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期刊> 《山花》 >对等理论与目的论在文学翻译中的比较研究--以《红楼梦》中文化词语的英译为例

对等理论与目的论在文学翻译中的比较研究--以《红楼梦》中文化词语的英译为例

         

摘要

两种理论简述 1964年,在信息论的基础上,尤金·奈达提出了著名的“动态对等”理论。他认为翻译是“在接受语中用最切近的自然对等语再现源发语的信息,首先是从语义上,其次是文体上”,[1]即:翻译要达到的是语言功能的对等而不是语言的对等。这种理论后来在不断地修正和发展,最后“用功能对等取代了动态对等的提法,使含义更为明确”[2]。同时,奈达还提出了读者反映论,强调译文要流畅自然,通俗易懂,原文可以译出不同版本的译文以满足于不同层次的读者。

著录项

  • 来源
    《山花》 |2014年第22期|165-166|共2页
  • 作者

    罗雷; 苏曼; 艾尼瓦尔;

  • 作者单位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chi
  • 中图分类
  • 关键词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