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期刊> 《中学语文:教学大参考 》 >精彩,不期而至——《拿来主义》教学反思

精彩,不期而至——《拿来主义》教学反思

             

摘要

[教学片断]《拿来主义》一文写于1934年6月4日。鲁迅先生针对当时国民党政府媚外卖国的政策和某些人“全盘西化”的主张,也针对革命文化阵营内部的拒绝借鉴、盲目排外的错误态度写了这篇文章。备课时我设置了“着重认识‘送去主义’的实质和危害”的教学目标。为了落实这一目标,我在讲第一段文字时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作者列举了哪些事例来揭露国民党政府实行“送去主义”的媚外丑态?其实这一问题很简单.教过多届学生,我也都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我所料,学生回答的很准确:送古董、送古画新画、送梅兰芳。我接着强调,作者列举了三个“送”的事例:“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不知后事如何”,“不知后事如何”,即有去无回,这是媚外的可耻行径: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挂过去.“捧”何其郑重、恭敬、媚态可掬,几张画“一路挂过去”.何其卖力,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