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期刊> 《中外文论》 >中国当代文学理论身份认同的曲折——1949年以来中国文学理论学科史检讨与反思

中国当代文学理论身份认同的曲折——1949年以来中国文学理论学科史检讨与反思

     

摘要

<正>一中国当代文学理论中的"身份认同":问题与限定在中国文学理论与知识分子关系的研究史上,知识分子"生产"文学理论,通过文学理论为社会"立法",以实现自我身份的认同,是最为悠久的一种模式。这一模式产生于早期儒家知识分子"修、齐、治、平"担当意识与"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观,并在现代公义主义社会里有其深刻根源。但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发展所反复表明的相反模式却是,文学理论超出话语生产者的身份认同而转向国家/政治身份认同、文化/民族身份认同,并在主流意识形态与西方强势话语双重牵制下淡化知识分子的身份认同,消解文学理论自身的阐释效力,进而危及文学理论学科本身。鉴于此,本文所言的"身份认同",不仅指称作为一门现代知识体系的文学理论,其逐步完成自我身份的学科/知识建构过程,而且指称文学理论通过学科/知识身份而实现国家/政治身份与民族/文化身份认同的隐秘过程。对于持续纠结于政治意识形态与西方文论话语困境中的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