数值模拟研究——以汶川地震为例
摘要: 强震前震中区较大范围内出现热异常是一种普遍现象,已受到地学界高度关注.最近的研究表明:①震前的热异常可以表现为红外增温,也可以是潜热通量和感热通量变化;②异常...
13.[会议]
摘要: 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无论是短时间的强降雨还是洪水期河流的荷载作用,均可在短时间内造成井水位的快速变化.目前对这两种干扰因素的识别与排除基本上是以定性分析为主,...
14.[会议]
摘要: 由于地球内部质量分布的状态不均衡变化,地表观测通常会表现为重力异常的变化.研究表明,地震之前较长一段时间范围内,地震活动的区域将会出现由于膨胀而引起的区域重力...
15.[会议]
摘要: 据中国地震台网(CENC)测定,2016年1月14日5时18分,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轮台县发生M5.3地震,USGS也给出了这次地震的震源参数...
16.[会议]
摘要: 天山位于中亚腹地,其两侧分别被构造稳定的塔里木和准噶尔地块所夹持,受印度板块与欧亚大陆的碰撞推挤等动力作用,天山山前和山体内部形成了一系列活动褶皱和以逆冲为主...
17.[会议]
摘要: 自从震级频度G-R关系提出以来,已广泛地应用于地震活动性与地震危险性预测的实践中.然而,大量震例表明,震级频度关系表现出非线性特征.虽然这可能与震级误差以及资...
18.[会议]
摘要: 地震的发生是地下物质迁移、能量释放和应力改变的过程,由此导致地震孕育和发生过程中,断裂带及其周边区域的气体地球化学场发生显著改变.这使得气体地球化学方法和手段...
19.[会议]
摘要: 云南滇西地区作为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地质构造错综复杂,活动断裂带密集,6级以上强震频发,是我国主要的地震活动地区之一.截至2019年1月底,...
20.[会议]
摘要: 自上世纪60年代科学家发现电离层扰动与地震发生具有关联性以来,震前电离层TEC与NmF2扰动就成为了一个新的地震预测的研究方向.随着全球定位系统(GPS)的建...
1.[学位]
多源高分辨率遥感图像自动配准算法研究——面向震后灾情快速评估
摘要: 大地震是一种破坏性极强的自然灾害。它具有破坏范围广、突发性强、造成损失严重等特点,对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威胁。而震后需要第一时间快速开展灾害评估活动...
2.[学位]
摘要: 地震是众多自然灾害中对人类威胁最大的灾害之一,极易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与基础设施破坏损失。近年来,随着抗震工程的发展与应用,地震造成的伤亡损失有明显的减少。工程...
3.[学位]
摘要: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以GPS技术为代表的空间测量技术已经成为监测地质构造运动和地球动力学现象的主要技术手段?GPS技术以其高精度、自动化、高效益、全天候以及...
4.[学位]
摘要: 地震是一种严重的自然灾害,在我国乃至全世界范围给人类生命与财产安全带来极大的威胁。地面重力观测技术受观测环境条件所限制,数据量与动态更新能力不足,无法满足地震...
5.[学位]
摘要: 地震层析成像是目前研究整个地球内部非均匀结构和地球动力学的重要技术和工具之一。其中,地震体波走时层析成像技术应用最为广泛,地震波的走时信息之所以能够反映地球内...
6.[学位]
摘要: 地震动预测方程(GMPE)是描述地震影响的重要方法,是影响地震危险性分析结果的重要因素。由于中国西南地区早期地震记录的缺乏,既有研究往往通过烈度转换或者补充其...
7.[学位]
摘要: 九寨沟被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是九寨沟县支柱性产业和脱贫开发的关键区域。2017年8月8日发生的Ms 7.0地震对九寨沟钙华景观造成破坏。本研究对景...
8.[学位]
摘要: 博物馆馆藏文物作为世界文明遗产,具有重要的文化、艺术和历史价值,且具有不可再生性。同时,馆藏文物具有轻质易损和浮放的共同特点,对振动荷载作用响应十分敏感,尤其...
9.[学位]
摘要: 我国是典型的灾害大国,各类自然灾害发生频繁,给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巨大威胁,地震灾害尤为严重。新世纪以来我国连续发生了多次强震、大震,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