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体燃料及燃烧属于《中国图书分类法》中的五级类目,该分类相关的期刊文献有139篇,会议文献有47篇,学位文献有4篇等,气体燃料及燃烧的主要作者有宋崇林、吕刚、汪晓伟,气体燃料及燃烧的主要机构有天津大学内燃机燃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科技大学、内蒙古科技大学等。
统计的文献类型来源于 期刊论文、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1.[期刊]
摘要: 对微平板燃烧器内4种烷类燃料(C_1~C_4)进行铂催化燃烧实验,获得其点火过程和静态火焰的特征,并进行对比分析。当量比相同时,点火过程火焰传播速度大小顺序为...
2.[期刊]
摘要: 生物质气耦合煤粉或天然气燃烧技术在氧化铝厂的焙烧炉和热电锅炉中运用,从而实现降低燃料成本、节能减碳的目标,具有很好的推广价值.
3.[期刊]
摘要: 本实验装置监控系统是为了配合低氮燃烧机的研制而开发的.该系统基于MCGS组态软件利用西门子300系列PLC按照实验要求完成各控制功能,并对系统参数的实时采集和...
4.[期刊]
摘要: 文章采用化学动力学模型模拟了甲烷对冲火焰中掺CO对碳烟生成的影响,在数值模拟中引入假想一氧化碳(fiction CO,FCO)得到了将稀释效应区分后CO的化学...
5.[期刊]
摘要: 采用CFD数值模拟的方法以加热炉内炉气与钢坯的热量交换为研究对象,建立不同燃料配比情况下炉气在炉内传热过程以及钢坯加热过程的数学模型;并探讨步进式加热炉内钢坯...
6.[期刊]
摘要: 焦炉煤气干湿结合精制工艺在宁波宝新不锈钢有限公司的应用,包括工艺流程、设备组成,脱萘湿法工艺、脱萘脱硫干法工艺原理及工艺特点.
7.[期刊]
摘要: 焦炉煤气干湿结合精制工艺在宁波宝新不锈钢有限公司的应用,包括工艺流程、设备组成,脱萘湿法工艺、脱萘脱硫干法工艺原理及工艺特点.
8.[期刊]
乙烯预混火焰中燃空当量比对碳烟纳观结构、分形维数和氧化活性的影响
摘要: 基于乙烯/氧气预混燃烧系统以及热泳取样和毛细管取样系统,结合场发射透射电子显微镜和热重分析技术,研究了燃空当量比对碳烟颗粒纳观结构、分形维数和氧化活性的影响规...
9.[期刊]
摘要: 面对CO2减排的迫切需要和新能源収展受限的挑战,集于节能减排于一体的富氧燃烧技术应运而生。该前沿技术可通过对温室气体迚行系统控制,从而创造低碳环保及增产创收的...
10.[期刊]
摘要: 采用数值分析方式对烧结点火炉内燃烧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得到炉内的速度场、温度场和压力场的分布情况。结果表明,前两排烧嘴相对倾斜及交叉布置有利于炉膛内部形成带状...
11.[期刊]
摘要: 利用自主设计的等离子喷注器采用介质阻挡放电方式产生非平衡等离子体,首先利用纹影技术、热电偶、单点红外测温等多种诊断方法实验研究了纯氧放电等离子体的电学特性、热...
12.[期刊]
摘要: 针对混合煤气控制系统容易出现发散振荡的问题,通过混合模型建立、热值实时计算及参数优化,有效地解决了煤气系统控制失效的问题,在工业现场取得了良好的控制效果,对于...
13.[期刊]
摘要: 采用原位红外光谱仪并结合热重分析仪和程序升温氧化-质谱联用仪的测量结果对国Ⅳ柴油机颗粒物表面官能团在颗粒物氧化反应过程中的演变规律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起...
14.[期刊]
甲烷/氧气预混火焰中燃空当量比对碳烟微观结构和氧化活性的影响
摘要: 基于甲烷/氧气预混火焰燃烧系统及毛细管取样装置和热泳取样装置,结合高分辨率透射电子显微镜(HRTEM)、拉曼光谱仪(RS)及热重分析仪(TGA),研究了燃空当...
15.[期刊]
降低扩散燃烧天然气量达到减少NOx污染物排放的技术研究和应用
摘要: 尽管天然气发电已经成为高效、清洁能源,但随着雾霾天气的进一步加重,环保压力与日俱增,燃气机组污染物排放要求越来越严,进一步降低燃气轮机NOX排放成追求节能减排...
16.[期刊]
摘要: 针对华润电力(六枝)有限公司的2×660MW机组锅炉采用东方锅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DG2010/25.31-Ⅱ 12型超临界参数/“w型火焰”燃烧/垂...
17.[期刊]
摘要: 介绍了马钢北区1580热轧煤气混合站、2250热轧煤气混合站的煤气热值发生波动.从天然气、转炉煤气掺烧、解析气等方面查找了原因,提出了解决办法.
18.[期刊]
摘要: 简要介绍了最新的纯氧燃烧技术在钢包烘烤中的应用.
19.[期刊]
摘要: 可燃性气体爆炸已经逐渐成为工业生产、生活中主要危害之一,因此研究可燃性气体爆炸机理对预防可燃性气体爆炸具有重要意义,而爆炸极限是研究可燃性气体爆炸的一个重要参...
20.[期刊]
摘要: 为研究非平衡等离子体自身特性及其对乙烯-空气反扩散火焰的影响,基于同轴旋流式等离子体喷嘴,采用交流激励介质阻挡放电(Alternating Current D...
1.[会议]
摘要: 以某公司活性石灰回转窑内的气相场为研究对象,针对其燃用焦炉煤气采用三通道燃烧器的供热特点,详细分析了石灰窑内所发生的传热、流动和燃烧等现象,建立了活性石灰回转...
2.[会议]
摘要: 本文针对冶金工业常用的含有不可燃组分的混合气体燃料如高炉煤气、焦炉煤气、转炉煤气、发生炉煤气等,提出了需要考虑可燃组分摩尔分数贡献的燃烧焓计算式,并用高炉煤气...
3.[会议]
摘要: 煤气是冶金企业的一种重要能源,在煤气平衡管理中,放散率是重要的技术指标,间接反映了企业内部能源开发与综合利用的水平。如何做好煤气利用,降低放散率是煤气生产管理...
4.[会议]
摘要: 介绍了新型天然气燃烧系统在中低温还原焙烧回转窑工业生产上的实际应用、燃烧系统的组成、操作控制、安全性等.新型BFG系列天然气燃烧系统具有操作简便、燃烧稳定、安...
5.[会议]
摘要: 样品经灰化后,采用盐酸、硝酸、氢氟酸、高氯酸溶解,提取液直接上机测定.本文对样品的处理方法、仪器分析条件、酸度介质及浓度的选择等进行了试验,建立了一种简单易行...
6.[会议]
摘要: 中国是一个能源紧缺的国家,能源优化是中国钢铁企业发展的重要问题,煤气系统优化在钢铁企业节能中有着重要作用。各种优化模型被广泛应用于煤气系统综合分析和软件开发....
7.[会议]
摘要: 本文就天然气在冶金行业方面的应用现状、天然气作为切割气的发展背景及特点和天然气在冶金行业的发展前景进行了阐述。
8.[会议]
摘要: 煤气中的冷凝水是一种有害的物质。从煤气管网中排除冷凝水是重要的节能措施。煤气的排水技术涉及安全和环保。我们开发了“排水顺畅,气水分流,避免气阻,自动补水”的煤...
9.[会议]
摘要: 针对安钢二炼轧厂炉卷轧机生产线上步进梁式加热炉的设计和使用情况,探讨了高热值煤气在该加热炉使用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及相关的节能降耗措施.
10.[会议]
摘要: 运用Fluent软件对均热炉的燃烧进行了数值模拟,理论分析燃气成分变化对均热炉燃烧温度、烟气辐射强度、炉内流场和炉内温度场均匀性的影响。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对国...
11.[会议]
摘要: 采用先进的速度测试手段PIV(Particle Image Velocimetry),即粒子成像测速技术测量了氧气顶吹转炉冶炼初期二次燃烧二维冷态流场,发现了...
12.[会议]
摘要: 系统研究了气相色谱法测定焦炉煤气中组分方法,并利用“EXCEL”软件开发了一种热值计算的简便方法。选用高纯氩气做载气,以TDX-01色谱柱分离煤气中H2、O2...
13.[会议]
摘要: 本文介绍了米德雷克思煤制气直接还原技术的发展历史,工艺流程,取得的技术突破及商业化应用范例说明.提出了MXCOL(R)煤制气直接还原技术的主要经济技术指标,突...
14.[会议]
摘要: 在天然气输送中,当上游端气源充足,在不改变管道尺寸和增设加压站的条件下,如何提高输气量是目前民用天然气输送中亟待解决的问题,采用作者发明的脉冲流发生器能够实现...
15.[会议]
摘要: 莱钢股份有限公司热电厂是集冷风供应、发电,高炉、焦炉、转炉煤气的接收、转供为一体的能源供应单位,随着产能的不断增加。本文介绍了莱钢股份有限公司热电厂的现状,提...
16.[会议]
摘要: 在钢铁企业冶炼过程中,在炼焦、炼铁、炼钢的同时也副产可燃气体—煤气。随着节能技术的发展,除尘、净化后的煤气被作为一种非常重要的能源广泛地应用到钢铁企业的冶炼过...
17.[会议]
摘要: 煤气设施在使用过程中受各方面因素影响,经常会出现开裂、穿孔等现象,造成煤气泄漏,危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正常情况下采取停气、置换干净后进行补焊处理。这样会对公司...
18.[会议]
摘要: 介绍了天津天铁冶金集团高炉煤气和转炉煤气的主要生产单位和使用单位以及高炉煤气用量调节的一般方法,对实现高炉煤气和转炉煤气用量平衡的可能性进行分析和探讨,得出了...
19.[会议]
摘要: 煤气管道安装中的管理是保证煤气管道工程质量和进度的重要环节。其中现场安装管理和技术管理,对保证煤气管道工程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介绍了现场安装的管理方法...
20.[会议]
摘要: 钢铁企业煤气资源丰富,利用富含碳资源的高炉煤气、转炉煤气和富含氢资源的焦炉 煤气制备化工产品(如甲醇),进行高效的资源化利用,不仅可以实现C0:减排,而且可以...
1.[学位]
摘要: 燃烧是重要的物理现象,跟踪科学的最新发展,应用和开发先进的测量方法对燃烧过程的机理进行深入研究是重要课题。本文综合运用光学、数学、图像处理等多种工具,对燃气燃...
2.[学位]
摘要: 钢铁生产过程是复杂的铁-煤化工过程,洗精煤、高炉喷吹用煤等含碳能源经过转换、回收、使用等环节直到最终二氧化碳排放形成能量流,推动铁素流从天然资源到钢铁产品的转...
3.[学位]
摘要:
虽然在日常的安全管理中煤气柜是安全重点监护的对象,但作为企业A级危险源和重大危险源而言,仅依靠常规的监控手段和人们的感官认识来避免事故的发生是远远不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