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期刊> 《南大戏剧论丛》 >戏剧译文的可演性构建:从译者“口语化”到演员“口语化”

戏剧译文的可演性构建:从译者“口语化”到演员“口语化”

             

摘要

可演性(performability)被视为当今戏剧翻译研究的核心主题之一,立足于不同戏剧文化的观察者会对其作为概念的合法性有不同的认识.然而,无论研究者如何评价可演性概念的合法性,大部分戏剧译者和表演者在实践中最关心的恐怕还是手中的译文是否可演,即能否满足舞台演出的需要,因此涉及戏剧译文可演性构建的描述是戏剧翻译和翻译剧场研究中最值得关注的方面,并且其考察需要研究者兼顾微观的文本现象与宏观的表演事件.基于以上认识,通过考察1986年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版《上帝的宠儿》译者英若诚对其“口语化”翻译原则的实践,以及角色萨列瑞的演绎者吕齐在实际“口语化”译文时所作的改写,可以发现可演性并非戏剧译文的固有属性,而是由翻译剧场综合的创作过程构建而得,且植根于包括译者和演员在内的主创对人物的戏剧解读.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