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期刊>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轻型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的疗效分析

轻型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的疗效分析

         

摘要

目的 探讨轻型缺血性卒中患者接受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效果及安全性. 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6年4月至2018年1月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急性轻型脑梗死住院患者117例,均为发病<4.5h,且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5分.根据是否行rt-PA静脉溶栓治疗,将117例患者分为静脉溶栓组(64例)和非静脉溶栓组(53例).(1)记录两组患者基线及临床资料,并比较其差异.基线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心脑血管病一般危险因素(高血压病、高脂血症、糖尿病、心房颤动病史、烟酒史);临床资料包括入院时NIHSS评分、起病至溶栓时间、致残性卒中症状等.(2)对两组患者治疗后24h、7d、90d的神经功能进行评价,包括NIHSS评分和(或)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3)记录治疗后大动脉狭窄的影像学检查结果及不良事件发生率. 结果(1)两组患者男性、脑梗死相关危险因素(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心房颤动、烟酒史)、致残性卒中症状以及年龄、入院时NIHSS评分等基线资料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静脉溶栓组患者起病至溶栓时间为75 ~260 min,中位时间为161.5(129.5,185.0)min.(2)两组患者治疗后24 h、7 d NIHSS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静脉溶栓组90 d预后良好者中,伴致残性卒中症状者预后良好占比为9/10,伴非致残性卒中症状者预后良好率为81.5% (44/54),二者预后良好比例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512);非静脉溶栓组90d预后良好者中,伴致残性卒中症状者预后良好占比为8/12,伴非致残性卒中症状者预后良好率为65.9% (27/41),二者预后良好比例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13).静脉溶栓组90 d预后良好率高于非静脉溶栓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2.8% (53/64)比66.0% (35/53),x2=4.376,P=0.036].(3)静脉溶栓组在治疗期间出现脑出血转化2例,其他部位出血而中止抗血小板聚集治疗1例,溶栓后桥接脑血管取栓术并发颅内未出血致死1例;非静脉溶栓组治疗期间未发生出血及病死率事件,两组脑出血转化发生率及病死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4)静脉溶栓组有3例患者在溶栓后出现症状加重,行桥接机械取栓治疗,其中2例患者溶栓前均评估为非致残性卒中,1例颈动脉狭窄患者在住院期间行颈动脉支架置入术.非静脉溶栓组中择期行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及右侧大脑中动脉M1段支架置入术者各1例.两组患者颅内大血管狭窄发生率、颅外大血管发生率及总狭窄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无论伴或不伴致残性卒中症状,对于符合适应证的轻型缺血性卒中患者应用静脉溶栓治疗可能安全、有效.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