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群生态学属于《中国图书分类法》中的五级类目,该分类相关的期刊文献有96篇等,种群生态学的主要作者有刘焕章、刘宝、李钟杰,种群生态学的主要机构有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
统计的文献类型来源于 期刊论文、
1.[期刊]
摘要: 鱼类是水域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水域生态环境良好的指示类群.为合理评估长江生态环境的现状和变化趋势,文章提出将土著鱼类物种数和珍稀特有鱼类物种数作为评价...
2.[期刊]
摘要: 随机选取广东和台湾两个不同地理群体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采用多元分析方法分析了两地理群体间形态性状差异及其对体质量的影响.结...
3.[期刊]
入侵恶性杂草豚草和三裂叶豚草土壤种子库特征及其对地上种群的贡献
摘要: 目的 土壤种子库是种群地上植被更新的基础,对入侵植物种群形成和危害起决定性作用.方法 本文通过研究豚草(Ambrosia artemisiifolia)和三裂...
4.[期刊]
摘要: [目的]以分布在喀斯特生境中的濒危植物单性木兰自然更新种群为研究对象,探究其种群年龄结构、空间分布格局及环境影响因素.[方法]采用点格局对单性木兰更新种群的空...
5.[期刊]
摘要: 为了研究天津于桥水库微囊藻(Microcystis)的遗传多样性及其系统发育关系,将分离自于桥水库的10株微囊藻的7个管家基因(ftsZ、glnA、gltX、...
6.[期刊]
摘要: 以湖南省凤凰县刺楸(Kalopanax septemlobus)天然种群分布相对集中的9个样地作为资源位,按重要值总和排序确定主要植物种,应用Levins、S...
7.[期刊]
长期增温对荒漠草原短花针茅群落组成和土壤养分及酶活性特征的影响
摘要: [目的]为了揭示长期增温对荒漠草原短花针茅群落组成和土壤养分及酶活性特征的影响.[方法]采用远红外线辐射器模拟开顶式生长室(OTCs)增温的方法,连续6年(2...
8.[期刊]
摘要: 为了解南洞庭湖退出经营后南荻种群变化特征,以南洞庭湖经营与退出经营后1年的展叶期南荻为研究对象,研究南荻种群的株高、地径、密度、地上部分生物量的动态变化.结果...
9.[期刊]
摘要: 研究选取长江中游5个采样点(宜昌、枝江、荆州、汉南、湖口)为代表,采用系统发育群落结构方法分析了不同空间尺度下长江中游鱼类群落的构建机制.结果 表明:(1)空...
10.[期刊]
摘要: 为了解三峡水库蓄水后期香溪河库湾浮游甲壳动物群落结构及其时空变化,于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对香溪河库湾浮游甲壳动物进行了逐月采样分析.共鉴定出浮游甲...
11.[期刊]
摘要: 本文以濒危植物长裂太行菊为研究对象,测定了11个样地土壤及植株中12种金属元素的含量,并分析植株与土壤中对应金属元素含量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长裂太行...
12.[期刊]
摘要: 研究采用16S rRNA测序研究饥饿以及重摄食的河蟹(Eriocheir sinensis)肠道菌群结构变化,结果显示,在饥饿胁迫下,河蟹肠道细菌群落Alph...
13.[期刊]
摘要: 基于2017年对北京松山自然保护区6种典型植物群落物种调查数据,选取a、β多样性指数描述植物群落乔、灌、草本层植被多样性特征,分析影响植物群落多样性的主导因素...
14.[期刊]
摘要: 为了解贵州省石阡鸳鸯湖国家湿地公园越冬鸳鸯Aix galericulata的种群密度、日行为特征及人为干扰对其的影响,于2017年10月-2018年3月,采用...
15.[期刊]
摘要: 林分结构在生态学角度主要研究林木在林分中的空间占有状态,是提高森林生产力的重要因素.本文对不同林龄兴安落叶松的林分结构进行研究分析,得出兴安落叶松中幼龄林0~...
16.[期刊]
摘要: [目的]为冀北沙漠化土地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基础资料和实验证据.[方法]以冀北承德地区植被退化的沙漠化土地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沙荒坡地不同坡位带状黄柳生物沙障内...
17.[期刊]
摘要: 秀丽高原鳅(Triplophysa venusta)系金沙江的土著种,是云南省重要保护鱼类;由于其栖息水域建设水电站,加之云南连年干旱,导致其种群数量锐减.采...
18.[期刊]
利用胎盘研究藏羚羊(Pantholops hodgsonii)初生性别比例
摘要: 为研究藏羚羊初生性别比例,判断母羊怀孕期间有无偏性选择孕育过程,根据藏羚羊繁殖特点,在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卓乃湖藏羚羊产羔地收集到116份藏羚羊胎盘样品,阿尔金...
19.[期刊]
摘要: 选取野外长鳍吻鮈作为研究对象,观察鳞片形态特征,判断鳞片作为其年龄鉴定材料的准确性,并探讨鳞片在长鳍吻鮈种群动态研究中的应用,以期为长鳍吻鮈种群检测提供方法依...
20.[期刊]
摘要: The largest microbial community of the human microbiome is located in the di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