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期刊> 《新课程学习:上》 >谈语文教学中利用文本的空白和不确定意义

谈语文教学中利用文本的空白和不确定意义

         

摘要

20世纪60年代崛起的“接受美学”,创造性地提出了除生活、作家和作品之外的第四种文学活动要素——读者。这一理论的提出,打破了以往人们总是认为意义是作品所固有的,读者只不过是通过阅读得到它而已的传统看法。接受美学认为,文本一旦和读者发生关系成为审美对象,它就不再是一种孤立的存在,而是成为读者在感悟、阐释后形成的情感与形象。正像接受美学的创始人伊瑟尔说:“作品的意义只有在阅读过程中才能产生,它是作品和读者相互作用的产物,而不是隐藏在作品之中,等待阐释学去发现的神秘之物。”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