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学理论与方法论属于《中国图书分类法》中的三级类目,该分类相关的期刊文献有1063篇,会议文献有88篇,学位文献有248篇等,民族学理论与方法论的主要作者有罗康隆、张继焦、杨福泉,民族学理论与方法论的主要机构有中央民族大学、中南民族大学、云南大学等。
统计的文献类型来源于 期刊论文、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1.[期刊]
摘要: 民族地区的贫困原因一般被归结于资源分配的不均衡和发展的不平衡,因此在减贫实践上大规模使用财政转移支付和东西部协作等模式,实现资源再配置和发展再平衡的策略。新时...
2.[期刊]
摘要: 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和伟大梦想精神的人民,伟大民族精神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之源、精神支撑、精神保障和精神动力。深刻理...
3.[期刊]
国家在场视域下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构——云南贡山县生态扶贫的人类学考察
摘要: 民族地区作为生态特殊区和贫困高发区的重叠区,人与自然的关系在扶贫过程中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力度发生了改变,而国家是促成这一变化的关键力量。文章以“三区三州”的典...
4.[期刊]
道路建设与边疆的“中心化”:对中老边境云南磨憨的路人类学研究
摘要: 区位视角下的“中心”和“边缘”是社会文化历时性建构的结果,并随着社会发展而发生转换,现代化的道路建设对于地处传统区位条件下的边疆产生“中心化”的影响。在磨憨镇...
5.[期刊]
民族特色村寨旅游助推乡村振兴的路径分析——基于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的调查
摘要: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民族特色村寨旅游的推动作用逐渐显现。民族地区发挥其资源、文化、环境生态等特色禀赋优势,发展特色村寨旅游,将其作为推动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
6.[期刊]
论民族自治地方及其行政区划内人民代表大会与人民政府的宪法实施职责——以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为视角
摘要: 宪法实施包括宪法遵守、执行和监督。民族自治地方及其行政区划内有立法权的人民代表大会和其常务委员会通过依宪立法的宪法执行方式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法治建设。民族自治...
7.[期刊]
摘要: 以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为目标,推进民族区域自治法治的深入实施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法治化、体系化运行,是新时代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8.[期刊]
摘要: 我国民族学以服务社会发展和发挥经世致用为学科传统,中国近代史特有的历史语境,决定了我国民族学有聚焦时代任务的一贯传统。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
9.[期刊]
摘要: 20世纪60年代,我国著名民族考古学家和民族学家、云南民族大学汪宁生教授对永胜县六德乡彝族支系他留人的婚姻形态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总结概括出他留人婚姻制度具...
10.[期刊]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课程从课堂走向田野--以云南扎根式援藏干部口述史实践教学为例
摘要: 高校课程是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阵地、主渠道,深度挖掘专业课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推动专业课与思政课有机结合,是课程思政的重要内容。援藏干部口述史实践教...
11.[期刊]
俄罗斯满学的发展历程与研究概况——兼述俄(苏)学界对满族先民的研究
摘要: 俄罗斯满学滥觞于18世纪以来阿尔巴津(雅克萨)人战俘入京、历届东正教驻北京使团、中俄恰克图贸易的兴起,以罗索欣、列昂季耶夫、比丘林等人为代表。沙俄时代和苏联前...
12.[期刊]
摘要: 语言接触是中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体现之一,也是语言发展过程中必然经历的阶段。文章从语言接触的角度分析其接触类型、接触内容与发展方向,考察民族交流的发...
13.[期刊]
摘要: 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成立以来,带领中国人民为构建和完善中华民族共同体不懈奋斗,探索出了一条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由中华民...
14.[期刊]
摘要: 壮学是以壮族为研究对象的学科,也是人类学的分支学科。语言人类学是语言学与人类学的交叉学科,国外诸多人类学家注重语言在人类学研究中的运用,国内研究则注重其本土化...
15.[期刊]
摘要: 历史民族学是我国部分高校民族学和历史学专业开设的课程之一,具有一定的课程特色和开设意义。如何为该课程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以及怎样开展教学实践活动是一个值得探索的...
16.[期刊]
摘要: 吕翼中篇小说成就显著,表现为民族志叙述与中华民族共同体书写的交汇。以精准扶贫为重心展开的对彝族当代命运的民族志叙述,构成了吕翼中篇小说的重要叙事维度。而对作为...
17.[期刊]
摘要: 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聚与发展的思想基础.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凝聚与发展,始终遵循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基...
18.[期刊]
摘要: 目前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含义的认识仍存在分歧,这种局面不利于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程.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中国各个民族在长期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形成的具有共同...
19.[期刊]
摘要: 民族意识自觉、民族文化共生、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影响、我国民族理论创新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主要思想渊源;认同范畴、意识范畴、要素范畴是解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
20.[期刊]
摘要: 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成果。马克思主义民族过程理论和“交往联合”的观点与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大一统”天下观等具有内在契合性,为我们...
1.[会议]
中国京族研究的特点及余论——基于中国知网现有京族研究成果的分析
摘要: 本文的初衷并非京族研究的文献综述,因而本文迥异于文献综述,比如已有的中国京族文献综述有《中国京族研究综述》《海洋族群的经济基础、文化特性与社会变迁——国内京族...
2.[会议]
摘要: 民间信仰是一种文化体系,在历史传承中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这主要表现为作为“实物形式”的历史文物和作为“非实物形式”的非物资文化遗产.京族信仰多神,最有民族特...
3.[会议]
摘要: 京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中国境内的京族总人口数为28199人,他们主要聚居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市江平镇的巫头、澫尾、山心...
4.[会议]
摘要: 京族是中国唯一的海洋渔业民族,也是中越跨境民族之一,目前主要聚居在广西东兴市江平镇一带,人口有两万余人.由于长期受到自然环境、外来文化以及自身文化内生力量的多...
5.[会议]
摘要: 文化是人类适应环境的过程和结果,人类不同群体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中,是形成人类文化多样性的根基.中国京族生产、生活环境总体特点是处在祖国南疆前沿,南临大海洋,概括...
6.[会议]
摘要: 京族文化资源是这个民族所创造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结晶。如何秉承“在传承中发展,在创新中传承”的原则,深人挖掘、保护和传承我国特有聚居海洋少数民族之一—京族现有...
7.[会议]
摘要: 京族是1955年民族认定时才定的名称,①实际上,京族的祖先可以追溯到古百越人.据考古发现,今广西地域早在80万年前就有原始人类繁衍生息.桂林父子岩遗址、大岩遗...
8.[会议]
摘要: 在历史长河中,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灿烂的传统文化,包括民族服饰、语言、风俗、歌舞和民居等.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各个民族的传统文化也在不断变化;而那些最能反映和代表...
9.[会议]
摘要: 京族是中国唯一海洋少数民族,其先人从越南涂山等地迁来,主要聚居在澫尾、巫头、山心三岛及潭吉等地,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独特的历史及地理环境孕育了京族丰富的...
10.[会议]
摘要: 从安身立命到如今经济地位急剧提升的五百余年光景,京族文化的“海洋性”功不可没.所谓立也“海洋”,成也“海洋”.探讨京族文化,本质上应是发掘京族渔文化的发展根脉...
11.[会议]
摘要: 党的十九大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发出“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强力号召,把文化自信写进了党章,成为新时代中国...
12.[会议]
摘要: 讨论新时代京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策略问题,要解决两个问题:对这个问题“怎么看?”下一步应该“怎么办?”具体涉及三个方面:“新时代传承和发展什么样的京族文化”“新时...
13.[会议]
摘要: 京族是一个“以海为伴”的民族,其传统文化有着鲜明的海洋生活气息。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国际关系的变化以及地方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京族社会“靠海吃海”的传统...
14.[会议]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京族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无论是硬件建设还是软件建设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深刻变革、对外开放日益扩大、互联...
15.[会议]
摘要: 根据《意见》的精神,结合京族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实际,我们认为新时代京族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总目标:到2025年,京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基本形成,研究阐发、...
16.[会议]
摘要: 侗族基于泛神论的原始宗教世界观,认为世间万物都有神性或"物主",即"主体化"地理解自然物,而且把人与自然物的关系设定为一种具有亲缘性的存在,并采取和谐的方式相...
17.[会议]
摘要: 民族生态系统这一概念已为国内民族生态学者所接受和使用,但对这一概念的理解却莫衷一是,亦缺乏能够涵盖民族生态系统内所有组成的统一模型.马克思主义哲学向来高度重视...
18.[会议]
摘要: 民族生态学是研究世居民族对生态系统的认知及其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的一门交叉学科.为了探究民族生态学的发展现况与研究前沿,本研究以Web of Science为检索...
19.[会议]
摘要: 20世纪初叶,在"民智未开,民权未伸"的中国,要想实现民族的救亡自强,必须从推翻旧的社会意识,建立新的文化机制做起.《新青年》是20世纪初叶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主...
20.[会议]
摘要: 青藏高原被视为世界上最后一片净土,在这高海拔,气候条件恶劣的青藏高原上,千百年来藏族人民以顽强、乐观而善良的生活态度,用各种文化手段与行为保护着这片赖以生存的...
1.[学位]
摘要: 民族问题是我国的社会政治问题,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因素,其核心在于实现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良好的民族形象建构是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手段之一,同时也是推动现代社会...
2.[学位]
摘要: 位于滇西北的迪庆藏族自治州德钦县,地处滇川藏三省交界的横断山脉中段以及三江并流腹地。德钦县境内自古便有藏、傈僳、纳西、白、回、彝等多种民族聚居于此,其中藏族人...
3.[学位]
摘要: 民族问题是我国的社会政治问题,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因素,其核心在于实现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良好的民族形象建构是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手段之一,同时也是推动现代社会...
4.[学位]
摘要: 本论文试图从女性人类学的角度,调查和分析维吾尔族妇女的“恰依”活动,以民族学与文化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方法为主,深入到乌鲁木齐女性“恰依”活动当中,以主位和客位的...
5.[学位]
摘要: 伊宁县上吐鲁番于孜村维吾尔麦西莱甫是当地维吾尔人的传统民间文化,也是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之一。在上世纪50、60年代以来的现代化进程中,作为维吾尔传统文...
6.[学位]
摘要: 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事业是我国民族政策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民族地区最终要靠发展来解决民族地区存在的矛盾和问题。2015年3月8日,习近平同志在参加十二届全国...
7.[学位]
民族互嵌视野下的餐饮企业内部族际互动研究——以乌鲁木齐水磨沟村农家乐一条街为例
摘要: 实现各民族的交融一体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民族互嵌”不是一个特定时代的产物,在民族尚未消亡之前,它是一个广泛存在于人类社会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发展阶段的动态...
8.[学位]
摘要: 近代以来,中国投身于边疆民族问题研究的学者越来越多,民族学研究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因此成立全国性的民族学学术研究团体就显得十分必要。经过徐益棠、黄文山、凌纯声...
9.[学位]
摘要: 民族主义是一个复杂的、多意的、富有争议的概念,它可以是某种群体的情绪,也可以是社会政治文化运动;可以作为意识形态的传统、价值或观念,也可作为民族国家政党立场的...
10.[学位]
摘要: 本文从旅游人类学的角度对形成于藏传佛教卡瓦格博神山崇拜文化之下的雨崩村进行研究,该村凭借其地理空间和生态环境与藏族文献“香巴拉”内容的高度相似的优势被藏族信众...
11.[学位]
摘要: 内蒙古自治区发展历史悠久,城镇体系的形成与发展是在20世纪50年代之后。内蒙古城镇化与城镇体系的发展既有优势所在也有制约条件。优势条件有:1.视野辽阔,边境线...
12.[学位]
摘要: 洛阳是回族形成最早的地方之一,以伊斯兰文化为核心的回族文化在长期的交流过程中不断发生着变迁、整合,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的变迁、整合不仅关系到一个民族文化...
13.[学位]
摘要: 基督教作为中国的五大宗教之一,也拥有众多的信众和宗教场所。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发展,要求基督教等宗教发展走中国化的...
14.[学位]
摘要: 1992年中韩关系的解冻,两国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日益频繁,作为跨境民族的朝鲜族以自身的文化资本和优势,通过劳务、留学、探亲、跨国婚姻等多种渠道,...
15.[学位]
改革开放四十年朝鲜族农村妇女社会地位变化研究——以延边朝鲜族自治州龙井市三合镇为个案
摘要: 马克思曾说社会的进步,可以用女性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来精确地衡量。妇女地位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的指标,也是衡量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
16.[学位]
城市朝鲜族留守儿童社区监护与教育研究——以延吉市园辉社区蒲公英之家为个案
摘要: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口在全国范围内大量流动,留守儿童问题日益严峻。城市留守儿童在拥有更多资源的同时,也面临着更多威胁。延边州在留守儿童问题上存在民族性与特...
17.[学位]
摘要: 赫哲鱼皮制作工艺是赫哲族民族文化的典型代表,也是赫哲鱼皮文化的具象化表现。赫哲鱼皮制作工艺已经被进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对于赫哲鱼皮制作工艺的研究在国内...
18.[学位]
摘要: 如何在平凡处着眼进而揭示出背后的不平凡是人类学研究的一大主题。人类学视域下,以物作为研究对象其成果丰富,几乎在每个方面都有大量研究,主要包括:把物作为社会进步...
19.[学位]
摘要: 本论文以迭部藏族宗教文化为研究对象,从人类学的视角出发,通过参与观察和文化体验,对迭部藏族宗教文化的特征、价值及意义进行探讨。重点考察了在信仰生活中,迭部藏族...
20.[学位]
摘要: 莎车是新疆第一人口大县,有20多个民族,维吾尔民族占总人口的96.3%,汉族人口大约占3.5%。汉族与维族人口比例悬殊较大。莎车镇商业较为发达,人口流动大;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