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行星属于《中国图书分类法》中的五级类目,该分类相关的期刊文献有352篇,会议文献有17篇,学位文献有22篇等,小行星的主要作者有龚自正、宝音贺西、曾祥远,小行星的主要机构有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北京卫星环境工程研究所等。
统计的文献类型来源于 期刊论文、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1.[期刊]
摘要: 小行星撞遇地球是一种发生概率很低但危害巨大的自然灾害。本研究从灾害作用效应出发,将小行星撞遇地表灾害效应总结为光热辐射效应、近地表大气冲击波效应和撞击效应三大...
2.[期刊]
摘要: 北京时间2019年10月11日,一颗流星在我国吉林松原附近进入大气层。本文首先分析了NASA CNEOS网站数据、现场视频以及陨石搜寻结果等观测数据,然后利用...
3.[期刊]
摘要: 近地小行星监测预警是行星防御的重要一环,但是现有的近地小行星观测能力无法实现对大部分百米量级近地小行星的观测,距离行星防御对监测预警的需求仍有较大缺口。针对近...
4.[期刊]
摘要: 通过动能撞击潜在威胁小行星以使其轨道偏转,是目前而言技术成熟度最高且也是未来最为可行的行星防御方案之一。分析确定对小行星的最优撞击位置和撞击方位,以最大化轨道...
5.[期刊]
摘要: 利用地基雷达系统进行近地小行星探测具有独特的技术优势,也是行星防御不可或缺的技术手段。本文以此为背景,分析了国内地基雷达自主研发技术能力,探讨了我国近地小行星...
6.[期刊]
摘要: 为得到小行星"北师大星8050"的相关性质,使用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兴隆观测站85 cm和云南天文台稻城选址点50 cm望远镜的观测数据,利用基于蒙特卡洛-马...
7.[期刊]
摘要: 针对小行星天基光学监测中的可见性问题,基于辐射度传输理论,引入黄道光和银道光亮度模型,建立了小行星天基光学监测的信噪比模型.结合设计的可见光传感器和望远镜的性...
8.[期刊]
摘要: 近年来,各国针对近地小行星的威胁及相应防御技术的研究越来越多,尤其是美欧合作开展的近地小行星防御任务已进入实质性研制阶段.本文从美欧合作的"小行星撞击和偏转评...
9.[期刊]
摘要: 近地小行星在轨处置是应对近地小行星撞击地球威胁问题的有效手段,而在轨处置任务分析与设计软件是近地小行星在轨处置任务设计不可或缺的分析工具.本文综述了国外特别是...
10.[期刊]
摘要: 近年来,各国针对近地小行星的威胁及相应防御技术的研究越来越多,尤其是美欧合作开展的近地小行星防御任务已进入实质性研制阶段。本文从美欧合作的“小行星撞击和偏转评...
11.[期刊]
摘要: 近地小行星在轨处置是应对近地小行星撞击地球威胁问题的有效手段,而在轨处置任务分析与设计软件是近地小行星在轨处置任务设计不可或缺的分析工具。本文综述了国外特别是...
12.[期刊]
摘要: 小行星探测是当前深空探测领域热点问题之一,对于小行星的采样返回、表面巡视等探测任务需要小行星表面动力学研究作为基础.目前小行星表面动力学仍是一个重大难题.本文...
13.[期刊]
摘要: YORP效应由不规则形状小行星在太阳辐射下的局部反冲力差异导致的净力矩所引起,长期作用可以改变小行星自转状态.从小行星YORP效应的科学意义和研究概况出发,阐...
14.[期刊]
摘要: 风化层是小天体表面探测任务中重点关注的地表特征。本文将地面力学理论应用于小天体弱引力场风化层地形描述,研究探测器着陆时与表面风化层的低速碰撞问题。文中仿真方法...
15.[期刊]
摘要: 行星轨道动力学在行星防御在轨处置空间任务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对于其中的动能撞击实验任务,无论是前期的效果仿真,还是后期的数据处理,近地小行星的高精度轨道推演都将...
16.[期刊]
摘要: 目前发现的近地小天体数以万计,它们可能与地球相撞并引发区域级的灾难,使用航天器高速撞击小天体使其偏离轨道是目前防御小天体的最有效可行的手段之一,而对撞击过程进...
17.[期刊]
摘要: 美国“双小行星重定向测试”(DART)任务实现了人类首次近地小行星动能防御在轨演示验证,对人类未来主动应对近地小行星防御具有里程碑意义。根据文献中的公开报道,...
18.[期刊]
摘要: 小行星撞击事件频发,是人类共同面对的重大潜在威胁。基于监测预警数据研判撞击风险,制定适用于不同撞击风险场景的行动准则和在轨处置阈值,对近地小行星撞击威胁应对具...
19.[期刊]
摘要: 小行星撞击地球是人类生存面临的重大威胁之一,减缓或避免小行星撞击是学术界和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动能撞击、侵彻爆炸或激光烧蚀是当前小行星防御的几个主要手段,...
20.[期刊]
摘要: 动能撞击是偏转潜在危险小行星的一种可行手段,动量传递效率是衡量动能撞击偏转效果的主要指标。基于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DART试验场景,采用自研的冲击...
1.[会议]
摘要: 该文简要介绍了国内外近地天体探测工作的现状,还介绍了中国正在建造的近地天体探测望远镜的情况。
2.[会议]
摘要: 本文简要地介绍了小行星探测的概况,分析了近地小行星取样返同探测的意义和科学目标,取样返回探测的关键技术。
3.[会议]
摘要: 太阳系小行星较完整地保留了太阳系早期形成的遗迹,成为近年来深空探测的重点目标之一.随着对小行星探测价值的认识不断加深,国际上正在掀起一股小行星探测的热潮.OS...
4.[会议]
摘要: 本文分析了近地小行星临近空间混合太阳风的阻尼作用并与雅科夫斯基效应的大小进行比较,提出小行星临近空间混合太阳风阻尼效应这一科学议题.此观念的提出对研究太阳风与...
5.[会议]
摘要: 深空探测是当今世界航天科技活动的重要领域,其中,小行星探测作为深空探测的重要内容之一.由于最原始的小行星具有很高的科学研究价值,研究小行星的形成和演化,为研究...
6.[会议]
摘要: 太阳系深空探测活动方兴未艾,小行星探测已成为主要发展方向.通过回顾近年来几个主要的国际小行星空间探测计划以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总结了小行星深空探测从早期的近距离...
7.[会议]
摘要: 近地小行星对地球的撞击是一种严重威胁地球和我国国土安全的重大自然灾害,必须要有完善的预警机制,这里面涉及到小行星的高精度探测、轨道建模及预测等多项技术.我国在...
8.[会议]
摘要: 灶神星是第四大小行星,它在太阳星云开始凝聚的10Ma就发生了岩浆作用,而且核幔壳产生分异.灶神星因在太阳系早期就快速结晶固化,从而记录了太阳系最早期岩浆作用和...
9.[会议]
摘要: HED族陨石是玄武质无球粒陨石中的最常见类型,被认为来自主带第四号小行星灶神星.与其他无球粒陨石相比,HED族陨石的一大特点便是经历了普遍的热变质和强烈的陨击...
10.[会议]
摘要: 小行星探测是深空探测的新兴领域,目前正处于起步阶段,各国正加紧对小行星等小星体进行探测研究.对小行星进行探测的方式有多种,其中使用着陆装置是对其进行着陆探测的...
11.[会议]
摘要: 本文回顾了国际小行星空间探测计划的历史、现状、和发展演变趋势;提出了适合我国国情和现状的小行星空间探测计划的科学目标和任务目标;详细阐述了小行星深空探测目标的...
12.[会议]
摘要: 针对太阳系小天体形状不规则、密度不均匀等特点,文章采用体积离散方法计算小天体引力场球谐系数和表面重力场分布情况,以(433) Eros为例验证该方法的可靠性,...
13.[会议]
摘要: 本文针对目前已观测编目的近地小行星数据库,综合考虑小行星的物理特性与轨道特性,对可行的探测目标进行筛选与发射机会搜索.对于载人小行星采样返回任务来说,本文搜索...
14.[会议]
摘要: 随着我国深空探测活动的深入开展,行星和小行星探测任务已经提上日程.本文简要介绍了一种用于小行星附着探测的附着系统,采用了特殊的锚定装置和新颖的着陆缓冲装置,并...
15.[会议]
摘要: 包括小行星、彗星以及一部分大行星的天然卫星在内地小天体包含了许多太阳系早期的信息.与大行星的无线电科学探测类似,对小行星的小卫星无线电科学探测目标主要包括:行...
16.[会议]
擦肩而过到精准认知—光学/无线电融合测量在Toutatis小行星探测数据中的工程与科学应用
摘要: 基于光学的测量与导航是深空科学探测和航天器自主导航的核心技术,但我国目前相关方面的技术实践和任务经验尚且有限,因此2012年12月13日嫦娥2号探测器对Tou...
17.[会议]
摘要: 自旋和形状的信息对于小行星的精确的轨道确定和历史演变的研究是至关重要.本文提供了一种小行星形状建模及参数反演方法.首先,分析了小行星光度变化与其物理参量的关系...
1.[学位]
摘要: 近年来,对于近地小行星的观测研究逐渐成为天文学界的热点课题。对小行星进行高精度的位置测量不仅可以提高小行星的历表精度改进小行星的轨道理论也能为人类研究太阳系的...
2.[学位]
摘要: 小行星Apophis于2004年被发现,是一颗对地球具有高潜在威胁的小行星(PHA)。在后续的精确定位观测中(包括使用Doppler和延时观测),其轨道得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